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RAPD标记分析咖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物筛选获得18条RAPD多态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72份咖啡种质资源进行RAPD扩增,共扩增出14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性位点为84.6%。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632的水平下可将72份资源聚为3个大类,其中A类群包含了所有的中粒种资源(Coffea canephora Pierre)及一份由云南德宏所选育的中小粒种杂交种(阿拉伯斯塔),共34份咖啡种质资源;B类群包括了6份查理种(Coffea excelsa Chevalier)和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C类群由小粒种(Coffea arabica.Linne)咖啡组成。结果说明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部分资源的分类学地位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 9~1.463 4;相对密度为0.914 8~0.916 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2%~82.4%。大叶种茶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油茶籽油、橄榄油较为接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3∶1,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为均衡,极具研发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个产区咖啡果皮基本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测定,并对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为咖啡果皮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纤维素、蛋白质和总糖是咖啡果皮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总糖含量最高是海南产区分别为18.585%和19.315%,蛋白质含量最高是德宏产区为15.916%,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均未检出,氨基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7.072%);经氨基酸比值系数法(SRC)评价得分为42.43~52.68,最高为德宏产区样品,说明各产区咖啡果皮中必须氨基酸均有较佳的均衡性;5个产区样品共检出15种脂肪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为6.752%,∑ω-6/∑ω-3得分为2.975~4.710,不饱和脂肪酸不太均衡。综上,咖啡果皮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的脂肪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选取97个小麦品种(系),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其全麦粉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初步分析了部分品种(系)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平均含量为1.91%,其中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37%、0.02%、0.27%、1.17%和0.08%,分别占总脂肪酸组成的20%、1%、14%、61%和4%.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总脂肪酸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9%;总脂肪酸及其组分含量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正态分布,变异幅度较大;总脂肪酸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组分含量相关极显著,而与亚麻酸的含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栽培、野生、半野生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大豆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油之一,因此油的质量极为重要。降低大豆油中亚麻油酸含量,提高油脂的耐贮性是当前研究的课题之一。另一方面,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含量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软化血管又有重要作用。因此,大豆油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李莹等(1981)结合山西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分析了部分山西野生大豆的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含量为14.09—17.71%,亚麻油酸含量为19.82—20.35%。而晋豆3号分别为23.79%和8.19%。野生大豆的油酸含量低于栽培大豆,亚麻油酸含量远高于  相似文献   

6.
选取气相色谱-质谱仪对离心浓缩椰浆样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和脂肪酸的类型、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0种香气成分,分为7大类化合物,包括酯类7种、有机酸3种、酮类3种、醇类4种、醛类1种、醚类1种、芳香族化合物1种。在检出的香气物质中,酯类所占比例最大,达60.50%,其次为酸类,所占比例为15.52%,酮类所占比例为12.78%。共鉴别出脂肪酸组分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约占总含量的72.31%,分别是葵酸(8.40%)、月桂酸(54.60%)、肉豆蔻酸(18.99%)、棕榈酸(8.68%)和硬脂  相似文献   

7.
选取20个产地的火麻籽油,分析了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及生育酚等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火麻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9.4%~91.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3.8%~80.5%;火麻籽油含有28种甘油三酯结构,含量最多的为三亚油酸甘油酯(LLL)、二亚油酸亚麻酸甘油酯(LLLn)、二亚油酸油酸甘油酯(OLL)三种甘油三酯。火麻籽油含有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岩藻甾醇、α-1谷甾醇、环阿廷醇等6种植物甾醇,总甾醇含量为92.5~590.4 mg/100g,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占总甾醇含量的60%左右;火麻籽油含有α-、β-、γ-、ζ-四种生育酚,总的生育酚含量27.7~91.2mg/100g,其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占生育酚总量的90%左右。根据脂溶性活性成分含量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产地的火麻籽油分成5大类。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花生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栽培/野生种间杂交组合白沙1016×A.monticola的216个重组自交系家系(F10)及其亲本的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建立了相应的遗传模型,并进行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和花生酸含量的遗传模型为C,无主基因受多基因控制,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8.55%和84.81%;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的遗传均表现为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08%、46.13%、44.85%、66.55%和65.98%。相关性分析显示,花生脂肪含量与油酸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花生高油育种中,提高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选育高油酸等优质专用型品种时,关注主基因遗传的作用时还要考虑到多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是细胞膜脂的重要组成成分,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在植物响应盐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H2S对盐碱混合胁迫下裸燕麦脂肪酸组成的效应,采用盆栽砂培试验,研究了外施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和H2S生成抑制剂羟胺(HA)对50 mmol·L-1盐碱混合胁迫下裸燕麦品种定莜9号植株生长、叶片细胞膜脂氧化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50 μmol·L-1 NaHS可显著缓解盐碱混合胁迫下定莜9号植株干重的下降和叶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的提高;增添HA后逆转了喷施NaHS缓解盐碱混合胁迫抑制定莜9号植株生长和叶片膜脂氧化损伤的作用。(2)盐碱混合胁迫导致定莜9号叶片50种脂肪酸中的部分组分含量发生显著改变,使总脂肪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显著降低。喷施50 μmol·L-1 NaHS使盐碱混合胁迫下定莜9号叶片5种脂肪酸组分棕榈酸(C16∶0)、岩芹酸 (C18∶1N12)、异油酸(C18∶1N7)、亚油酸(C18∶2N6)和α-亚麻酸(C18∶3N3)含量显著降低,其余45种脂肪酸组分含量变化不大;增添HA后5种脂肪酸月桂酸(C12∶0)、反-10-十五烯酸(C15∶1T)、亚油酸 (C18∶2N6)、α-亚麻酸(C18∶3N3)和二十三烷酸(C23∶0)含量提高,8种脂肪酸硬脂酸(C18∶0)、反异油酸(C18∶1N7T)、岩芹酸(C18∶1N12)、异油酸(C18∶1N7)、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C20∶2)、HOMO-γ-亚麻酸(C20∶3N6)、神经酸(C24∶1)和顺-7,10,13,16-二十二碳四烯酸(C22∶4)含量下降,其余37种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3)喷施50 μmol·L-1 NaHS显著降低了盐碱混合胁迫下定莜9号叶片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度和双键指数,添加HA后显著逆转了NaHS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度和双键指数的作用。综上所述,H2S通过降低活性氧积累导致的细胞膜脂氧化损伤和参与脂肪酸组分调控及降低脂肪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提高裸燕麦适应盐碱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微波预处理火麻籽(Cannabis sativa L.)对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火麻籽置于微波功率560W条件下预处理7min,冷却至室温后低温压榨制油。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而脱壳处理可使色泽得到明显改善;火麻籽油中检出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主要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3.88%、57.59%、16.33%,n-6/n-3脂肪酸为3.52∶1,是一种脂肪酸平衡合理的植物油;微波预处理不影响油的脂肪酸组成,使油中总酚含量增加1倍,总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增加41.99mg/kg和58.68mg/100g;微波预处理火麻籽显著改善了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了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压榨火麻籽油相比,微波预处理后油的氧化诱导期延长了1.05h,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8.46和81.85μmol/100g。表明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提高火麻籽油品质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3个主产区的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 L.)生豆为材料,通过分析同一品种在不同产地、环境条件下,咖啡生豆在感观、物理、化学和卫生指标上的差异,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产区的咖啡豆均达到国标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优质咖啡制品的加工原料;同一咖啡品种在3个不同产区的自然条件下种植,得到的咖啡豆在感观、物理、化学和卫生指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均有各自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省普洱市小粒咖啡主要栽种区病虫害及荫蔽树种类、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普洱市小粒咖啡害虫有13种,病害有7种,常用荫蔽树有17种。文中还分析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关系,就普洱市咖农的管理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小粒种咖啡高海拔种植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适宜的范围内,海拔越高,杯品质量越好。高海拔是生产精品咖啡的重要条件,卡蒂姆咖啡在高海拔种植杯品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高海拔咖啡生产,可提高咖啡生产经营效益,对促进国内小粒种咖啡生产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稀土微肥对咖啡叶片氮素及碳素同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塑料袋小粒种咖啡7-8月龄小苗对生叶为材料,取其中一片涂施稀土钼或硝酸稀土微肥作为处理,另一片涂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1)处理叶片的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稀土钼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13%和6%;硝酸稀土处理则分别增加12%和7%。(2)处理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减少,稀土钼处理比对照减少14%;硝酸稀土处理则减少13%。(3)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稀土钼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7%和9  相似文献   

16.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四个咖啡品系:中粒种21、中粒种24—11、中粒种24—2和小粒种S288的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的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气温、叶温、VPD和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其中,与太阳辐射呈直线关系,与气温、叶温和VPD呈指数曲线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抛物线关系。据此求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五个环境因子对各品系蒸腾速率的影响各异,影响各品系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中粒种21为VPD和相对湿度,中粒种24—11为太阳辐射和VPD,中粒种24—2为太阳辐射和气温,而小粒种S288为太阳辐射、气温和相对湿度。依主要影响因子拟合出四个被测品系蒸腾速率的多元回归方程。由此多元回归方程估算得到的各品系蒸腾速率的多天平均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7.
(1)海南岛低海拔小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一级分枝的结果百分率和果节数极显和显高于二、三级分枝。在研究的4个品种中,一极分枝的干豆产量分别为二、三级分枝的1.6-5.6倍,达到极显和显的水平,是植株主要的结果枝条。(2)一级分枝和高产与其果节数量密切相关,它是经济产量构成因素的决定因素。因此低海拔小粒种咖啡可考虑采用多干整形,以提高其一级分枝的数量,增加植株的果节数,从而达到产。(3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Coffea robust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烘焙方式(即快速烘焙、中速烘焙以及慢速烘焙)对咖啡豆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3种烘焙速度下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再以电子鼻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烘焙豆样品整体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烘焙方式下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快速、中速和慢速烘焙豆中分别鉴定出82、72、76种;烘焙豆样品间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在中速烘焙豆中检测出最高的挥发性成分总含量(1080.51 μg/g);电子鼻检测发现不同烘焙方式咖啡豆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PCA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明显,其中中速和慢速烘焙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有部分重叠现象,二者与快速烘焙样品差别较大。本研究可为咖啡烘焙工艺改进及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普洱市思茅区是云南小粒咖啡主要产区之一,经20多年的发展,咖啡产业已成为该区财政增长、企业增收、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特色产业。面对新的发展咖啡产业的大好形势,2010年思茅区委、政府组织对区内咖啡企业、种植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调研,提出了加快思茅区咖啡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