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建立滩羊肥胖(OB)基因SNP高效分型的方法,试验采用TaqMan探针方法对398只滩羊OB基因进行SNP分型研究。结果表明:OB基因具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XX(95%)、XY(4%)和YY(1%)。说明OB基因存在于滩羊中,且主要是以纯合子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分析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中肥胖(Obese,OB)基因型,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核心群中30头小型猪的OB基因。结果表明,OB基因有三种基因型:AA\AB\BB,在30个检测个体中,5个个体为AA基因型,19个个体为AB基因型,6个个体为BB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肥胖基因(Obese,Ob)于1950年首次在小鼠体内被发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Zhang Y等人通过定位克隆技术从C57BL/6J(B6)突变系小鼠体内获得小鼠Ob基因cDNA的完整序列,从而掀起了Ob基因的研究高潮。肥胖基因的产物——瘦蛋白(Lep—  相似文献   

4.
<正>Ingalls等[1](1950)发现了一只近亲繁殖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体脂含量超过50%),并患有糖尿病和不育症。研究发现,这只小鼠的肥胖是由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故将此基因称为肥胖基因(obesegene,ob基因),这只小鼠也因此被称为ob/ob  相似文献   

5.
张金辉 《猪业科学》2012,29(8):142-142
云南: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完成133头种猪的MC4R和OB基因检测黑素皮质素4受体(MC4R)基因对动物的采食行为,体重和能量稳态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能够通过交感神经来调节机体摄食功能,抑制摄食,导致血糖降低、胰岛素降低和瘦素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体脂,降低体重。肥胖(OB)基因的表达产物瘦素(Leptin)对家畜脂肪组织和神经内分泌有调控作用,通过对采食量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促进家畜的生长、繁殖、泌乳和体况,其中较重要的作用是对家畜体重和能量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麦洼牦牛肥胖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普通牛和其他哺乳动物基因的碱基序列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引物,用PCR扩增并测定了牦牛OB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OB基因片段(1820bp)包括内含子2全部,外显子2~3的一部分。通过GenBank中的Blastn序列比较分析,牦牛的OB基因与普通牛种同源性高达98%。这为开展牦牛功能基因组计划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胡海燕 《养殖技术顾问》2013,(10):211-211,24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繁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猪的高生长速度机制的研究已达到基因水平。OB基因是近年来人们发现的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大量的体外试验研究表明,OB基因的表达产物瘦素(1eptin)具有降低体脂含量的作用。因此,人们推断OB基因与猪的生长性能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近年来,对猪OB基因多态性与其生产性能关系的分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试验采用PCR—RFLP法分析了三江白猪、大白猪、长白猪、长×大猪群体OB基因3469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了三江白猪OB基因多态性与其仔猪早期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到影脂肪蓄积的数量性状座位,从而为提高我国地方猪种瘦肉率等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猪肥胖(OB)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基因是近年刚被克隆的新基因,其产物Leptin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重要信号因子。克隆和分析研究OB基因,对猪的育种和提高瘦肉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最近国内外猪OB基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OB基因cDNA的克隆和分析、OB基因产物Leptin的测序、表达及生物学功能、OB-R基因的研究现状等,对OB基因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 (ob)基因编码 ,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 /多肽类激素 ,它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组织的胸leptin受体 (OB -R)直接结合来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脂肪贮存及某些内分泌功能 ,并参与造血与生殖 ,从而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掌子凯 《猪业科学》2002,19(2):6-10
猪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即脂肪型、兼用型和瘦肉型.自20世纪40年代动物数量遗传学和现代家畜营养学问世以来,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猪的育种方向经历了由脂肪型向兼用型以及向瘦肉型的演变过程,其研究手段也从以动物生产性能表型剖析为基础的传统育种方法向以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近年来,国外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人和小鼠的OB基因与其脂肪蓄积有关,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蛋白"(leptin)可以降低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和减少脂肪.本文采用Bi-PASA(Bidirectional of Specific Alleles 双向PCR扩增特殊等位基因)新技术,对8头长×(大二)和杜×(长大)猪的瘦蛋白基因(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多态性研究.检测到3种带型,2个等位基因和2种基因型.通过多态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分析、检测了各基因型间的不同胴体性状的差异,发现长大二中的145号、杜长大中的312号OB基因为G/G型(突变纯合子),肌内脂肪含量在杂交组合中最高,表明OB基因的突变纯合子G/G型可能与猪的脂肪沉积有关,显示OB基因的G/G型与猪胴体瘦肉性状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究从江香猪肥胖基因(OB sese,OB)的结构、性质以及在脂肪沉积过程中的表达调控,为进一步以从江香猪为肥胖症动物研究模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通过提取纯种从江香猪、苏香杂交猪和大白猪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大肠、小肠、脂肪、背最长肌9个组织的总RNA,逆转录后经qRT-PCR检测不同猪种不同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扩增从江香猪OB基因全长CDS序列;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GFP-C1-OB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至培养的从江香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中,检测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OB基因在从江香猪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与GenBank登记的野猪(Sus Scrofa)序列相比较,存在241 bp处(T→C)和462处(G→T)2个同义突变位点;氨基酸第1位至22位为蛋白信号肽区域,同时存在一个螺旋跨膜结构,概率为84.63%。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OB基因上调导致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etyl CoA carboxylase A,ACACA)、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M)的表达水平极显著提高,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脂蛋白脂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鸭肥胖基因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小鼠、猪等动物的肥胖基因编码区序列的保守性设计1对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鸭肥胖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将PCR产物插入pGEM-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由438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鸭与人、猪、小鼠、大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3%、84%、98%、94%;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86%、83%、99%、96%。为了研究鸭肥胖基因体外表达的特点,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Y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鸭肥胖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特异性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ku,其中16ku为鸭肥胖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经薄层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鸭肥胖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鸭leptin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高脂饮食对小鼠体重、血清脂质及肝脏组织载脂蛋白A1 (Apo-A1)和载脂蛋白B (Apo-B)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Apo-A1和Apo-B基因在小鼠肥胖发生中的作用。选用20只体重相近的8周龄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与标准饲料,试验期为12周,称重并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取肝脏组织,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Apo-B和Apo-A1基因表达,并分析Apo-B/Apo-A1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 05),血清T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 05),而血清TG水平无明显变化。另外,高脂饮食处理导致小鼠肝脏组织Apo-A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 05),且高脂饮食组Apo-B/Apo-A1比值显著低于正常饮食组(P0. 05)。研究表明,本研究小鼠肥胖实验模型建模成功,且Apo-A1基因在肝脏脂类代谢中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滩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试验采用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了滩羊OB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滩羊OB基因多态性与体重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滩羊OB基因外显子3扩增区域第253位存在一个CT的点突变,未发现突变纯合体。经卡方检验,该突变产生的BB基因型和AB基因型的频率未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其中AB基因型为控制滩羊体重的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05。经关联性分析,该突变对滩羊3月龄、6月龄体重的影响显著(P0.05)。互作效应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基因型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脂肪和肥胖相关(FTO)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一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FTO基因内有许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这些SNP位点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FTO基因的发现、结构和组织表达特征,FTO基因SNP位点与肥胖之间关系,以及FTO基因通过调节摄食来影响肥胖的发生,以期为研究动物的肥胖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营养性肥胖对小鼠生殖器官发育及孕酮膜受体基因在子宫、卵巢、输卵管中表达的影响,试验通过饲养昆明雌鼠40只,随机分为高脂组(n=20)和普通组(n=20),分别给予高脂饲料与普通饲料,构建小鼠的营养性肥胖模型。小鼠喂养8周后,通过测量体重,高脂组比对照组提高28.47%(P 0.01),肥胖模型构建成功,并采集子宫、卵巢、输卵管进行称重,再通过定量PCR测定mPRα、mPRβ、mPRγ在子宫、卵巢、输卵管的表达。结果发现:8周后,高脂小鼠子宫和卵巢体重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8.39%和75.27%(P 0.05);高脂组子宫和输卵管中mPRα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8.65%和46.50%(P 0.05),高脂组卵巢中m PRα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45.25%(P 0.05);高脂组小鼠卵巢、输卵管、子宫中mPRβ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9.26%、10.25%和8.96%(P 0.05);高脂组在卵巢、输卵管中m PRγ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0.16%、59.15%(P 0.05),高脂组子宫中mPRγ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48.65%(P 0.05)。结果说明营养性肥胖通过对小鼠子宫、卵巢、输卵管体重的影响进而降低孕酮膜受体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敲除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基因对小鼠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根据gdf11基因序列设计向导RNA(sgRNA)并利用规律成蔟的短间隔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蛋白(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gdf11敲除型F0代小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测序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繁育后观察F1代小鼠形态,并采用骨架染色方法观察不同基因型小鼠的性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df11基因敲除小鼠,并且通过繁育得到了野生型(gdf11+/+)、杂合型(gdf11+/-)和纯合型(gdf11-/-)3种基因型的小鼠;形态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纯合型小鼠在围产期死亡且尾巴是截断的,骨架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有13个胸椎和6个腰椎,纯合型小鼠有18个胸椎和9个腰椎。结果表明,敲除gdf11基因可能会影响小鼠胚胎和中轴骨发育从而改变小鼠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18.
云南: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完成133头种猪的MC4R和OB基因检测黑素皮质素4受体(MC4R)基因对动物的采食行为,体重和能量稳态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能够通过交感神经来调节机体摄食功能,抑制摄食,导致血糖降低、胰岛素降低和瘦素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体脂,降低体重。肥胖(OB)基因的表达产物瘦素(Leptin)对家畜脂肪组织和神经内分泌有调控作用,通过对采食量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促进家畜的生长、繁殖、泌乳和体况,其中较重要的作用是对家畜体重和能量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上期回顾:上期主要介绍了从肥胖小鼠和人类研究成果中推断有关猪脂质代谢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试验利用PCR-RFLP法研究了三江白猪OB基因3 469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B基因经HinfⅠ酶切后出现3个条带,表现为3种基因型(AA型、AB型和BB型)和2个等位基因(A和B),A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为67.6%;头胎产活仔数BB型极显著高于AA型(P<0.01),BB型高于AB型,AB型高于AA型,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BB基因型比AB型和AA型的头胎产活仔数分别高出1.65头、2.19头;不同的基因型对前5胎最高产仔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