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袁洪超  郭凤霞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2018,27(10):183-193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当归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药材及其提取物中2种主成分的含量。方法:以Phenomenex Gemini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当归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药材及其水蒸汽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16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聚类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HPLC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当归药材指纹图谱,16批不同产地当归药材的相似度均≥0.937;确定共有峰12个,并且药材中主成分阿魏酸含量为0.89~1.71 mg/g,藁本内酯含量为11.77~31.20 mg/g。CA将不同批次当归药材分为5类,反映了甘肃16个不同产区当归药材的质量特征;通过PCA筛选出累计贡献率达到91.093%的4个主成分,得到决定当归药材质量的4个化学成分。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CA、PCA方法可以客观、全面、有效地用于当归药材的质量评价,为当归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当归颗粒剂与煎剂在有效成分和药效上的差异,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定当归颗粒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颗粒剂、煎剂和对照药材中阿魏酸的含量;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颗粒剂、煎剂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当归颗粒剂TLC图中存在当归对照药材的特征斑点,与对照药材HPLC特征图谱相似度达95.1%;颗粒剂、煎剂和对照药材中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3.95、1.69、2.84mg/g;抑菌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抑菌圈颗粒剂和煎剂相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抑菌圈颗粒剂煎剂。通过试验发现,当归颗粒剂中有效成分与对照药材相近,体外抑菌结果优于煎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不同海拔条件下播种时期对直播一年生当归药材形态与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直播一年生当归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去翅当归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在低海拔非当归种植区和当归传统种植区地块设置4月3日、4月13日、4月23日、5月3日4个播期处理,观察生育期生长动态,秋季采挖后测定药材形态指标和物质积累量。结果: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当归药材根长、芦头茎粗和分支数均呈降低的趋势,植株地上部和药材地下部物质积累量也随着播期推迟逐渐下降,且在同一播期条件下低海拔处理均高于高海拔处理。结论:直播一年生当归种植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的直播种植方式,旨在为产区当归直播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丸粒化种子覆膜精量穴播和种子带膜侧种植两种方式,以传统种苗移栽为对照,对其田间保苗率、早期抽薹率、药材根形态及鲜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膜侧直播的当归出苗率和保苗率均为90%以上,田间抽薹率为零;直播当归芦头茎粗较传统种植模式分别低17.84%和28.65%,单根鲜重也低于传统方式种植的当归,但直播药材鲜产量高于传统移栽方式;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标准要求,且与传统种苗移栽模式种植的药材基本一致。说明采用种子带膜侧直播种植不仅解决了直播田间保苗率低和抽薹难题,还保证了当归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阿魏酸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8批不同产地的当归药材中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阿魏酸在0.24-3.1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RSD 1.2%。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的阿魏酸含量差异较大,云南产最高,甘肃次之,四川较低,其中道地产区岷县处于中等水平。结论:以单一指标成分阿魏酸来评价当归药材质量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多指标成分,以有效评价当归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分析施肥对当归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对我国道地药材当归的需肥规律、肥料效应与施肥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归施肥技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当归与种植土壤中无机元素及其指标性成分间的相关性,为当归微量无机施肥和种植土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0份不同样地当归药材样本及相应土壤样本,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砷含量,采用原子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铜含量,其余元素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应用HPLC法测定藁本内酯、阿魏酸含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当归药材中砷(As)元素与其藁苯内酯、阿魏酸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246;当归药材中Cu、K、Mn、Pb与土壤中Cu、K、Mn、Pb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0.812、-0.720、0.735,表明当归中Cu、K、Pb的含量随栽培土壤中含量的增高而增高,Mn在土壤中不易被当归吸收。结论:当归对Pb、Cu元素可过度吸收,应选择Pb、Cu含量较低的土地栽培当归,否则富含这两种金属的土地可导致生产药材中这两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药材因与土壤中Mn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对于当归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Mn,应采用叶面施肥,不宜在根部施用;砷元素与提高当归品质的相关性需田间施肥实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0.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熏硫剂量对当归组织结构、pH值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为提高中药材传统加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新鲜当归和市售熏硫当归样品,对新鲜当归药材分别以高剂量(5.0%)、中剂量(1.0%)、低剂量(0.2%)3个不同剂量进行熏硫加工;采用显微技术对其油室(分泌腔)形态、数目进行观察;通过pH计测定其浸出物的pH值;采用HPLC测定其阿魏酸的含量。结果:熏硫后当归外观色泽变浅,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单位面积(mm~2)上油室大小、数目及分布均显示出一定差异。随着熏硫剂量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油室直径增大、油室数量减少、油室破裂较多。熏硫后当归浸出物pH值降低,5%熏硫剂量时当归浸出物pH值降低最为明显(21.98%)。当归中阿魏酸含量随熏硫剂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熏硫剂量时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增加最为明显(11.88%)。结论:熏硫对当归药材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当归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产地加工应严格控制熏硫剂量。  相似文献   

12.
在当归道地产区设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田根系层土壤含水量、温度及根系生长动态的调控效应,以期从土壤水热环境角度揭示覆膜种植的增产提效机制,为进一步全面评估当归覆膜技术体系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显著提高了当归返青期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其中LS和MC分别较LD增加22。94%和14。57%,后期由于降水,各处理含水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显著提高了0~15 cm耕层土壤日均温度,其中LS和MC较LD分别增加1。04和0。61℃,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土层每加深5 cm,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同时覆膜还缓解了温度下降幅度,缩短了昼夜温差。0~15 cm耕层土壤地温大于14℃时,覆膜后当归根系生长提前进入快速时期,其单根鲜重显著高于LD方式,采收时覆膜处理当归药材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较LD方式显著增加,根系长度间差异不显著。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当归根长、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对药材产量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覆膜种植改善了当归根系层土壤水热环境,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能缓解春季低温干旱和季节性水分亏缺所导致的当归生长发育缓慢的问题,可作为高寒阴湿区当归种植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轮作与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和挥发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当归连作后产量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了轮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及挥发油收率以及化学成分,为深入探讨连作对当归生长发育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用CI-310系统光合测定仪,田间活体测定当归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药材挥发油,并用 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连作当归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著降低,分别为轮作下的26.5%和57.0%;连作当归的日平均光合速率为1.73 μmol/(m2·s),比轮作当归降低50.9% (2.61 μmol/m2·s) (P<0.05);一天中连作和轮作当归的蒸腾速率下午显著低于上午,连作低于轮作;气孔导度(Gs)12:00前的平均值连作当归(10.6 mmol/m2·s)与轮作(11.4 mmol/m2·s)差异不显著,而14:00后连作(1.3 mmol/m2·s)极显著的低于轮作(4.4 mmol/m2·s);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和气孔导度一致;轮作和连作当归挥发油收率分别为 0.95%和0.70%,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 71.62%和29.49%,但挥发油组分基本一致。当归连作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药材挥发油含量,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在栽培中应注重合理的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4.
通过踏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岷县野生当归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旨在揭示该生态区野生当归资源分布特点、药材储量及其与栽培当归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首次在甘肃岷县寺沟乡马烨林场石台山、马坞乡繁荣村4社和马坞乡沙金村上十子等3处阔叶林样地及附近发现野生当归居群,均属于马烨、马沿林牧区,分布面积约为17.9 km2,药材储量约为1094.9 kg。野生当归除株高、根色和大小以及茎色等与栽培当归有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植物学特征与栽培当归基本一致。与栽培当归相比,野生当归植株的叶片数、株高、地上部鲜重、根粗、根鲜重和根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栽培当归,分别为栽培当归的64.7%,64.5%,47.6%,28.6%,26.2%和38.1%。栽培当归中,麻口病的发病率为17.5%,其他病害发病率为5.0%,而野生当归中,未发现麻口病和其他病害。以上结果说明,尽管野生当归生产性能低于栽培当归,但野生当归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当归抗病新品种选育的宝贵基础材料,保护和发掘利用野生当归种质资源(尤其是道地产区的野生资源)显得至关重要。建议有关部门将岷县野生当归分布区域尽快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控制英黄散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英黄散中的蒲公英、黄芩、连翘、当归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显示4种药材在与其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表明该方法可鉴别以上4种药材,并且操作简便,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专属性,可以用于英黄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对全国葶苈子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开展评价,为优质葶苈子药材的栽培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和实地采集,收集了葶苈子药材共839个样点信息,其中播娘蒿430个样点,独行菜409个样点,综合55个生态因子,应用GIS和Maxent模型分析葶苈子药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影响全国葶苈子药材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降雨、温度、海拔、酸碱度、植被类型、土壤亚类等;全国内中药葶苈子最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对葶苈子分布区进行了生长等级划分,为葶苈子药材资源的调查研究、人工种植、划分优质产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归是传统常用中药,药用历史已有千年,具有活血化瘀、养血调经、镇静、镇痛等功效,为临床常用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当归属多种植物民间常做药用,包括常用中药当归、白芷和独活等。另外,有些种类可以食用和作饲料。在我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当归的来源并不统一,有一些植物也以当归为名作为药材或食品使用。  相似文献   

18.
当归为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主产岷县、漳县、宕昌等地,有和血、补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等功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当归的药理学、临床应用和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目前,多数农户为了图省事,生产中多以施用复合化肥来确保较好产量.但长期施用化肥,往往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破坏,药材品质下降.为此农业部2015年2月印发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并提出“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为了科学探索道地药材生产上化肥减量的替代方案,项目研究以沼液为主的不同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和山地育成当归苗,在大田移栽后的生长发育规律、抽薹率、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开展了本试验,以期为进一步总结完善日光温室当归育苗移栽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开展当归不同播种期育苗试验,探究播种期所对应气候因子对当归种苗生理指标及质量的影响,寻找当归育苗的最佳气候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各气候因子与种苗单根重、根粗、产量、一级苗比例、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地温、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及降水量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产量分别比 6 月 10 日、6 月 30 日播种的种苗产量高 11. 96%、65. 63%,MDA 含量分别低 2. 02% 和 29. 4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较高,药材产量达 1 691. 2 kg/hm2 。综合种苗生理指标及产量,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抗逆性强,早期抽薹率低,药材产量高,可作为适宜播种期,其对应的气象因子可作为适宜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岷县当归与其他产地当归在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上存在差异,道地药材岷县当归的鉴别方法有性状鉴别、组织鉴别、显微结构鉴别、指纹图谱鉴别和rRNA鉴别等。近年研究表明,当归有效成分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作用,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了依据。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有效成分克服了以往的提取法固有的弱点,从当归提取剩余物提取膳食纤维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可能性为膳食纤维开辟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