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青立病发生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青立病1982年在万安县麻源垦殖场麻田生产队有三丘田发生。1984年这三丘田周围的水稻田也发生此病。一、发生为害情况1982年10月间丁下塅2.8亩有一半早广二号已打苞百分九十五以上,个别株抽了穗出现颍壳不闭合,未灌浆结实的畸形粒;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初,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仅在苏南局部地区发生,1986年则开始在苏北沿海—如东县发生,并迅速蔓延为害。据调查,1988年,全县70万亩中粳稻,有40多万亩发病,其中严重面积达15万亩左右。病株率1—24.5%,平均9.8%。由于病株多数造成枯孕穗或枯白穗,故其产量损失在90%左右。1988年,如东县因此病危害而损失的稻谷达2000多万公斤,已成为苏北沿海稻区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水稻云形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云形病,前几年在我县山垄种植的杂交晚稻上零星发生,为害不重。但1985年7月中旬后,在我县布甲、上奉乡等山区,一季稻上发生甚为普遍,山区农民常误认为是赤枯病,白枯枯病或是肥料烧了叶。对此笔者曾数次到病区作了一些观察和调查,现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是近年来上升的一种重要病害,过去仅在山区一季中、晚稻上偶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特别是桂朝二号等感病品种的引进和扩大种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81年赣南全区据18个县(市)统计,二季晚稻发病面积达94万多亩,1982年仅16个县(市)发病面积扩展到126万多亩,占二季晚面积的45.7%。病穗率一般4—5%,高的达15%,严重田块达78%。每个病穗有病粒3—4粒,多的达48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5.
广西水稻年种植面积约3300万亩,近年水稻病虫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态势,年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达4(5)级,尤其是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给水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稻瘟病是广西水稻上发生为害仅次于水稻纹枯病的病害,全区总体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近几年年发生面积在800多万亩次左右,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多。其发生特点是:(1)以历史病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稻区,特别是桂东北、桂东南及沿海地区局部稻田发生较重;(2)个别感病的优质稻、常规稻发病后,往往易造成落窝,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笔者在室内镜检时发现,在连作晚稻后期发生稻瘟病的田块中,有相当数量类似穗颈瘟的病穗并不是受稻瘟病菌所感染。而是由其它真菌侵染而引起的,习惯上称之为穗枯症。进一步的调查证明,这种穗枯症可单独发生也常和稻瘟病混发在一起,在田间发生较为普遍,在杂交水稻田中尤为明显。虽然在水稻生长后期这些罹病植株较少成为白穗,对产量的影响也远不及穗颈瘟那么严重,但这些穗枯引起的枝梗及穗颈褐变,可导致稻穗的严重早衰而降低千粒重。不仅影  相似文献   

7.
1982年盐城市用粉锈宁防治水稻穗期多种病害,连续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此药对水稻多种病害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每亩用纯药7克,保产率达8—9%,比未防治的对照区,每亩可增产稻谷80斤以上,投入和产出之比为1:18。1985年全省防病示范面积达115万亩。 粉锈宁对水稻纹枯病、云形病、叶尖枯病、叶黑肿病、鞘腐病、紫秆病、稻曲病、粒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越来越大,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田间诊断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为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田间发病时,远望可见到每穴内有若干稻株开始萎缩,发病田间呈一簇一簇.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和纹枯病均为真菌性病害,在水稻后期为害严重,其中稻曲病主要为害稻穗,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一般田块病穗率5%~10%,最高田块病穗率40%以上[1],特别是病菌厚垣孢子污染的谷物可导致人畜中毒[2];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  相似文献   

10.
李长存 《植物保护》1994,20(3):49-49
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是近年北方葡萄产区发现并引起重视的一种病害。一般年份病穗率20%—30%,病重年份高达60%,减产40%以上,现将1989一1993年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症状主要是葡萄幼穗轴受害,也可为害花蕾。幼穗轴发病初期分...  相似文献   

11.
何家泌 《植物保护》1964,2(3):112-113
小麦根腐病主要为害小麦幼苗根部,引起根腐及茎基腐,有时亦能使成株出现叶枯、颖斑、穗枯及黑胚等症状。河南省历年在一、二月间曾有发生,大部分病株随着早春气温回升,和加强肥水栽培措施而减轻,仅有少数后期形成一些白穗(俗称青死),因而不易引起注意。1960年春,我们在方城县何庄公社,先后调查6,000多亩麦田,有20%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在我省山区通常年份零星发生,为害甚微。八十年代初以来,此病急剧上升,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特别是1982年,全省大面积流行,晚稻发病面积1500万亩左右,一般发病穗率为4—6%,严重的高达  相似文献   

13.
水稻瘤矮病(RGDV)是云浮市近年来双季晚稻的多发性病毒病害。1998、1999、2000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达6800、48300、33100亩。1999年病株率达50%以上的面积3850亩,严重田块几乎绝收。该病具有发生连片、为害严重、防治较难等特点。在防治实践中,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方法,初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和补救措施。1症状特征瘤矮病症状的特征明显。①植株严重矮缩,病株较健株矮1/2~2/3,分蘖减少。病株抽穗迟,穗短,有效穗数减少。病穗粒数减少,每穗籽粒通常仅20~50粒。发病株可长到收割期,不会自然枯死。②叶形变短变窄,叶色深绿,叶枕距离变短甚…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为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任何生长时期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发生为害,其中以苗期、分蘖盛期、孕穗期发病最重。从晚造发病情况看来:发生期长,水稻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病源残存时间长,能重复侵染次数多。水稻一经发病后,病菌就不断侵染,不断形成新病斑,有时当水稻新叶还未完全抽出,已被病菌侵入,形成油渍状透明斑,5—7天后病斑呈褐色透明条状,并且开始分泌大量细菌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醴陵市甜瓜生产发展迅速,春播面积达280 hm2以上,秋播面积扩大到130 hm2.甜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甜瓜蔓枯病发生为害加重,防治不力时常导致失收.2006年全市甜瓜因蔓枯病为害失收面积超过16hm2,2007年达到了24 hm2.近年来笔者通过田间调查和观察分析,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水稻穗瘟病在江苏沿海地区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之大 ,为害程度之重是近 2 0a来没有见过的。据东台市调查 ,1 999年水稻穗瘟病大流行的特点一是发病时间早。于 8月 3 0日在生育期较早的水稻上始见 ,9月 5日前后大面积上普遍发生 ,其见病期比水稻破口抽穗期仅晚 7d左右。病穗出现时间之早是籼改粳以来没有过的。二是流行面积广。全市总发病面积 2 .7万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 81 .0 8%。其中病穗率在 1 %以下的面积占 2 5.96%,病穗率 1 %~ 5%的占4 6.1 5%,病穗率 5%~ 1 0 %的占 1 8.2 6%,病穗率 1 0 %~ 2 0 %的占 5.77%,病穗率 2 0…  相似文献   

17.
张耀章 《植物保护》1989,15(4):62-62
南县;80年代以来已有3次较大发生,1988年全县51.5万亩晚稻,发病19.59万亩,其中3350亩受害严重,估计减产粮食150吨。调查183个农户,晚稻总面积993亩,发病田达466亩,发病因的平均病穗率5.83%,重的丘块达48.4%,病粒多的一穗达27粒。调查发现,水稻抽穗前后出现低温、多雨、日照少的天气,有利于病原物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19.
水稻细菌性条班病属全国检疫对象,近两年来,由于调种频繁,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逐年扩大和加重,现将其发生与防治情况总结如下:一、发生概况: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县的发生特点是:早稻很少发生,主要为害晚稻。该病在我县首次发生于1984年晚稻,仅限于2个乡,发生面积470,亩由于防治不彻底,留下大量菌源,加之通过群众串种,使病源随之扩散,同时部分单位和个人调种时不严格检疫  相似文献   

20.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颖枯病 (又称谷枯病 )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 ,1998年发生面积 0 .5 5万hm2 ,一般田块病穗率 30 %~ 5 0 %,病指 2 0~ 40 ,减产约 5 %~ 8%。而过去只零星发生 ,危害也轻。水稻颖枯病菌 Phyllosticta glumarum ( Ell. et tr)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属。只侵害颖花和谷粒。在水稻破口抽穗期开始入侵 ,在广州是 5月下旬始发病 ,流行期在 6月上中旬。被侵染谷粒 ,初在颖壳尖端或侧面产生淡褐色椭圆形小斑点 ,随后病斑扩大变为深褐色 ,病斑间愈合 ,逐渐扩展至谷粒的大部或全部 ,病斑中央色泽变浅 ,最终为灰白色 ,上生许多小黑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