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亚平  顾正清 《中国棉花》2004,31(11):23-24
在盛花期稳健生长的前提下 ,适宜的高生物产量是子棉高产的基础。生物产量过高 ,特别是叶面积指数 (LAI)过大时 ,则群体冠层荫蔽 ,中、下层叶片处于低光强下 (基层在光补偿点以下 ) ,失去净光合生产能力 ,且湿度大 ,空气不流通 ,烂铃增加 ;当LAI过小时 ,则漏光损失大 ,群体光能利用率低。所以 ,LAI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与质量。高产棉田盛花期 LAI最适值一般在 4左右。为此 ,生产或科研中常需要在盛铃前对 LAI进行调控。然而 LAI的准确测定困难较大 ,试用群体底层透光率作为评价群体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研究透光率…  相似文献   

2.
沿江棉区棉花高产群体棉株成铃变化规律初探管信山,张丽华(江苏如东县农业局226400)棉株成铃分布的一般规律,与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单株成铃规律也有其特定的变化.本文根据高产棉田成熟期120株棉花株式图调查资料,通...  相似文献   

3.
高产棉花密矮群体株型及其同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围绕每公顷超1875kg皮棉的高产棉花的密矮群体株型,分析了高产棉花的产量结构,光合效应,成铃时空分布等综合指标及相关关系。讨论了密矮群体株型高产棉花的水肥运筹与生长发育;化学调控与密矮群体株型;促铃描施与开花成铃高峰;库源流等同步栽培技术。提出了增加化控,密矮群体,塑造株型,调整水肥,促进成铃同步栽培体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棉花花铃期叶龄看苗模式的管理刘献国(瑞昌市农业局332200)棉花从开花到棉铃成熟吐絮,这段时间称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1花铃期叶龄看苗壮苗模式棉花花铃期叶龄看苗高产模式要求:丰产架子发得足,生长健旺翻新根,初花叶色绿里黄,盛花叶色转铁青...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大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含量水平对棉花生长中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调控棉花早衰和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依据。设置3个氮素水平(纯N:低氮 0 kg·hm-2,中氮189.5 kg·hm-2,高氮395.0 kg·hm-2)处理,研究棉花生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CLP)、群体光合势(LAD)、群体净同化率(NAR)及作物生长率(CGR)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群体生理指标有所提高,但数值过高不利于产量提高。中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其LAI最高值为4.3,CGR最高值为16.71 kg·hm-2·d-1,叶面积载荷量为21.6 mg·cm-2。因此,适当氮素供应对棉花群体性能改善较为显著,对调控棉花群体生长发育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德荣 《中国棉花》2006,33(8):31-32
近几年,全国棉花早衰面积越来越大,对产量和品质的损害也越来越大,减产幅度轻的2~3成,严重的田块50%以上。棉花早衰的原因十分复杂,由于棉花生长中后期,根系和叶片功能活力下降,如遇不良环境条件,或前期已经受到伤害,或施肥不当、病虫为害等都会出现早衰。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调查,现将长江流域棉花早衰类型归纳如下:1棉花早衰类型1.1早发型早衰。一般早发棉花,现蕾开花早,前期座桃多,桃肥施得早,若施肥量偏少,补肥又跟不上去,其养分根本满足不了棉株生长的需求,各器官功能自然衰退,导致盛花结铃期营养供应不上而发生早衰。1.2缺氮型早衰。由于…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高产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反映棉花群体质量的六项指标以及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配套技术措施,从而在高产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棉花栽培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影响杂交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若干植株群体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以两系法杂交稻粤杂122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处理,在广州进行连续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穗分化始期茎蘖数(TILPI)、叶绿素含量(SPADPI)、抽穗期茎蘖数(TILHD)、叶面积指数(LAIHD)、叶绿素含量(SPADHD)等5项水稻群体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群体条件两大类。TILPI、SPADPI、TILHD、LAIHD和SPADHD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群体指标,它们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44.8%。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气象因素,它们与TILPI、SPADPI、LAIHD、SPADHD一起,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2.7%。纹枯病病情指数随着抽穗期群体透光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可以解释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0.2%。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在保证光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通透性,是协调高产与防病矛盾、培育健康群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源库关系改变对棉花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剪叶、疏蕾处理棉花以研究其时主要光舍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棉花群体叶面积适宜范围内。库的增大有利于促进叶片光舍功能增加、光舍产物的输出速率加快。叶铃比和叶面积栽铃量与产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较低的叶铃比和较高的叶面积载铃量是高产的保障。高产品种后期群体具有较强的光舍能力且对强光的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1~2013年连续三年在江苏丰县棉花“万亩”高产创建区内进行了棉花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示范及产量形成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超高产棉田的主要因素是光热资源丰富、株行距配置合理、品种的产量潜力大、肥水运筹与棉花生育协调性好;超高产棉田表现成铃多、成铃率高、成铃协调和棉株透光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新疆机采棉高产创建的实践,在向"温"要产量的基础上挖掘从光要产量,因而总结了新疆机采棉全程塑形调控技术。本文从棉花种植21个关键环节阐述了塑形调控技术的目标与措施,打破了新疆以往只注重棉花群体优势,忽视个体优势不足问题,实现棉花促早发、生殖前移、生殖量增加、多结铃、结优质铃,从而达到高产稳产、提质增效的目的。塑形调控技术能塑造合理的群体、个体结构,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实现棉农增产增收,提高新疆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超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时产量的影响,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和对照品种鲁麦14为材料,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其在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鲁麦14相比,三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生育后期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都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而且各品种下层的叶面积指数、群体的透光率和光能利用率明显高于鲁麦14;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品种的产量分别比鲁麦14提高8.6%、17.0 %、16.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超高产小麦具有较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保持群体中下部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4.
墨美中三国棉花品种产量和生育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墨西哥坦马乌利帕斯南部国家试验农场,对墨美中三国的26个棉花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籽棉产量分析表明,品种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参试品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12个美国品种为高产类型,籽棉产量为2300~2800kg/hm2,包含3个佩马斯特品种,四个岱字棉品种和5个苏热格罗品种;第二种类型7个品种,属中产类型,籽棉产量为2000~2300kg/hm2,其中包括2个中国品种(湘棉10号和泗棉2号)和1个墨西哥品种CESTAM871。第三类7个品种,包括6个墨西哥品种和1个中国品种,籽棉产量为1800~2000kg/hm2。  相似文献   

15.
2006~2012年连续多年在同一地点种植两个棉花品种来研究月平均温度、旬平均温度、旬平均最低温度、旬平均最高温度与棉花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籽棉产量与6月中旬平均高温、7月平均温度、上旬和下旬平均温度、7月上旬和中旬平均高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6月下旬的平均温度、低温、高温,7月下旬平均高温,8月平均温度及上旬低温、中旬均温和高温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皮棉产量与6月下旬平均温度、低温、高温,7月下旬高温、8月平均温度、8月中旬高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7月上旬、中旬平均温度,7月中旬高温呈负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衣分与7月下旬和8月上旬高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两品种产量和衣分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在大多数项目中是高度一致的,但在某些项目中的相关性或显著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湘杂棉8号不同密度下性状及产量品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密度下湘杂拂8号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枝数、果节数、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2000株,hm^2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成铃数/hm^2最低。30000株/hm^2产量最高,39000株/hm^2次之,适宜密度为301300—39000株/hm^2;各处理间棉圩维平均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差异不显著,21000株/hm^2处理的整齐度最高,为85.19%。12000株/hm^2处理整齐度最低,为84.38%。  相似文献   

17.
Guayule (Parthenium argentatum Gray) is a source of high quality low-allergenic natural rubber. It is a relatively new crop in Australia and optimum plant density for seed produc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experiment was to examine whether seed yield, mass and size are affected by plant population. The effect of plant population on seed yield, mass and size was investigated by planting guayule (AZ-2) at 4444, 8300, 12,500 and 25,000 plants/ha. Data were collected at 16 and 28 months after planting. Seed was harvested manually multiple times over 4 weeks each year following the main flowering period in spring. Harvested seed was threshed and clean seed yield was compared among different plant populations. Seed quality attributes were also compared in terms of 1000-seed mass and seed size. Lowest plant population of 4444 plants/ha provided the highest yield at 28 months but was the lowest yielding at 16 months because the plants had not yet reached full size to compensate for the wider spacing. However, at both ages this treatment produced heavier and larger seeds. The difference in yield or seed mass and size between plant populations ranging from 8300 to 25,000 plants/ha was not significant. Overall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eed yield and seed size, which is important in direct seeding could be affected by plant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棉425在长江流域棉区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于2020年在赣北地区进行田间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群体总干物质累积量也在增加;同一密度不同时期的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斜线或波浪式增长;但密度达到适宜的群体后,...  相似文献   

19.
灌水与施氮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灌水使植株叶绿素含量(SPAD)增加、透光率减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施氮对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因灌水处理而不同,在不灌水条件下,增施氮肥增加叶片SPAD,提高穗位层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以施氮量375 kg/hm2时产量最高,较不施氮处理提高39.5%;在灌水条件下,增施氮肥增加各层LAI和SPAD,而使透光率减小,产量以施氮量225 kg/hm2时最高。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产量及氮肥高效利用看,高产玉米适宜的施氮量在225~300 kg/hm2之间,灌水与否取决于不同降水年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