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明确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与分布情况以及生物学特征,为广东省杂草稻的防治提供基本信息,通过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广东省栽培稻田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对调查的杂草稻生物学特征与其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综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率为0.00%~33.11%,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0,最高约18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以雷州、惠东尧封开和恩平最为严重,杂草稻密度依次为18.10、2.52、1.60、0.96株/m2,综合危害指数依次为56.00%、45.00%、29.20%和15.80%。杂草稻植株较高、分蘖较强、叶色偏淡、成熟早、易落粒、种皮红色、籽粒偏籼型,得出广东省不同稻作区杂草稻发生与分布情况依次为粤西南稻作区>粤中南稻作区>粤中北稻作区>粤北稻作区,且杂草稻发生率为直播田>抛秧田>移栽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对杂草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栽培稻南粳44和杂草稻JS-Y1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4、6、8g/L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浸种栽培稻对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4株/m2杂草稻密度下,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上升,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降低趋势,其中4~6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数较同密度下降13.84%~35.71%,杂草稻萌发后22 d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拔节期杂草稻叶绿素显著下降7.90%-8.88%。而且在4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杂草稻株高显著下降6.37%~9.10%;拔节期和抽穗期杂草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10.19%~16.05%、12.57%~23.33%和10.28%~19.76%;成熟期杂草稻千粒重、每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分别显著下降3.19%、21.21%和27.27%。[结论]4株/m2杂草稻密度下,4 g/L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可通过调节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改变栽培稻-杂草稻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影响杂草稻分蘖动态、光合性能和单株产量等生理生态特性,缓解杂草稻对栽培稻的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对杂草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栽培稻南粳44和杂草稻 JS-Y1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4、6、8 g/L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浸种栽培稻对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4株/m2杂草稻密度下,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上升,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降低趋势,其中4~6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数较同密度下降13.84%~35.71%,杂草稻萌发后22 d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拔节期杂草稻叶绿素显著下降7.90%-8.88%。而且在4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杂草稻株高显著下降6.37%~9.10%;拔节期和抽穗期杂草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10.19%~16.05%、12.57%~23.33%和10.28%~19.76%;成熟期杂草稻千粒重、每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分别显著下降3.19%、21.21%和27.27%。[结论]4株/m2杂草稻密度下,4 g/L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可通过调节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改变栽培稻-杂草稻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影响杂草稻分蘖动态、光合性能和单株产量等生理生态特性,缓解杂草稻对栽培稻的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4.
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盆栽法对采自广东省雷州地区6种谷粒性状差异显著的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在生长前期植株形态相似;进人分蘖期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表现为杂草稻株高偏高、分蘖数多、分蘖角度大、株型松散、成熟时间早;杂草稻的每穗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和谷粒长宽比偏低.芒长与颖壳色多样性分化明显,种子休眠性表现不一致,落粒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0年和2011年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茎高(从植株茎部至完全展开顶叶叶枕的距离)、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以及分蘖数的影响.两年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10d就会对早期栽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杂草稻萌发后较栽培稻生长速度快,能很快占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时间的延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抑制作用逐渐上升,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32d以上,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的抑制率为5.2%~21.2%,茎高抑制率为6.1%~25.3%,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抑制率为7.8%~34.5%,分蘖数抑制率为20.0%~69.2%;且栽培稻的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受杂草稻的竞争抑制较株高、茎高更明显.因此生产上对杂草稻的防治要在早期进行;在水稻与杂草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栽培稻的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里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杂草稻已成为辽宁省稻区一种严重的杂草类型.2003~2005年对辽宁省杂草稻进行了初步考察、收集和整理,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广泛分布在辽宁省各水稻主产区的各主栽水稻田中,且正从栽培田向周边扩散;不同地Ⅸ杂草稻的株高、分蘖能力、单株穗数及芒长等生物学特性变异较大:杂草稻在亚种分类上大部分属粳型和偏粳型,只有少数为偏籼型.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辽宁省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复杂.  相似文献   

7.
猪殃殃是江苏里下河和沿江地区麦田的主要杂草,危害严重,受害因一般减产15~20%,重的达30%以上,超过病虫危害损失的总和.1979年试用二甲四氯防除,取得较好效果.1984年春季扬州市所属的9个县使用面积达100.45万亩,邗江县农业局在蒋王、汉河两乡进行的万亩联片防除猪殃殃示范,效果达90%以上,并且有效地兼治了巢菜、繁缕等阔叶杂草.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是一种与栽培稻相伴而生的恶性杂草,具有生长势强、耐不良环境生存适应性强的特性;对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均造成不利影响,现已成为我国水稻特别是直播稻生产上潜在危害因素。论述了杂草稻的分类起源、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其防控综合技术;分析了利用杂草稻有益性状研究进展,探讨了利用杂草稻有益性状改良水稻品种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宁夏水稻田杂草稻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种植水稻的8个市(县、区)稻田杂草稻发生危害情况的普查结果发现:宁夏水稻田杂草稻发生危害严重,杂草稻的乡镇分布率为97.78%,发生频率为73.43%,平均面积发生率为38.68%,宁夏杂草稻发生面积3.09万hm2。同时,就杂草稻的防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危害南方稻区的杂草稻大多为籼型,具有苗期叶色较淡、呈黄绿色,植株高大,分蘖粗壮,分蘖角度大,叶片披散,多数植株叶舌、叶耳为红褐色,茎基部褐色等特征。成株期杂草稻表现为株型松散,粒少、子粒小、排列稀,比栽培稻抽穗早,剑叶长而宽、披垂,灌浆后穗子下垂,子粒略带红褐色,子粒成熟早、易落粒、生长势强,成熟期不一致等。因为杂草稻与栽培稻同为  相似文献   

11.
Rice, the main food crop in China, has been sporadically reported to suffer from weedy rice infestation. However, the overall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weedy rice remains unclear because a systematic survey has not been conduc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estation of Chinese weedy rice, a field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999 sampling sites all over the rice-growing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6 using seven-scale visual scoring of the level of weed infestation. Weedy rice was found 39% occurrence incidence in a total of 387 sites. The sampling sites with 50% or higher overall weedy rice infestation index mainly radiated from Jiangsu, Heilongjiang, Ningxia and Guangdong to the whole East China, Northeast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A total of 4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rom 287 populations (collec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field survey) out of those occurred sit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common gardens with the sam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in 2017 and 2019.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4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atitude, mean temperature, minimum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mean diurnal range factors. The 287 weedy rice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morphological groups with climate-dependent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strong tiller type only in Jiangsu, large leaf type in South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nd large grain type mainly in North China. Weedy rice seriously infested rice fields and had a geography, climate and cultivated rice type-dependent morphological and biotype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 It is sugges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fulness of weedy rice and adopt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2.
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和稻属驯化相关基因研究杂草稻起源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光合特性及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1 m20株、1 m22株、1m24株、1 m26株、1 m28株)的杂草稻对栽培稻光合特性及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大,栽培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及灌浆期的穗增重速率和净同化率均降低。不同密度杂草稻处理下的栽培稻产量分别比对照(1 m20株)处理降低了24.94%、31.40%、33.69%、60.14%。表明,杂草稻密度越大,栽培稻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越低,产量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耐冷性杂草稻和栽培稻抗氧化系统对冷水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从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是水稻对温度最为敏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低温冷害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和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探明水稻耐冷生理机制,将为东北水稻生产提供重要保障。探索耐冷性不同的杂草稻和栽培稻在冷水胁迫下开花期剑叶的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耐冷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冷性强的杂草稻WR03-45、栽培稻丽江新团黑谷和冷敏感的杂草稻WR03-26、栽培稻秀子糯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根据剑叶叶枕距判断主穗进入孕穗期的时间,于孕穗期在冷水池中进行低温处理,未经冷水处理的参试材料作为对照。在开花期,剪取参试材料的剑叶保存于-85℃的超低温冰箱中,用于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 5种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两种抗氧化剂含量,研究孕穗期低温冷害对剑叶的活性氧(ROS)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冷水胁迫下,冷敏感的杂草稻WR03-26开花期剑叶仅有CAT和GR活性显著增加,冷敏感的栽培稻秀子糯开花期剑叶SOD、CAT和GR活性显著增加;WR03-26和秀子糯剑叶的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值和GSH/GSSG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WR03-26和秀子糯剑叶产生速率显著增加,H2O2含量极显著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增加。耐冷性强的杂草稻WR03-45开花期剑叶SOD活性显著升高,POD、APX、CAT和GR极显著升高,耐冷性强的栽培稻丽江新团黑谷开花期剑叶SOD、POD和APX活性显著升高,CAT和GR活性极显著升高;WR03-45和丽江新团黑谷剑叶的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值和GSH/GSSG值在冷水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WR03-45和丽江新团黑谷剑叶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冷水胁迫下,耐冷性强的水稻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减少ROS的积累以及膜脂过氧化,增强对冷水胁迫的耐性。水稻的耐冷性与胁迫下抗氧化系统清除ROS的能力有关,杂草稻WR03-45作为一种强耐冷性的种质资源可以用于栽培稻耐冷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环境酸碱度、土层深度、低温冻害对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杂草稻种子表现出了比普通栽培稻秀水128更强的抗逆性和萌发能力。杂草稻萌发的起始温度在10.7~11.5℃之间,平均有效积温为59.65℃,低于栽培稻。在10℃和45℃条件下不能萌发。相同温度下杂草稻的萌发速率更快。杂草稻对酸性或碱性环境的抗逆性也要强于栽培稻。随覆土深度增加,杂草稻出苗率降低明显,10~12cm覆土下杂草稻几乎不能萌发。杂草稻种子的吸水能力要弱于栽培稻,其抗冻能力受种子含水量影响,含水量越高的种子越难以在低温冻害后继续萌发。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全国尺度上解析近30年(1988—2017)水稻产量的肥料贡献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可持续生产和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稻作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338个点位),分析不同稻作模式、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在施肥区和不施肥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近30年全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20年逐渐升高,近10年趋于平稳的特征,总体变化幅度为41.20%—51.89%,但不同稻作模式存在差异,单季稻、双季稻和水稻-其他作物轮作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8.58%—55.49%、41.96%—51.05%和42.34%—53.43%。不同区域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在近30年的平均值表现出西南(55.82%)>长江中游(46.73%)>华北(46.27%)>东北(45.90%)>华南(45.83%)>长江下游(44.25%)。结合施肥年限和水稻肥料贡献率的拟合方程发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的水稻肥料贡献率达到稳定的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