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两种施肥方式对尾巨桉萌芽林主要生长指标的影响,为尾巨桉萌芽林的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林龄8月的尾巨桉萌芽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施用液态肥(垂青护林液态复合肥)和固态肥(桉树复合肥),调查并测定施肥后尾巨桉萌芽林生长量,比较两种施肥方式下尾巨桉萌芽林主要生长指标(树高、胸径和蓄积量)的差异。[结果]两种施肥方式下尾巨桉萌芽林均表现随林龄增加而快速生长的特性。施用液态肥的萌芽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量均高于固态肥,其中林龄28月萌芽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4.8 m、9.4 cm和0.052 6 m~3·株~(-1),比施用固态肥(14.2 m、8.8 cm和0.044 5 m~3·株~(-1))提高4.23%、6.82%和18.20%。液态肥3 a投入成本为14 017.5元·hm~(-2),比固态肥(18 283.5元·hm~(-2))减少4 266.0元·hm~(-2)。[结论]与固态肥相比,施用液态肥投入成本更低,且更能促进尾巨桉萌芽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桉树人工林混农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年生大宽行混农间作模式下桉树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知而增加,变异系数、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降低。混农模式在(14m+1.3m)×1.25m配置模式下的各生长指标均优于3种对照和其他配置模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4.1m、12.3cm、0.0752m^3/株、78.629m^3/hm^2,分别比对照4.00m×1.50m高19.5%、32.26%、98.4%、27.13%。单位面积蓄积量在4、6、8m带距下的配置模式均显著大于3种对照,为74.798~117.181m^3/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造林的效果及经济效益,为擎天树和桉树混交造林模式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方方法连续3年测量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林的生长量,同时采用财务净现值法对造林投入和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5年生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林中擎天树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3.31 m和3.04 cm,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66 m和0.61 cm;桉树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量分别为15.63 cm、17.79 m和99.00 m3/ha;混交林投资项目第5年的财务净现值为630.00元/ha,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57%,年均利润达3774.00元/ha,年均利润率为10.61%.[结论]从造林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量,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是较理想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更适合广西桉树生长的专用肥料,为桉树林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按施用肥料为长效缓释肥、桉树专用肥、桉树复混肥设3个处理,各处理养分含量投入相同,进行3年的追肥试验,测定各处理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比较长效缓释肥与普通桉树专用肥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长效缓释肥的处理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在第一次追肥1年后均优于其他两个处理,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桉树专用肥处理的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在第二次追肥半年后均优于桉树复混肥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施用长效缓释肥对桉树生长起到最为积极的作用.[结论]在等养分含量投入施肥的情况下,长效缓释肥促进桉树生长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江汉平原引种贵州的滇楸雄性不育无性系为材料,分别对1~2年生嫁接苗的胸径和树高性状进行苗期测定。结果表明,1年生滇楸无性系平均胸径和树高为2.490 cm和2.943 m,2年生平均胸径和树高达到4.289 cm和4.220 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无性系间在不同林龄时胸径和树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滇楸无性系2年生胸径、树高的重复力分别为71.21%和64.07%;以胸径和树高为指标,采用加权系数选择指数法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评价,综合2年的选择指数I值,初选出6个优良滇楸无性系,入选率为20%。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山乌桕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以丰富其育种资源。[方法]对福建省及江西省天然林中的10个山乌桕优树进行子代测定,分析其树高和胸径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开展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结果]6年生山乌桕胸径和树高平均值分别为11.48 cm和9.25 m,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91 cm和1.54 m。树高、胸径家系间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2.26%、3.14%;广义遗传力为0.790 1、0.617 6;狭义遗传力为0.222 5、0.081 7。选择树高和胸径均有正向遗传增益的3个速生优良家系:NP05、JX01和JX02,其平均树高和胸径为9.54 m和12.1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0.70%和0.46%。共筛选出20株优良单株,其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1.35 m和15.0 cm,遗传增益分别是5.04%、2.50%。根据基因型值选择出4株无性繁殖原株,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3.03 m和16.7 cm,遗传增益分别为32.25%、29.08%。[结论]根据遗传增益结果,今后生产应用中应推广山乌桕优良单株繁育的无性系,以获得更高的生长增益。  相似文献   

7.
福建光泽南方铁杉天然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光泽南方铁杉天然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6年生南方铁杉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带皮材积分别为11.8 m、22.5 cm和0.251 67 m3;南方铁杉早期生长较慢,前10 a树高总生长量仅为1.78 m,树高、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分别于第20、42和46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5 m.a-1、0.81 cm.a-1和0.004 87 m3.a-1,第46年仍未达到材积的数量成熟龄;46年生南方铁杉平均单株总生物量为223.223 kg.株-1,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根>枝>带叶小枝>皮,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组成比为3.228∶1。  相似文献   

8.
对2种规格的园林绿化树种芒果移植后的生长进行了连续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栽后第1年胸径连年生长量均很小(0.23cm),而树高及树冠连年生长量较大。从栽后第2年开始,规格A的芒果胸径及冠幅定期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12cm和0.98m,规格D的芒果胸径及冠幅定期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4cm和0.81m。  相似文献   

9.
东部黑核桃优树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东部黑核桃10个家系在鲁中地区进行栽培对比试验,通过5年的观测调查和统计分析,选出了10个优良家系。以胸径生长量和干形作为选择指标,从东部黑核桃优良家系中选出速生、干型好的优树7株。优树5年生平均胸径11.21cm,平均树高6.05m,年均胸径生长量2.24cm,年均树高生产量1.21m。计算了优树的选择差和遗传增益。7株5年生优树都进入了结果期。本文描述了7株优树的形态特征、物候期和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龙泉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光皮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造林2a生光皮桦的树高、胸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施肥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未施肥)相比,树高增幅为11.6%~53.2%,胸径增幅为32 3%~146.2%;不同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光皮桦造林2a生的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与施基肥(钙镁磷肥)为对照相比,以追施尿素(平均75g)效果相对较好,树高平均增幅22.3%,胸径平均增幅53 5%,追施复合肥(平均100g)与基施钙镁磷肥(平均150g)的增幅相近,树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4.8%和14.1%,胸径平均增幅分别为39.1%和39.0%.本试验以基施钙镁磷肥200g、再追施尿素100g的施肥方式效果较好;不同立地条件对光皮桦的树高、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水田化肥深施方案(即将化肥与适量水混合后,用强制性排送肥机构将其排入土中)的基础上,对排送肥机构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一种对各排肥管轮换供肥的分配器,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这种排送肥机构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适量施用尿素能增加苎麻产量,“黄壳早”以全年亩施55kg,“芦竹青”以全年亩施75kg的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35.5%和36.4%,合理氮、钾肥配比是提高苎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施钾能提高苎麻产量,以亩施尿素30kg和KCl20kg的经济效益高,平均比对照提高产量16.5%,此外,根外喷施0.5%和0.8和KCl,有防止花叶病的作用,以0.8%防效最高,喷施硼、锰、锌微肥对苎麻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在酸性土壤上,喷0.1%硼肥平均增产11.6%;在石灰性土壤上喷0.2%硼砂,平均增产4.6%;喷锰,锌微肥各试验点比对照平增产7.2%。  相似文献   

13.
以豇豆(Vigna unguiculata)为材料,采用椰糠有机肥、生物酵素·活性菌肥和化肥作基肥,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豇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椰糠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尤其施用量在14 286 kg·hm~(-2)(B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 H值较种植前(CK0)及施用化肥的处理(CK)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均达显著性差异;(2)椰糠有机肥总体表现出优于化肥及生物酵素·活性菌肥的良好效果,其中施用量为9 524 kg·hm~(-2)(B1)时,产量最高,B2次之,但B1,B2之间差异不显著;(3)B2处理豇豆表现出最好的综合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
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Accc 8011,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Accc10011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Accc 10013的草炭吸附制剂直接或间接(将菌剂装入聚丙烯薄膜袋密封)置于有机肥与化肥制成的复混肥料中,于25℃恒温放置30 d,采用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活细菌数量,研究添加化肥对细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化肥总养分(N P2O5 K2O)达到0.066 g.g-1,加入的细菌活菌数显著下降。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将这几种细菌的草炭吸附制剂封装入聚丙烯薄膜袋再埋入化肥与有机肥制成的复混肥料中,当化肥总养分达0.122 g.g-1时,细菌的存活率也有显著的下降。所以这3种肥料细菌不能与化肥质量分数较高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混合,而应单独包装,分开放置。表2参16  相似文献   

15.
肥料的施用是作物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注意肥料的施用可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通过总结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及菌肥施用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旨在为今后的肥料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麦区农户施肥评价及减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减肥潜力,为科学施肥、合理减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种植户进行施肥调研和取样,基于农户产量、养分需求量和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对其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平均为6.0和13.2 t·hm -2,二者极显著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肥量和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我国小麦氮(N)、磷(P2O5)和钾(K2O)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91.1、112.8和53.4 kg·hm -2,春麦区农户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71.7、108.9和10.6 kg·hm -2,旱作区分别为154.3、111.8和32.6 kg·hm -2,麦玉区分别为236.4、128.1和74.0 kg·hm -2,稻麦区分别为177.5、77.0和71.8 kg·hm -2。就施氮量而言,春麦区过量施氮的农户较少,为34%,其次是麦玉区、稻麦区和旱作区,分别为42%、55%和63%;产量较低的农户是氮肥减施的重点,减氮潜力最高达43.6%,平均需减氮2.3—135.5 kg·hm -2。过量施磷问题比较突出,各麦区施磷过量的农户分别占63%、87%、68%和57%,即使小麦高产时,仍有超过50%的农户施磷过量;各麦区不同产量等级的农户均需减施磷肥,减磷量平均为3.8—91.1 kg·hm -2,旱作区减磷潜力最大,达55.6%。施钾状况因麦区而异,在春麦区,主要问题是施钾不足,占84%,平均需增施钾肥22.8 kg·hm -2;旱作、麦玉和稻麦区,减钾潜力分别达43.2%、25.7%和56.0%;产量较低的农户是减钾的重点,平均需减钾31.7—45.9 kg·hm -2。【结论】我国农户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因农户产量和麦区不同存在差异,中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根据产量适量减少施用氮、钾肥,所有农户均需警惕磷肥过量投入问题,其中旱作区氮、磷肥减施潜力最高,稻麦区减钾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7.
肥料种类对马铃薯增产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肥料种类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不同,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比单施复合肥增产39.6%,商品率提高21个百分点;有机肥中加入微生物肥料,比施复合肥(加强钾肥)产量显著提高,但是增产幅度与土质有关,黑粘土增产10.9%,河潮土增产则达32.0%;商品率提高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甘薯高产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试验,对甘薯氮、磷、钾施肥量进行了研究。通过1994,1995两年的田间试验,建立了甘薯施肥的产量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钾>氮>磷,最佳组合是N7.54~9.24kg/亩,P2O57.75~8.57kg/亩,K2O24.54~29.06kg/亩,亩产可达3000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施磷钾肥对叶菜、瓜类、豆类蔬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目前条件下华南地区蔬菜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瓜类和豆类蔬菜施用磷钾肥均能促进蔬菜产量的增加和磷钾养分的吸收。叶菜、瓜类、豆类蔬菜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81.9 kg/kg、257.6 kg/kg、211.9 kg/kg,农学效率为30.5 kg/kg、64.1 kg/kg、23.1 kg/kg,表观利用率为17.2%、9.7%、6.1%,生理利用率为222.3 kg/kg、370.6 kg/kg、292.7kg/kg,肥料贡献率为16.4 %、19.4%、12.9%,地力贡献率为83.6 %、80.4%、87.1%。叶菜、瓜类、豆类蔬菜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98.8 kg/kg、164.3 kg/kg、165.8 kg/kg,农学效率为29.5 kg/kg、39.5 kg/kg、25.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4.8%、24.3%、13.0%,生理利用率为152.3 kg/kg、218.6 kg/kg、229.1kg/kg,肥料贡献率为13.8 %、21.6%、17.4%,地力贡献率为86.2 %、78.3%、82.6%。分析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磷肥表观利用率<20%的试验样本和钾肥表观利用率<30%的试验样本均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目前试验条件下各类蔬菜的磷钾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和无机肥联合施用,不仅能保持黄瓜产量,提高品质和风味,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复合肥料可以减少因施肥过量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复合肥料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根据黄瓜需肥特点和养分的合理配置,既能满足黄瓜生长的要求,又克服了有机肥效率低的缺点。因此,有机无机复合肥的联合应用将是黄瓜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