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K.Rivlin于野外(试验场及海轮上)以斑点天竺鲷(Apogonmaculatus)的鳃上皮细胞为材料,制作染色体标本获得成功。其方法是:取重约6克的斑点天竺鯛活体数尾,腹腔注射0.1%的秋水仙素溶液0.3毫升/尾.于充气井水的小池中暂养2~4小时;随后用脑脊髓刺毁法或断头处死,取其鳃弓,放入0、075M的KCl溶液中低渗,20分钟后,于3∶1的甲醇与冰乙酸冷固定液(0~4℃)中冷藏固定;再取鳃丝制片(按常规进行,但制片前载片须经清洁剂煮沸消毐20分钟,并于95%的乙醇中浸渍),空气干燥后,用4%的吉姆萨(Giemsa为1/15M、pH6.8的索伦森磷酸缓冲液)染色液染色。若核区染色,则在此基础上滴入50%的AgNO_3.溶液4滴,明胶显影液1滴.于56℃加热约3分钟至呈现金黄色止,待冷却后用蒸馏水冲洗,风干后即可镜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在一九六六年和一九六七年一~三月份进行的。试验用鱼取自琦玉县水产试验场熊谷养鳟试验池养成的3~4令的雌虹鳟。方法是使排卵后的卵,长时间地停留在母体内,从排卵时算起,以后每隔3天(67年)和5天(66年)挤出部分卵,观察卵在过熟过程中的外部形态、组织构造以及遇水被激活后的形态变化等。普通组织学检查以Bauin氏液或20%福尔马林液为固定剂,石蜡包埋作成切片,以Mayer氏酸性铝苏木精—伊红、Heidenheirn氏azan染色。组织化学方面以高碘酸—schiff(PAS)法勘定细胞中皮质泡,用苏丹Ⅲ或苏丹黑B染色的冰冻切片勘定细胞中的油球。  相似文献   

3.
一、亲贝的选择与促熟选择2龄~3龄的大连湾牡蛎,清除壳体上的附着物后挂入培育池中,亲贝蓄养方式可以采用浮动网箱或网笼式吊养,蓄养密度为50个/m3~60个/m3,每天将池水升温1℃,直至水温达到20℃~22℃后恒温培养,有效积温达到450℃·日以上,亲贝性腺充分发育成熟。二、采卵与受精亲贝在10ppm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5分钟,再用清洁的海水冲净,用解剖刀从其韧带部挑起,割断闭壳肌,将性腺划破,立即用吸管吸取一滴被划破的性腺,并滴于载有一滴水的载玻片上,如果性腺细胞立即散开则为卵子;如果性腺细胞不易散开而呈烟雾状则为精子。将卵巢取下搅碎,用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Procabarus dadcia)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克氏原螫虾受精卵的颜色变化过程为灰棕色→棕色中夹杂着黄色→黄色中夹杂着黑色→黑色;(2)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共分12期:受精卵、孵裂期、囊胚期、原肠前期、出现半圆形内胚层沟、原肠后期、无节幼体前期、无节幼体后期、前蚤状幼体期、蚤状幼体期和后蚤状幼体期;(3)在9月份时,整个孵化期间水温为19~30℃,平均水温为25.8℃,胚胎发育时间为17~20d,在此期间孵化所需的有效积温为453~516℃.d;而在11月份时,孵化期间,水温为4~10℃,平均水温5.2℃,胚胎发育时间为90~100d,孵化所需要有的效积温为462~520℃.d.  相似文献   

5.
自体质量(18.03±1.35)g单环刺螠中抽取体腔液,于4℃、3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离心20 min,取体腔液上清液,再将离心所得血细胞沉淀用无菌生理盐水重悬后,经超声波破碎仪4℃破碎5 min,取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以牛津杯法和生长曲线抑制法检测单环刺螠体腔液上清液和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对...  相似文献   

6.
4.其他养殖模式(1)蟹池套养:河蟹池中套养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方式是年底按照河蟹养殖的要求在池塘四周构建围栏,并对蟹池进行清塘和消毒。清塘后10天左右注水10~20厘米以利于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或苦草。2月份将扣蟹放养于水沟中,用围栏方式暂养。扣蟹的放养量为  相似文献   

7.
<正>1.剪取部分鱼的鳃丝。鳃丝的取样不宜超出盖玻片范围。2.把鳃丝置于载玻片上。3.用胶头吸管吸取生理盐水,滴于鳃丝上。滴水量不宜太多或太少。4.用镊子轻取盖玻片,沿倾斜45°慢慢放置在载玻片上,使盖玻片和载玻片间不产生气泡。5.将制作好的水浸片置于显微镜下,把鱼鳃丝调到显微镜视野中央。要求鳃丝观察清晰,可见鳃小片。  相似文献   

8.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对其受精和第1次卵裂过程中核相变化进行观察;运用压片法和热滴片法分别对4~8细胞期和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可以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1极体(PB1)和第2极体(PB2),能够形成雌、雄原核并融合为合子核,接着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期很长、胚胎畸形严重,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期;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在20~85之间,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是杂种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杂交胚胎不能存活保证了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2018年4—5月在安徽省4个市采集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样本480份,采集池塘、水库的野生克氏原螯虾样本180份,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套式PCR检测,并对稻田的水环境、虾的养殖密度、产量及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野生虾、养殖虾的WSSV携带率分别为8.89%、98.13%。虾中WSSV首轮PCR检测阳性率≥50%的稻田有10个,其中5个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达20%及以上,5个稻田中适宜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为10%及以下。pH值偏高、溶解氧过饱和的5号稻田和溶解氧过饱和的6号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也分别高至50%、60%。  相似文献   

10.
占家智  羊茜 《内陆水产》2001,26(7):41-42
1 赤皮病又叫赤皮瘟,该病发病快,传染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大多是因黄鳝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症状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皮脱落,病鳝身体瘦弱。预防方法1)放养时用10克/米3 的漂白粉浸洗鳝体20分钟;2)在鳝池埂上栽种菖蒲和辣蓼;3)发病季节用0.4克/米3的漂白粉挂篓;4)捕捞和运输苗种时,小心操作,勿使鳝体受伤。治疗方法1)用0.5克/米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100克/升的食盐水或10克/米3的孔雀石绿溶液擦洗患处;3)用20~50克/升的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分钟。2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  相似文献   

11.
用鉴别液J1、J2与Bouin’s液固定剥膜比较方法,测定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不同发育期胚胎的受精率。结果表明:用鉴别液J1处理后测得的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桑葚期、高囊胚期、原肠中期胚胎的受精率分别为53.21%、77.89%、82.00%、88.2%、87.71%和81.43%;用鉴别液J2处理测得的受精率分别为51.64%、77.86%、81.43%、89.07%、87.50%和81.86%。二者与Bouin’s液固定剥膜后测定的受精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这两种鉴别液均可用于生产中测定受精率。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鉴别的准确性有所不同,细胞分裂期的准确性远低于桑葚期至囊胚期,这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不同步和早期胚胎细胞较少所致,因此,鉴别虹鳟鱼卵的受精率最好在桑葚期和囊胚期之间(12~24℃.d)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2.
硬骨鱼类胚胎染色体永久标本的制作——切碎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林岗 《水产科技情报》1982,(3):10-10,M032
鱼类染色体标本,具有多种制作方法,通常有Evance等人的空气干燥法;Roberts和Yamada等人的乙酰——地衣红压片法以及Mcphail和Jones制作鱼鳃上皮细胞染色体标本的方法,但均不够理想。为此,山崎文雄·小野里坦和荒井克俊介绍鱼胚染色体永久标本的制作方法如下: 1.在解剖镜下,用钩头镊子从发育卵中取出胚体,于林格氏液中用外科手术刀切成小块;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0,(5):19-19
1直接涂片检查法是简便和常用的方法,但检查时所用的粪便数量少,故检出率较低。本法是先在载玻片上滴1滴甘油与水的混合液,再用牙签或火柴棍挑起少量粪便加入其中,混匀,夹去较大的粪渣,最后使玻片上留有一层均匀的粪液,其浓度的要求是将此玻片放于书上,能通过粪便液膜模糊地看出其下的宇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1.孔雀石绿:致癌、致畸、能溶解足够的锌,引起水生生物中毒。抗菌可用二氧化氯替代,也可用生石灰(20~30克/米3)。杀虫可用甲苯咪唑或溴氰菊酯替代。防治水霉病,浸浴消毒用3%~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全池泼洒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池水浓度为万分之四,也可用亚甲基兰2~3克/米3匀洒;防止鱼卵水霉可对鱼巢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3分钟或用1%~3%食盐水浸洗20分钟。2.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形成。外用可用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代替,内服用复方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甲砜霉素…  相似文献   

15.
<正> 鮈亚科(Gobioninae)吻鮈属(Rhi-nogobio)鱼类在我国共有4种,作者报道过该属吻鮈和圆简吻鮈的核型,本文报道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 Sau-vage et Dabry)的核型。材料与方法实验鱼4尾(2尾♂、2尾♀),均采自长江的宜昌江段。活鱼注射秋水仙碱溶液(2微克/每克体重)后继续在江水中养2~4小时。取出肾脏,在RPMI 1640培养液中制备细胞悬液。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和Giemsa染色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在油浸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胚胎玻璃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神经期胚对6种抗冻剂的毒性进行检测,发现其毒性排列为1,2-丙二醇(PG)<甲醇(MeOH)<甘油(Gly)<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EG)<二甲亚砜(DMSO).以DMF为主因子配制和筛选出11种玻璃化程度较好的玻璃化液,并用大菱鲆肌节期胚对其中5种玻璃化程度最好的玻璃化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4(DMSO 20%+DMF 25%)、A7(DMSO 25%+DMF 20%)较适合于大菱鲆胚胎的平衡处理,利用A4和A7平衡处理神经期胚、肌节期胚、心跳期胚、出膜前期胚,结果显示大菱鲆神经胚和肌节胚对玻璃化液的适应能力较强.实验测试出不同时期胚胎在两种玻璃化液中的成活率,为大菱鲆各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平衡处理提供了依据.利用大菱鲆肌节胚对不同的平衡步骤进行了筛选,发现五步法的平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养殖大黄鱼病原弧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浙江省养殖大黄鱼(Pseudnosciaena crocea)弧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选择针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胶原酶基因,哈维氏弧菌的部分ToxR基因的特异性,优化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检测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条带分析判断,可以在一个PCR管中同时成功地检测这3种病原细菌,含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3种致病弧菌核酸的阳性对照样品分别扩增出大小为737 hp、382 bp和271 bp的预期产物,其灵敏度是102~102 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人工感染后的养殖大黄鱼病鱼肝脏和肾脏,结果在6份组织样本中,5份检出原始感染菌株,与API 20E鉴定结果相符;对弧菌病流行季节采集的未发病的16份养殖大黄鱼组织样本和16份水体样本进行抽检,结果在1份大黄鱼组织样本中检出哈维氏弧菌,7份水体样本中检出这3种弧菌中的1种或2种,鉴定结果与API 20E鉴定结果符合率为93.75%.说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发病鱼,还可以检测无病症带菌大黄鱼以及带菌水样,且说明海洋水体中存在着大黄鱼弧菌病的致病菌.结果说明,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该方法的建立对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疫苗制作:取典型出血病新鲜病鱼的肌肉、肝、肾、脾脏组织,用十倍生理盐水稀释后用组织捣碎机匀浆,再用离心机离心30分钟(3000转/分),取上层清液,加“双抗”(每毫升悬液加入青、链霉素各800单位),再加入甲醛溶液,使疫苗最终含甲醛0.1%(即100毫升疫苗中含甲醛0.1克),摇匀后,放入65℃恒温水浴2小时灭活或32℃恒温水浴72小时灭活,以有效地杀灭  相似文献   

19.
克氏原螫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柄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W)的变动范围为2~41粒/g,平均为2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cm,平均为63粒.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4个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A号玻璃化液的耐受性和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不同,其中卵裂期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较差(20~30 min),前无节幼体期和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适应时间较长(40~60 min);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各个时期的胚胎成活率逐渐下降。中华绒螯蟹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0.25mol/L的蔗糖分别洗脱5、10、15、20 min后,胚胎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40 min,快速解冻后用0.25 mol/L的蔗糖洗脱10 min,有8个胚胎成活,成活率为(9.3±2.5)%,胚胎培养至第4天死亡;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35 min,经相同浓度的蔗糖洗脱相同的时间,有7个胚胎成活,成活率(11.3±3.6)%,培养至第6天时,1个胚胎孵化出膜,出膜胚胎成活1d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