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58对SSR引物所检测出的158个等位基因位点对44份三系杂交粳稻亲本品种(系)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44个粳稻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54~0.96。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1处,可将44个粳稻品种(系)分为4类,绝大多数品种(系)都聚为第四类群,第四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75处,又可分为5个亚群,所有的保持系和不育系单独聚为E亚群。  相似文献   

2.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菌株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作物土传病原真菌,为明确其不同寄主及专化型菌株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寄主(专化型)及地理分布的43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5条引物通过ISSR-PCR 扩增,共扩增出14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4条,平均多态性条带达98.0%。43个菌株的聚类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97,且遗传多样性与其寄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将供试菌株中葫芦科与茄科作物尖孢镰刀菌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4时,16个葫芦科的菌株可分为6个ISSR类群;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7时,16个茄科的菌株亦可分为6个ISSR类群;且均表现为相同寄主或专化型菌株因地理来源不同,被归属于不同的ISSR类群,说明寄主或专化型相同的菌株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以杂种优势距离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自交系可划分为5类,即818、330为一类群;Mo17、龙抗11、龙抗92为一类群;系14、龙抗31B、龙抗56A为一类群;8112和黄早四各成一类。各类群间有着不同的遗传背景,类群间平均优势值较高,类群内优势值较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湖南和江西的8份葛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条带所占比例为65.6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26~0.939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0.740处可将8份材料分为4类,其中E1、E2、E7和E8聚为一类,表明这些材料亲缘关系较近;葛所属类群与地理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10个,对来自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24份小粒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I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11 2~0.310 3,平均为0.249 6。ISSR标记指数为1.093 8~4.954 9,平均为2.890 3。24份小粒大豆的DICE相似系数为0.666 7~0.926 2,整体平均相似系数为0.794 3。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0.690 7~0.926 0)大于黑龙江小粒大豆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0.744 2~0.925 0)。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和类群Ⅱ均为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类群Ⅲ可以分为2个亚群。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小粒大豆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云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广西的10个百色云耳野生菌株和9个商品栽培菌株的菌丝和子实体性状进行测定,采用ISSR技术对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从而为广西云耳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9个菌株的菌丝培养特征和子实体外观性状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野生菌株与商品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前者多数菌株的菌丝培养期间色素发生早、子实体颜色较浅而呈半透明状、子实体质地柔软而滑嫩、咀嚼性低,后者菌丝培养期间色素发生晚或无色素、子实体颜色深而不透明、子实体质地较脆、咀嚼性高。ISSR分析结果显示,19个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0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9时,可将它们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I和III全为野生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69~0.74和0.69~0.77之间;类群II和IV全为栽培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80~0.86和0.85~0.90之间;类群V仅野生菌株BY81。上述结果表明,广西云耳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百色云耳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广西商品栽培的云耳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野生菌株与商品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大,属于不同的生态类群;百色云耳是一类有待开发的宝贵云耳资源。  相似文献   

7.
用SSR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利用SSR标记对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和5个国内主要自交系进行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从国内外所用的63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PIC值高、稳定的20对玉米核心SSR引物扩增出22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87、标记索引系数MI值9.9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可划分为5大类群13个小类群;少数的云南糯玉米种质资源与常见的5大杂种优势群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大多数资源则较远,可形成多个单独的类群,云南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来自不同地区或来自同一地区不同云南糯玉米资源与5大优势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标记划分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SR标记对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60对标准引物在33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33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7,自交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9。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自交系来源广泛,且具有较好的遗传基础。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3份玉米自交系分为Ⅰ和Ⅱ两个类群,Ⅰ类群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群。杂种优势模式可被简化为"A×B"模式,A群包括Ⅰ-Ⅰ亚群、Ⅰ-Ⅱ亚群和Ⅰ-Ⅲ亚群自交系,B群包括Ⅰ-Ⅳ亚群和第Ⅱ类群自交系。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对河南省不同类型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分子标记对河南省近年来正在推广及新选育的60个花生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系)间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在实验分析的1770个关系组合中,仅有616个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5,说明这些品种大多具有较低的遗传相似性。聚类结果表明,在距离320处,60份花生品种(系)被分成了5大类群,第一类群含有32个品种,第二、第三类群分别含有8个品种,第四类含有3个品种,第五类群含有9个品种。这五大类群中,均含有来源于郑州的品种。研究结果也表明,开19-2、商花10号和开农012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是重要的花生资源。本研究对60个河南省花生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可以为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优质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其亲缘关系,以45个优质小麦品种和5个优质高代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55K SNP芯片对其杂合度、遗传相似度、群体遗传结构和染色体低多态性区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个优质小麦品种的遗传相似度系数(GS)为0.488~0.928,平均值为0.603,其中16个品种与其他品种的GS均高于0.800;50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可分为2个类群7个亚群,其中类群1可分为6个亚群。除亚群Ⅴ的10个品种外,其余亚群品种的遗传聚类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较为吻合。B基因组的多态性SNP位点最多,A基因组次之,D基因组最少。在21条染色体中,4D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NP位点最少。A基因组和D基因组染色体低多态性区段高于B基因组。在优质小麦选育过程中,A基因组和D基因组受到的选择压力高于B基因组。  相似文献   

11.
对海南岛18市县假臭草入侵情况进行普查,从中选取8个地区,对假臭草丛枝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重点调查,结果表明:海南18市县均存在假臭草,8个地区均存在假臭草丛枝病,其发病率为0.37%~3.01%,发病指数为0.31~2.59。对健康株高与丛枝病株高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假臭草丛枝病可以显著抑制假臭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假臭草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Lour.)Olsson),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水稻(Oryzasativa L.),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作为测试植物,研究新鲜假臭草(Praxelisclematidea(Griseb.)King and Robinson)水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新鲜假臭草和风干假臭草水浸提液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化感效应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假臭草浸提液对萝卜幼苗早期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新鲜假臭草浸提液对4种测试植物的种子发芽都有抑制作用。假臭草叶和完整植株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明显大于其它器官水浸提液化感作用,叶可能是假臭草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器官。风干和新鲜假臭草水浸提液在低浓度时抑制所有测试植物幼苗根系生长。在逆境(如干旱和养分胁迫)中,假臭草会释放更多的化感物质,从而导致其化感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假臭草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接树脂吸收法来收集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根系分泌物,并对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和水稻(Oryza sativa)6种受体植物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生长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假臭草根系分泌物对这6种受体植物均具有化感作用,但受体植物之间的作用表现差异显著。其中,胜红蓟发芽和水稻幼苗生长对假臭草根系分泌物最敏感。  相似文献   

14.
假臭草浸提液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假臭草浸提液处理的玉米幼苗根系活力进行测定,并通过生物活性作用响应指数RI(response index)研究假臭草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假臭草浸提液浓度分别为0.0125g(FW)/mL(A1)、0.025g(FW)/mL(A2)、0.05g(FW)/mL(A3)时,对玉米根系影响的RI平均值分别为-0.1675、-0.3033、-0.4706,假臭草浸提液浓度越大,RI值随之越大;假臭草新鲜茎叶(B1)、新鲜根系(B2)、烘干茎叶(B3)及烘干根系(B4)组织浸提液对玉米根系影响RI平均值分别为-0.5251、-0.2651、-0.2379、-0.2272;不同浓度及不同组织浸提液交互作用间,在0.05g(FW)/mL(A3)浓度下,假臭草新鲜茎叶组织对玉米根系影响的RI平均绝对值最大(RI=-0.8949),在0.0125g(FW)/mL(A1)浓度下,假臭草新鲜茎叶组织对玉米根系影响的RI平均绝对值最小(RI=-0.1252)。假臭草浸提液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浓度越高,其化感作用越强,茎叶组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比根系浸提液的强,新鲜假臭草组织的化感作用比烘干组织的强。  相似文献   

15.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木薯叶脂溶性成份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对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从木薯叶脂溶性成分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其中鉴定出10种已知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24.60;进一步用木薯叶脂溶性部分对4种受体植物(假臭草、三叶鬼针草、白菜和萝卜)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进行生测,研究发现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受体植物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效应。与标准受体植物(白菜和萝卜)相比较,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伴生杂草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调查了海南剑麻主要种植区的杂草种类,确定了剑麻园的杂草优势种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剑麻园除草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剑麻园杂草发生种类共有21科121种,其中优势种杂草主要为红毛草、大黍、白茅、短颖马唐、飞机草、假臭草、羽芒菊和含羞草8种杂草;采用间种豆科植物或多年生藤本植物覆盖控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的发生,其中间种花生、大翼豆处理具有明显的防除效果,且间种豆科植物能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系统调查海南芦笋种植区的主要杂草种类,明确芦笋园的杂草优势种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盆栽芦笋化学除草药效试验及覆盖控草试验。结果表明,海南芦笋园常见杂草有21科106种,其中优势种群由马齿苋、红尾翎、短颖马唐、龙爪茅、牛筋草、砖子苗、假臭草、伞房花耳草及鳢肠9种构成。采用覆盖控草和化学除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的发生:覆盖9种植物60 d后,防效可达60%以上,且覆盖葛藤、毛蔓豆、飞机草、薇甘菊、肿柄菊后,芦笋抽笋数和新笋径围都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施用4种除草剂60 d后,盖草能和乙草胺对盆栽芦笋的防效较高且安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覆盖控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控制芦笋园中杂草。  相似文献   

18.
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是平潭海岛相思林的主要建群种,是海岛优良的造林阔叶树种,了解平潭岛台湾相思群落主要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岛群落物种共存与竞争机制。在对其内岛和附属岛屿进行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利用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平潭岛台湾相思群落各层片主要种群生态位。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144种隶属63科123属,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与大陆植被存在显著差异;发现入侵风险植物14种,草本入侵现象较严重,其中1级恶性入侵的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2级严重入侵的香丝草(Erigeron bonariensis)在群落中占据较大的生态位,可能对共生种群造成一定的生态干扰,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乔木层中的台湾相思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灌木层中台湾相思幼树和雀梅藤(Sageretia thea)、草本层中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假臭草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小于0.5的物种数占总数的96.67%,重要值较大的物种生态位宽度也较大,但并非完全一致;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表现为草本层(0.253)>灌木层(0.231)>乔木层(0.149),均小于0.3,生态位重叠值普遍偏低,种群通过生态位分化来减弱种间竞争。海岛地区较强的环境过滤性导致种群产生不同程度的生境分化,同时,种群通过压缩生态位宽度,聚集在局部生境中,从而促进海岛群落物种共存,平潭岛台湾相思群落属于地带性顶级群落,种间关系稳定,种群更新缓慢。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科学》2014,21(1):59-64
The structur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and resistant virulent populatio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BPH nymph from the first to the fifth instars varied with nymph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first-instar BPH nymph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adults. Nine geographic BPH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DGGE fingerprint. The first group was from the Philippines; the second group was from Thailand and Hainan, Yunnan and Zhejiang provinces of China; and the third group was from Vietnam and Guangxi,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of China. BPH populations adapted to different resistant rice varieties. The BPH populations from Mudgo (with resistant gene Bph1) and ASD7 (with resistant gene bph2) differed with those of the susceptible rice variety TN1.  相似文献   

20.
茶汤对肉仔鸡肉品物性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拔益加(AA)肉仔鸡200只,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于14日龄起饮用1%茶叶汤,比较研究茶汤对肉仔鸡肉品物性参数的影响。结果:饮用茶汤试验组肉仔鸡胸肉的吊挂滴水损失率减少37%(P<0.05);色调指标的红度(a)值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7.29%,而黄度(b)值高出对照组110.55%(P<0.05),两组平均色差(△Eab)为2.18,有可感觉到的差异。试验组肉仔鸡腹脂的碘价和酸度值分别低于对照组8.7%和20.5%(P<0.05)。结论:茶汤替代饮水对肉仔鸡的生活机能、肉品色度指标及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