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揭示与朝天椒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筛选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及新品种选育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24份朝天椒种质资源的株高、主茎粗、株幅、单果鲜重、单果干重、单株结果数、果实纵径、横径、果型等1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变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76%,其中单株果数、单株鲜产量、单果鲜重在各种质资源间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0.14%、34.92%、30.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产与鲜椒产量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38,单株干产与茎粗、株幅、果实纵径及单株果数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7、0.433、0.413、0.404。[结论]在筛选朝天椒自交系或选配组合时,可选择单株果数较多、单果重较重及果实纵径较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种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个性状指标对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黄皮果实的单果重变异幅度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幅度最小;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他8个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30份山黄皮种质聚为3大类,山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来自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的13份山黄皮种质的果实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首次对广东省湛江市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圃内28份澳洲坚果种质的果实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28份种质中大部分果实形状为卵圆形,大小在15.0~20.0 g,果皮为光滑亮绿色,腹缝线不明显,果顶乳头状突起明显;(2)多数壳果为扁圆形,腹缝线明显,表面斑纹分布分散、珠孔密闭;(3)果仁颜色以乳黄色和乳白色为主,大小在2.0~3.0 g,出仁率在31.0%~37.0%,一级果仁率在88.0%~98.0%;(4)从带皮果到果仁,形状由卵圆形变为扁圆形,腹缝线明显程度也增强。  相似文献   

4.
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的21份种质资源果实的平均鲜果单重、果仁干重、出仁率、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油率等6项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评价系统中这些性状的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澳洲坚果优种选育及发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喷施乙烯利对‘HAES900’澳洲坚果果实脱落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澳洲坚果采收难和采收成本高的关键问题,以‘HAES900’澳洲坚果成龄结果树为材料,在采收期分别喷施低浓度梯度(0.40、0.65、0.90 g/L)和高浓度梯度(0.80、1.30、1.80 g/L)的乙烯利溶液,对喷施乙烯利溶液后的落果率、果柄附着力和果实品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乙烯利对果实脱落有促进作用,但落果率达不到生产要求;喷施1.80 g/L的乙烯利溶液2周和4周后的落果率分别达到98.75%和100.00%,可满足生产要求;喷施浓度为0.80、1.30和1.80 g/L的乙烯利会使果柄附着力显著降低,且果柄附着力与落果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柄附着力可作为判断澳洲坚果适宜采收期的指标之一。采用本方法采收对壳果含水量、单壳果重、壳果平均横径、单果仁重、出仁率和一级果仁率等品质参数无显著影响,且可缩短澳洲坚果采收周期,降低采收成本。  相似文献   

6.
澳洲坚果果实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分析法可将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实的11个数量性状归属于2个弱相关的主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0.353%,具有较好地反映这些性状所包含的信息。按照主因子所包含的性状及其所反映的生物学含义,可把2个主因子按方差贡献大小依次命名为果实重量因子F1和带壳果质量因子F2。采用正交因子和斜交因子模型分析了性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根据各种质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澳洲坚果果仁加工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云  郭刚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95-2300
以澳洲坚果带皮鲜果为主要原料,采用脱果皮、筛选分级、干燥、脱壳、果仁分选、果仁干燥、焙炒等工序,加工澳洲坚果果仁,研究澳洲坚果果仁加工过程的各项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带壳果前期干燥条件为:温度40 ℃下干燥96 h;脱壳的澳洲坚果带壳果出仁率和整仁率的顺序为:二级果>一级果>三级果;水浮选果仁的时间为2 min,果仁后期干燥的适宜条件为:40 ℃、2 h→50 ℃、2 h→60 ℃、2 h→70 ℃、2 h,最佳焙炒条件为:焙炒温度为135 ℃,时间为10 min;产品包装方式选择充氮包装。加工的澳洲坚果果仁产品色泽淡黄,香味浓郁,酥脆可口。  相似文献   

8.
杧果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或完善中国数量化、规范化的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以便更好地为中国杧果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服务,2007~2009年7月,在海南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杧果种质圃内进行杧果品种(种质)资源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直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核长度、核宽度和核厚度等12项植物学数量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12个数量性状均存在10%以上的变异系数,叶柄长度、果实纵径和果核长度呈偏态分布,其他9项呈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性状分级标准,建议将12个植物学数量性状分为1~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出2个参照品种,1个国外品种,1个国内品种.该研究为中国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或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澳洲坚果新品种‘南亚3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亚3号’澳洲坚果是从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如下特点:树势中等,结果较早,丰产优质,适应性强;壳果表面光滑,深褐色,大小中等,平均单粒质量6.95 g;果仁乳白色,平均单粒质量2.63 g;出仁率、一级果仁率及果仁含油率高;在广东湛江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  相似文献   

10.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鉴别与利用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以湛江地区栽培的25份澳洲坚果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研究叶片的14个表型性状,并对部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澳洲坚果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叶序、嫩叶颜色、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多少、叶面状态、嫩叶黄化、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其中,叶片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47%~25.19%,变异幅度以叶面积最大、叶片长度最小;各数量性状数据分布均为偏正态分布,偏度大小范围为-0.20~1.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与叶形指数均与叶片长度及其宽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形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显示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数量性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运用石蜡切片法,对澳洲坚果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云南野生茄资源的遗传背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本研究利用9个形态性状和8对SSR引物对从云南省搜集的43份野生茄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89%~95.64%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果重,最小的是果实横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38~1.993之间。3个质量性状中,果实颜色主要为绿色和绿紫色,果实形状主要为圆球形和卵圆形,而果肉颜色主要是白色和绿白色。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3个,累计贡献率为69.453%,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8对SSR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27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41 1,多样性指数为0.385 0。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48处,43份野生茄资源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7份野茄材料,其余36份为第二类群。以上结果可为野生茄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causes husk spot of macadamia. Husk spot control would be improved by knowledge of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athogen in orchards between seasons, and by characterising macadamia cultivars for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premature fruit abscission, and spatial escape from inoculum sources. Field observation of seven macadamia cultivars found a significant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k spot incidence and the prevalence of fruit pericarp that failed to abscise (sticktights) in the canopy. Viable conidia of P. macadamiae were readily (>100 conidia per fruit) produced on sticktights for 30 months. The incidence of husk spot was up to four times greater in trees with sticktights than trees without sticktights. Assessment of the propensity to form sticktights, husk spot incidence and fruit abscission after the insertion/removal of sticktights, demonstrated differences in macadamia cultivars; cv. A16 wa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and formation of sticktights, but tolerant of premature abscission; cv. 246 wa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tolerant of premature abscission, and spatially escapes P. macadamiae inoculum due to a lack of sticktights; cv. A38 wa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premature abscission, and sticktight form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sease could be reduced by removing sticktights from trees, and that fungicide inputs could be reduced in trees with naturally low numbers of sticktights.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sticktights can be used as an inoculum source for field assays to better characterise macadamia cultivars for better informed cultivar selection, and as a tool in breeding programs to screen for germplasm with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两个地理种源镇沅(ZY)和墨江(MJ)豆腐渣果的果实特征规律,对72份豆腐渣果果实的若干外观和数量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同时,以豆腐渣果的幼苗为砧木,利用澳洲坚果3个品种的芽条进行嫁接,观察嫁接成活率,以初步探索山龙眼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在外观性状上,两种源豆腐渣果的果实均以绿色为主;但在果皮质地上有所差异,镇沅的果皮多较光滑,而墨江的全部为粗糙质地。两种源豆腐渣果除出苗率(镇沅75.39%和墨江83.26%)无显著差异外,墨江的其他数量性状指标均显著高于镇沅的;8个数量性状中,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对两种源样本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9.47%和96.23%。经各项指标代入综合评分模型,从72份样本中选出了15个果实综合性状优良的样本,可考虑进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初步嫁接试验结果表明,澳洲坚果芽条与豆腐渣果幼苗砧木二者表现为嫁接不亲和。  相似文献   

16.
苦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6份苦瓜种质资源的第一雌花开放天数、第一雌花节位、开花到坐果时间、果长、果径、果肉厚等与产量性状有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雌花数、单株坐果数、单果重、果长、果径等5个性状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坐果数性状对产量性状形成所起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其它性状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雌花数量性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是通过结果数和单果质量来实现的。聚类结果表明:36份种质资源聚类为2个主要的组群。所有种质资源中,“04—36”与其它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远,利用“04—36”与这些材料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种质“04—26”和“27—3”的亲缘关系在所有种质资源中最近,实现有利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澳洲坚果不同种质果仁粗脂肪及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仁的粗脂肪含量和8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的粗脂肪含量和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肉豆蔻酸及二十一烷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7.61%、65.51%、12.57%、9.44%、4.32%、3.00%、2.41%、0.51%、0.32%;种质粗脂肪含量普遍较高,但其变异系数较小且与各脂肪酸组份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种质脂肪酸组份含量变异系数在5.08%~40.10%之间,变异幅度以肉豆蔻酸含量最大,油酸含量最小。8种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28份种质分成4个具不同脂肪酸含量特点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