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子鼻对花生异味测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电子鼻对花生异味的测定。结果表明,电子鼻的所有传感器对花生霉变产生的异味均有反应,其中以S3、S4、S15反应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农村粮食产后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大量损失,并且粮食品质下降严重,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据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佳木斯桦南地区玉米霉变多发,市场生霉粒超标玉米占10%以上,霉变5%以内好粮十分难求。当地农户干玉米年后价格每斤0.64元,而生霉多的只能卖4角多,粮食霉变严重影响了农户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储粮大国,特别是农户储粮数量巨大。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处理霉变粮食洪涝灾害期间,灾区群众贮存的粮食大部分会发生霉变。这种霉变的粮食不能直接食用,应用5%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后再食用。具体方法是:一份粮食加三份石灰水,浸泡12小时后换水,再泡12小时,取出,晒干后食用。如果没有石灰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将霉变粮食用清水漂洗,去掉霉  相似文献   

4.
粮食遇阴雨绵绵,因潮极易发芽、霉变。农户可采取以下简易应急处理方法。 一、食盐处理法按每500公斤粮食拌1公斤食盐的比例进行拌合,然后将粮食薄摊在地上,每天翻动两次以上,以除湿散热。此法可保持10天内不发芽霉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储藏的粮食品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其中运用较多的储藏技术是机械通风控温技术。这项技术是由原始的自然通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粮食在仓储过程中出现霉变、陈化等现象。基于此,本研究对机械通风控温技术在粮食仓储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分析,旨在达到安全储粮、延缓粮食品质沉降和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尖刀镰刀菌侵染小麦,研究小麦霉变的内部结构、主要营养成分及气味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小麦皮质层及胚乳内形成菌丝,产生孢子;在高温高湿条件下(20℃,20%)贮藏49 d后小麦支链淀粉的消耗速率提高2.04倍,清蛋白消耗速率高于球蛋白、谷蛋白;采用电子鼻分析小麦霉变各个时期气味变化,通过PCA主成分分析确定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累计为98.3%,从气味特征上明确霉变粒与正常粒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粮食防霉在当今社会己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粮食霉变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粮食防霉方法和防霉剂,并提出了今后防霉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应是绿色环保的药剂和工艺。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但农业装备"短板"依然很明显,无法全面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填平供需不对称这道"沟"今年夏粮收获时节遭逢雨季,粮食霉变较多。不过,烘干机的广泛应用将粮食霉变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粮食烘干是当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短板,今年粮食烘干机销售火爆,我们公司一个月生产500台粮食烘干机,仍然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粮食承储企业的科技含量、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高机械化的背后,粮食的高破损也触目惊心。据有关资料统计.正规粮食仓储企业粮食损失率,据保守估算至少也在2‰。粮食损失主要来自于抛撒、污染、破碎、霉变、陈化以及病虫鼠雀等有害生物危害.而粮食破碎存在于收购、烘干、入库、发放各环节。高破碎又是发热、霉变、生虫的诱因.所以降低粮食破损事关粮食存储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以我库多年来总结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减少玉米破碎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粮食机械化干燥是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使粮食含水率下降到安全水分的过程;应用机械化干燥技术可减少和防止粮食霉变损失,有利增产增收。据有关资料统计,常年粮食霉变损失约为3%~5%,要使粮食达到安全贮存的目的,一般粮食作物籽粒的安全水分为13%~14%,油料作物籽粒为9%。粮食干燥技术粮食干燥是利用干燥介质促使粮食籽粒放出水气而进行的。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以空气为干燥介质的干燥机,它首先把空气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利用风机把热空气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导给粮食,使其升温,水分汽化,然后将这部分水分带走,这时干燥介质起着载热体和载湿体的双重作用。在微波与远红外线干燥过程中,通过电磁波  相似文献   

11.
硒与霉菌相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硒对镰刀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和霉菌生长繁殖时对硒的消耗,并调查了自然高硒区粮食中霉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20 mg/L和40 mg/L的硒对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自然高硒并不能减少粮食中霉菌的污染,而且镰刀菌中产毒菌株达78%.镰刀菌属、青霉属和曲霉属、其它腐生霉菌对粮食中的硒消耗明显,最高达47%,提示克山病、大骨节病区原本缺硒的贮粮在霉菌的作用下变得更加缺硒.在低硒和真菌毒素的双重作用下,使发病加剧.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mpact posed by wheat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on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epidemic seasons,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three growing seasons, 2009–2010, 2010–2011 and 2011–2012, in Langfang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grain and yield and disease index (DI), as well as 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UDPC) were studied. The models of the percentage of loss of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yield were constructed using DI at critical point (CP) of growth stages (GS) and AUDPC in the three growing seasons, respectively. The CPs for estimating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grain and yield of wheat caused by powdery mildew were GS 11.1, GS 10.5.3 and GS 10.5.3, respectively. Models based on DI at CP to estimate the percentage of loss of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grain and yield were better than models based on AUDPC. And models of the percentage of loss of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yield for 2011–2012 season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ese for 2009–2010 and 2010–2011 seas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sides powdery mildew, weather conditions also had influence on 1000-kernel weight,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grain and yield loss of wheat when powdery mildew occurred.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某个体养鸭户,共养雏鸭5080只,因饲喂霉败高梁米造成全部鸭群中毒死亡。将霉败高粱米在察氏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稀释培养,菌相观察及留量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菌为两种青霉菌,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鲜绿青霉(PenicilliumViridicatumWestting)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Link)。以这两种优势菌的高粱米产毒培养物,饲喂21日龄雏鸭致病试验表明,50%扩展青霉菌粮组于5~10天内全部死亡,100%鲜绿青霉菌粮组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死亡,但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食欲减退,拉稀等,混合组(25%抒展青霉菌粮+25%鲜绿青霉菌粮)于10~21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未见异常。据此认为,黑龙江省某养鸭户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的主要致病真菌是鲜绿青霉和扩展青霉,而扩展青霉的代谢产物是雏鸭致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组织培养中的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 ,使用小麦品种绵阳 97- 392的幼穗作为外植体 ,进行组织培养 ,获得了 2 3个自交结实的再生植株 ,在田间种植为株系。其中 2个株系证明发生了叶片和种皮颜色的遗传变异 ,遗传分析证明它们是单基因隐性突变。没有观察到抗病性的突变。分析了这些株系的单株穗数 ,株高 ,穗长 ,穗粒数 ,千粒重数量特性 ,在一些株系中也观察到数量性状的明显的变异。这些数量变异在T2代中除表现为平均数的显著差异外 ,也表现为群体内植株之间的差异。这种群体内的植株间的差异揭示了数量性状变异的继续分离。本文讨论了通过组织培养产生数量性状变异作为小麦育种资源的可能的作用 ,以及组织培养中的遗传变异对转基因研究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长穗偃麦草(Thinopurum ponticum,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的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育种新材料,为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和小麦抗白粉病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进行考种,形态学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根尖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并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材料SNTE0923的株高介于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之间,穗较长,有芒,群体整齐度较好;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大部分单株染色体构型为21Ⅱ,极个别在后期Ⅰ发现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SNTE0923对白粉病有较高的抗性。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绝大部分单株在遗传上趋于稳定,并且高抗白粉病,通过选育,可以做为抗小麦白粉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小麦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两年小麦品比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高的品种其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也相应较高,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产量也较高;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扬花期>成熟期>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说明该地区与产量密切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防治葡萄白粉病和酸腐病的药剂.[方法]研究了几种化学药剂对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白粉病和酸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2种化学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12.5%氰菌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的防效只有45.05%,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的防效达到60.34%;采用化学药剂加人工剪除感病、感虫的果粒、果穗的方法防治酸腐病取得较好效果,其中必备+吡虫啉组合的防效最好,达到94.31%.[结论]该研究结论为相关部门进行葡萄白粉病和酸腐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普通小麦农家种为对象,开展了其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和白粉病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110cm有768份,占总体的66.7%;穗粒数在20 ̄40粒之间的有647份,占总体的56.2%;千粒重较小,主要在20 ̄30g之间,有858份,占总体的74.5%。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白粉病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农家种分别有2份、13份和63份,分别占总体的0.2%、1.1%和5.5%。通过调查分析,从中筛选出株高较低、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和白粉病抗性较好的材料12份,这些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在普通小麦的品种改良,尤其在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普通丝瓜主要病害(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的病情分级和病情指数的研究,根据抗病等级,来探讨普通丝瓜育种过程中的抗病性评价指标,便于较准确地鉴定各类丝瓜育种材料与育成品种的抗病性,具有较好的生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高氮肥对大麦白粉病抗病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大麦区试品系为材料,研究高密度、高氮肥水平对大麦白粉病抗病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高氮肥使白粉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极显著升高,对总病叶率影响不大;千粒重、穗长、产量及株穗重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株高极显著升高,而穗数、结实率不因密度、氮肥增加发生明显变化。在高密度、高氮肥条件下不同品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分为两种反应:一种对白粉病抗性基本无影响,另一种对白粉病抗性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