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社区传统知识保存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中心。广义的传统知识,包括传统科技知识(即狭义的传统知识)、遗传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是创新的源泉。本文介绍该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传统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社区传统知识传承对策,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保护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亟待保护已形成共识。在拆建与保护、价值传承与居所改善等一对对矛盾中,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到底应该怎么做?记者在9月中旬走访浙皖20余个传统村落,对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3.
农业传统知识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农业传统知识应界定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对农业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不仅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还应针对其本质和特点构建专门的保护制度.从传统资源权理论的视角,对农业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国内乡村振兴示范地区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协同耦合机制,探索其资源要素结构、耦合作用机理及机制规律.[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浙江金华地区(2010—2019年)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分析村落文化、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结果]传统村落资源要素协同耦合机制是村落文化多样性耦合、环境生态组织性耦合、产业业态创新性耦合深度协同的机制;耦合协调度指数是耦合机制的重要测度指标,其与资源要素系统评价综合指数呈正相关;2010—2019年金华地区传统村落资源要素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基本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发展到优质协调,已经步入村落文化、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协同发展的高耦合阶段,其耦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挖掘性、可激活性、可推广性.[结论]该研究为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提供经验、方法、路径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业知识是指在特定社区里,人们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所创造出与之相关的、且世代承续的一整套技术、管理方式、智慧、诀窍和经验等综合体系。以红烈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落为例,阐述了土家族传统农业知识在"对现代科技进行合理互补、表达民族精神、保护物种资源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现代价值。挖掘和反思传统农业知识的现代价值,对促进其知识的合理有效利用,维护人类知识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浙江湖州地区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研究国内乡村振兴示范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制,探索其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结构组织、耦合机理及机制规律,为欠发展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经验、方法、路径的借鉴。研究发现:(1)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呈现多样性、组织性、创新性耦合的机制特征;(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数是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耦合机制的重要测度指标,但耦合协调度指数反映更客观;(3)2010—2019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趋势进展明显,两者的发展指数、耦合度指数及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基本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发展到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已经步入村落文化活化与乡村产业结构更新高耦合阶段,其耦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挖掘性、可激活性、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文化遗产.全国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武陵山片区有60个.介绍该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分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为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传统村落的背景和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困 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原则,进而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 统村落保护途径,希望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中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地关系协调适应、人地关系矛盾冲突、人地关系调整再适应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呈现出人口流失、生态破坏、产业滞后、文化基因流失、居住环境损毁等问题.要推动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需要采取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推动传统村落产业振兴、提...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中药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中药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手段,对汉语教育和古典名著在中药教育中的实践展开了讨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有必要渗透于中药专业课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促进专业课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合格的中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13.
从高校图书馆传统工具书的收藏和利用状况调查分析入手,指出传统工具书资源的时代困境,提出了认清传统工具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有特色的传统工具书重点馆藏保障系统,改变常用传统工具书馆藏模式,改变传统的借阅方式等一系列强化传统工具书开发利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如加强中医药理论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根据研究进展更新教学内容等,从而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5.
嘉绒藏族是一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藏族亚群体,因嘉绒藏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族源的复杂、文化的多元使其农耕文化悠久而神秘.本文通过对嘉绒藏区农业开发始源进行推测,总结历史上嘉绒藏区的农耕文化特点,进而总结提炼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传力  魏琴  蒙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2-13044,13121
笔者依据造园规模、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园林处理方式和西藏特殊的历史进程,尝试将西藏传统园林归纳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个主要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西藏传统园林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为西藏园林最终形成了以罗布林卡为典型代表的园林体系,并将西藏传统园林的特色归纳为:①园林选址及布局通常依附主体建筑周围的地势平坦之地,布局疏朗,规整大方,不作故意的曲折变化,林地、建筑、道路关系明确,密度很低,区别于汉地园林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②造园要素以种植各类植物为主,形成注重绿化的造园特点,与汉地园林注重"理水"的手法相反,淡于"理水";③主要具备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政治职能3项园林功能,特别注重宗教仪式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农业的现代承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作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在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以铁制农具、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后,与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近代农业又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佳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西方的农业现代化是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石油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8.
王果  周波  陈一  李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29-18032
分析了雷畅故居的装饰特色及建筑形式,将其归纳为严谨的中轴空间序列,分为龙门、花厅、堂屋3个序列;论述了雷畅故居"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人的主观性的思想内涵;通过屋顶装饰的精神内涵、屋面瓦作等级形制、表现形式等方面深刻揭示出屋顶在建筑组群中的重要表现力和代表性,指出它的美学特征以及它对于建筑乃至人的行为的一种精神约束作用,说明屋顶是直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