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6种龙船花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龙船花品种叶片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种龙船花的光合能力差异不显著,LSP和LCP均较低,说明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差,耐阳性较弱,而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适应弱光的能力;且它们的WUE也比较低,在0.89~1.37μmol/mmol间,表现出耐荫喜湿的特性。因此在生产上应注意适当遮荫和水分的管理,其中龙船花(I.chinensis)能适应较强的阳光。6种龙船花的Pn均与PAR、Tr、Ci极显著相关,但品种不同,其主导因子也不一样。龙船花和大王龙船花的Pn与Gs、Ci、Tr、VpdL、PAR呈极显著相关;大黄龙船花、橙红龙船花、杏黄龙船花的Pn与Ci、Tr、VpdL、PAR呈极显著相关,而与Gs不相关;洋红龙船花的Pn与Gs、Ci、Tr、PAR呈极显著相关,而与VpdL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7种常见小盆栽植物的光合特性,以期为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供试植物叶片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植物总叶绿素(Chl)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叶绿素a/叶绿素b值在1.66~2.10之间,均小于3;人参榕的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植物,白鹤芋、绿萝和咖啡树间的Pn差异不显著,而圆叶椒草和银后亮丝草的Pn与Tr均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植物的Pn与胞间CO2浓度(Ci)呈极显著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供试的7种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均较强.其中人参榕的耐阴能力最强,对光适应的生态幅较宽,既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又能适应较强的阳光辐射;圆叶椒草和银后亮丝草的耐阴能力相对较弱,但能更好地利用基质水分.  相似文献   

3.
陆銮眉  蔡月琴  张琼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2):2161-2165
为探讨大黄龙船花的耐盐生理特性和耐盐能力,采用盆栽试验技术研究不同浓度NaCl(0、0.2%、0.4%、0.6%、0.8%、1.0%和1.5%)对大黄龙船花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使参试植物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大黄龙船花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胞间C02浓度(Ci)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aCl浓度与大黄龙船花的Pn、Tr、Gs极显著负相关,与Ci、WUE不相关。综合分析大黄龙船花属于盐敏感植物,较低NaCl(0.2%~0.6%)胁迫就对其生长和光合参数产生抑制,不适宜在盐碱地推广。  相似文献   

4.
利用根尖压片法对悬铃花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悬铃花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28, 相对长度系数组成为:2L+10M2+8M1+6S,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95%;其核型公式为:20m+8sm,属2B核型。为今后锦葵科悬铃花属植物核型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4个海南当前橡胶树主导品种品系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溶度(Ci)等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热研8-79的Pn最高,叶肉瞬时羧化效率(Pn/Ci)较高,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较适合在干旱胁迫地区配置;热垦628的Pn/Ci高,在最低的Ci和Gs情况下,表现出最低的Pn;热研7-33-97光合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传统品种RRIM600光合能力一般,且WUE最低,耐旱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水稻适应广幅光强的光合特性及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自然条件下,水稻总是生活在一个开放变动的环境系统中,而强光和弱光都会使其光合受到抑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水稻品种间对光强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有关耐光氧化、耐荫特性及其鉴定技术也有大量报道。另外,还初步研究了水稻品种适应广幅光强的光合特性。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比较了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的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探讨了杂种F_1和亲本的关系及适应广幅光强品种的筛选技术和鉴定指标,为杂交稻抗逆稳产育种提供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对槟榔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歆  刘贝贝  彭黎旭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1):2034-2038
为实现槟榔幼苗标准化灌溉,采用盆栽实验,设置5个水分梯度[土壤相对含水量(30±5)%~(90±5)%],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槟榔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空气相对湿度(RH)、空气中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Cond)等参数,研究各个因子对槟榔幼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分别拟合土壤水分与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含水量<60%时,影响槟榔幼苗Pn的主要因子是Cond、RH;土壤相对含水量≥60%时,影响槟榔幼苗Pn的主要因子是Ci、RH。(2)土壤相对含水量45%~60%时,影响槟榔幼苗Tr的主要因子是Cond、Vpdl;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时,影响槟榔幼苗Tr的主要因子是Cond和Ci;其余水分条件下影响槟榔幼苗Tr的主要因子都是Cond。(3)根据本次研究,拟合土壤水分对槟榔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数学模型分别为Pn=-0.001 8x2+0.293 9x-5.567 9,R2=0.998 1;Tr=-0.001 6x2+0.265 2x-6.008 3,R2=0.943 8。  相似文献   

8.
弱光对大豆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弱光对大豆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南豆、乌豆和永胜黑豆3个大豆材料,分析在正常光照(100%)和弱光条件(20%)下大豆形态特征、光合参数、叶片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条件下大豆各材料株高增加显著,分别比正常光照增加了0.98、2.27、1.39倍,以乌豆增加幅度最大,为69.83cm,而茎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则显著低于正常光照;大豆叶片、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均减少,细胞排列疏松;叶片上表皮厚度差异不明显,而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及叶片厚度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弱光下南豆12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增加。弱光条件下各材料光合速率(Pn)均低于正常光照,但南豆12和永胜黑豆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等含量增加,乌豆则降低。各大豆材料单株产量在弱光条件下显著低于正常光照(P0.05),表现为南豆12乌豆永胜黑豆,分别比正常光照降低了17%、63%、76%。正常光照条件下南豆12的单株产量低于乌豆和永胜黑豆,表明南豆12耐荫性强于乌豆和永胜黑豆。因此,大豆对弱光的响应是一个综合性状,在间套作中选择适宜的耐荫性材料对提高产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选用4个耐荫性有差异的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与单作比较,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套作遮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套作遮荫提高了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Chl(a+b)/Ca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初始荧光(Fo)、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Chl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呈减小趋势。套作遮荫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其干物质积累量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耐荫性相对较好的材料,如贡选1号和南豆12在套作遮荫下Pn下降较少,且有着相对较高的Chlb、Car分子组成比例、Fo和Fv/Fm。  相似文献   

10.
低温弱光对西瓜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为试材,研究低温[12 ℃/10 ℃, 300 μmol/(m2·s)],以及低温弱光[12 ℃/10 ℃, 100 μmol/(m2·s)]胁迫对西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低温、低温弱光胁迫均降低了西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增加了胞间CO2浓度(Ci)。低温、低温弱光致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增加后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持续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增加。与低温相比,低温弱光处理下的西瓜幼苗Pn、Gs下降幅度更大,Ci的增幅更明显;与此不同,Fv/Fm和CAT活性在低温弱光处理后下降幅度相对较小,SOD、POD活性和MDA含量也呈现出较小增幅。低温、低温弱光胁迫抑制了西瓜幼苗的光合作用并诱导了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以清除体内氧自由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合成受到抑制,过剩的活性氧自由基造成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并最终破坏细胞膜系统。低温下的弱光能减轻幼苗的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缓解细胞产生的过氧化损伤,对降低细胞膜系统伤害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豆苗期茎秆对荫蔽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自然光为对照,用遮阳网模拟荫蔽胁迫环境,对耐荫抗倒性具有典型差异的两个大豆基因型(南豆12和南冬抗022-2)的茎秆形态建成、乙烯释放量、内源赤霉素(GA3)含量及扩张蛋白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荫蔽胁迫致使不耐荫品种南冬抗022-2节间过度伸长、变细、株高增加,初花期及成熟期倒伏率极显著高于强耐荫品种南豆12;荫蔽胁迫下的南冬抗022-2在保持低水平GA3含量同时,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而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号)通过降低GA3含量、维持低水平的乙烯释放量,从而保持其正常的茎秆形态建成,防止倒伏的发生。虽然荫蔽胁迫提高了两基因型扩张蛋白活性,但南冬抗022-2始终较南豆12号高,这与其节间伸长情况一致。有望应用扩张蛋白活性,并与赤霉素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相结合,及时反映并提前预测大豆节间的伸长趋势,为在间套作条件下、通过生理指标、在苗期筛选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荫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遮荫的方法,研究了27个玉米自交系耐荫性差异。结果表明,遮荫使所有自交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茎粗变细,株高降低,干物质积累下降,生物产量降低。不同自交系对遮荫的反应不同。以综合耐荫系数为指标,对其耐荫性进行了评定,将其分为耐荫性强、耐荫性中等、耐荫性弱3个级别。  相似文献   

13.
8 个月和 12 个月苗龄的耐冬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为研究材料,研究 8 种不同栽培环境对耐冬山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冬山茶小苗在简易塑料大棚(二层遮阴网)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大苗在平顶荫棚的环境下营养生长最好,说明耐冬山茶大苗和小苗对最佳生长环境要求不同。耐冬山茶的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中,耐冬山茶在简易塑料大棚(二层遮阴网)环境中的最大荧光(Fm)、PSII 实际光量子效率[Y(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最大,PSII 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最小。说明遮阴处理有利于耐冬山茶的生长,简易塑料大棚(二层遮阴网)环境下耐冬山茶的叶绿素荧光效应最好,叶片吸收和传递光能的能力较强,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石碌含笑二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参数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固碳释氧量进行估算,综合评价其适应性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石碌含笑的四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并非呈现单一的双峰。1月、4月、7月的变化曲线为双峰型,10月为单峰型。石碌含笑不同月份Pn日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10月>7月>4月>1月。其生长旺盛期在10月,石碌含笑在大气温度较低和光强较弱的秋季反而有更高的光合速率。石碌含笑的光补偿点低而光饱和点较高,说明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在强光环境和弱光环境都有较强的光能利用能力。石碌含笑全年日均净固碳量为10.07 g/(m 2·d),拥有较强固碳能力。石碌含笑对强弱光均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在华南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也具有“午休”的适应性自我调节机制,并且拥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兼具良好的景观效益与优良的生态效益,因此适合在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弱光胁迫下不同弱光耐性品种在源库特征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耐弱光胁迫的机制,为双季稻高产稳产新品种的选育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2个对弱光胁迫耐性存在显著差异的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时期的遮光处理,研究弱光胁迫时期对晚稻不同耐性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晚稻生长有重要影响,分蘖期弱光胁迫下晚稻分蘖数、每穗粒数及总颖花量减少,叶面积下降,产量降低;幼穗分化期弱光胁迫下晚稻分蘖数和每穗粒数减少,总颖花量、叶面积、结实率均下降,产量降低;灌浆期弱光胁迫下水稻叶片净同化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灌浆期>幼穗分化期>分蘖期。结论 耐弱光胁迫型品种能通过增加叶片的长宽度减少叶面积的下降,叶片含氮量保持相对稳定,叶片中SOD、CAT等保护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POD活性保持相对稳定,叶片净同化率下降幅度小,在弱光胁迫下实现“强源”,减产率相对较低。弱光胁迫下具有较强的叶面积补偿能力和适宜氮含量以及较高的保护酶活性是水稻耐弱光胁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空间分布及与不同光质透光率间的关系,通过三年田间试验,设置不同品种、氮肥水平和灌水次数,测定分析了小麦拔节期至灌浆后期冠层不同空间层次的透射光及叶面积指数(LAI),并对不同光质透光率与LAI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LAI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单峰动态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抽穗-开花期,且随灌水和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光合有效辐射(PAR)透光率随生育时期呈先降后升趋势,且随灌水和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减小。LAI与PAR透光率均存在时空异质性,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直接影响冠层内光分布。水氮处理对植株上层LAI影响较小,而对下层影响较大;40 cm处透光率递变明显,低水高氮以及高水低氮处理对透光率递减的影响较大。不同光质透光率均随冠层高度的下降均出现不同程度消减,透光率与向下累积LAI间均呈显著指数相关,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红边、蓝光、光合有效辐射(PAR)、绿光、近红外和红光。经回归分析,红边和蓝光透光率与LAI的定量关系表现较好,拟合性均优于PAR,尤其是红边透光率(R=0.749),因此可以利用红边透光率建立模型,以监测小麦冠层 LAI。  相似文献   

17.
遮光对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春梢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黄-2’、‘黄-8’和‘黄-13’为供试材料,在春季一芽一叶期采用30%透光度的黑色遮阳网覆盖遮光处理7天,HLPC法检测一芽二叶新梢咖啡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色素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遮光处理对茶叶咖啡因含量无显著影响;遮光对儿茶素类总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在品系‘黄-2’显著提高,而品系‘黄-8’和‘黄-13’则显著降低;遮光显著提高品系‘黄-13’的氨基酸总含量,降低品系‘黄-8’氨基酸总含量,但对品系‘黄-2’无显著影响;遮光显著提高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新黄质的含量,显著降低紫黄质含量。具有热耗散作用的黄体素在光照敏感新梢白化茶品种的含量很低,是其容易受到强光胁迫伤害的原因。在强光照条件下,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叶片呈现黄色,主要是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不是因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提高所致。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在高温强光季节采取适度遮光,将有助于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高茶苗生长势和抗性,有助于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effects of temperature,ligh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allelopathic effects and the functional traits specific leaf area(SLA)and stem mass fraction(SMF)of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 rice accession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analyzed.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Allelopathic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and light varied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 rice accession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extension of photoperiod,allelopathic effect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at 2–3 leaf stage,but increased constantly at the 4–5 and 7–8 leaf stages in strong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O.longistaminata,F1(O.longistaminata×RD23),F2(RL159 and RL169)].Temperature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allelopathic effect without considering light factors,but light showed little effect on rice allelopathy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conditions.The greatest allelopathic effect was attained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and long photoperiod at 2–3 leaf stage in strong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but all the rice accessions showed weak allelopathic effects at th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15oC/10oC),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allelopathy followed a general trend as temperatureleaf stagelight,indicating that among the multiple factors impacting rice allelopathy,temperature was the main factor.Allelopathic characteristics of F1 and F2 to various temperature and light were similar to O.longistaminata,showing that allelopathic genes from wild rice can be expressed in its descendants.Temperature and light also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LA and SMF,and rice allelopathy was closely correlative to SLA in strong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at the 4–5 and 7–8 leaf stages,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rice allelopathy and SMF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ice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elopathy and SLA and adapt to the varied environments,and tha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ng photoperiod can enhance rice allelopath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差异,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三种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率、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的特点。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的消光系数小,生育后期叶倾角过大,出现漏光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冠层结构造成太阳辐射的浪费,使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的平均叶倾角在营养生长阶段最大,孕穗期降低,营养生长阶段较合理的冠层结构成为其较高叶面积指数形成的基础;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和直接辐射透过率均小,消光系数大,冠层结构合理,对光的截获能力强,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