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无药害产生,对小麦一号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200 mL/100 kg拌种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可达90%以上。各处理对小麦增产率1.83%~32.48%,其中,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与2.5%适乐时按200mL/100 kg拌种处理和增产幅度较高,分别达29.61%和32.48%。综合分析其经济效益,各处理均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平均增收55.24~179.23元/667 m2。  相似文献   

2.
种子处理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种子包衣和拌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6种包衣拌种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病增产效果试验表明,以17%多·克·酮种衣剂2000g/100kg种子和种衣剂17号2000g/100kg种子对小麦出苗无不良影响且对全蚀病的防病效果较好,其根部病指防效和白穗率防效分别达到55.4%、73.7%和55.7%、64.6%,敌萎丹、适乐时种衣剂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虽不理想,但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保苗效果,增产作用比较明显,分别达到12.19%和12.90%。粉锈宁拌种虽然防效较好,但影响出苗,保苗效果较差。2%立克秀的防效相对较差且增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塔城地区药剂防治小麦雪腐、雪霉病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三种药剂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无影响,且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能促进小麦出苗,各处理对小麦雪腐、雪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200 mL/100 kg拌种防效可达77%~80%,4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3%拌种,防效可达63%~65%。  相似文献   

4.
5种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种衣剂在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混合发生的田块综合防治和增产效果,安排了2.5%扑力猛FS 3:1 000包衣;2.5%适乐时FS 1:500;3%敌萎丹FS 1:200包衣;6%立克秀FS 1:2 000包衣;40%卫福FS 1:400包衣5种种衣剂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小麦出苗和苗数无显著影响;2.5%适乐时FS 1:500,3%敌萎丹FS 1:200包衣,2.5%扑力猛FS 3:1 000包衣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处理,拔节期3%敌萎丹FS 1:200包衣处理和2.5%扑力猛FS 3:1 000包衣处理对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也比较好,分别为72.9%和71.0;收获期2.5%适乐时FS 1:500,3%敌萎丹FS 1:200包衣,2.5%扑力猛FS 3:1 000包衣处理对白穗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8%,69.1%,69.1%;增产效果分别为14.4%,14.5%,13.6%。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小麦全蚀病防治途径,筛选合理、对路的防治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我们于2010年进行了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试验。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公司),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公司),2%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拜耳公司),12.5%全蚀净(孟山都公司)。(二)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长葛市古桥乡孟寨村,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臣  陈莉  任青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33-134
通过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试验,结果表明:以12.5%硅噻菌胺悬浮剂(全蚀净)20ml处理区防效最高,拔节期防效已达85.40%,对小麦穗期白穗率的防效为79.45%,且较对照增产幅度大,达27.53%;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60ml拌种处理,拔节期、穗期防治效果分别为84.22%,78.58%,增产幅度27.36%,仅次于全蚀净;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敌委丹)40ml+2.5%咯菌晴悬浮种衣剂(适乐时)20ml拌种处理拔节期、穗期防治效果分别为83.44%,79.12%,增产幅度26.75%。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每100 kg种子分别采用12.5%全蚀净ME 200 mL、15%粉锈宁WP 200 mL、12.5%全蚀净ME300 mL、2.5%适乐时ME 100 mL+3%敌萎丹ME 500 mL、3%敌萎丹ME 300 mL和800 mL等药剂拌种处理,平均防治效果依次为78.8%、80.1%、85.1%、67.4%、50.3%和59.5%。采用药剂沟施,667 m2分别采用12.5%全蚀净ME60mL、10%全消ME 150 mL和3%敌萎丹ME100mL处理,平均防效依次为85.90%、84.40%和79.60%。  相似文献   

8.
塔城地区冬小麦药剂拌种防治小麦一号病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药剂对冬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3%敌萎丹最高防效达84.69%,平均防效为80.76%,麦迪安、40%五氯硝基苯、烯唑醇、戊唑醇、2.5%适乐时平均防效分别为67.11%、62.95%、55.17%、51.27%和28.99%。各处理区测产结果显示,药剂处理对冬小麦均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667 m2增产11.6~69.5 kg,增产率2.87%~17.18%,其中,3%敌萎丹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增产率达17.18%。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筛选开展防治小麦雪腐(霉)病的田间药剂,为新疆地区小麦雪腐(霉)病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处理小麦雪腐(霉)病发生情况及1 m双行内小麦总茎数、发病茎数,测量小麦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结果】 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 kg种子处理小麦返青总茎数分别为(220.33±9.82)和(202.67±7.84)株/0.3 m2,显著高于CK处理的返青总茎数,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的返青总茎数。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kg种子处理小麦整株鲜重为(6.79±0.33)和(7.35±0.05) g/株,显著高于或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CK处理的小麦整株鲜重。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kg种子处理对小麦雪腐(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8.03%和79.63%,显著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效,高于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效;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无异常影响,无药害。【结论】 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返青总茎数,显著提高了小麦根系生长,起到健苗壮苗的作用。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按照200~400 mL/100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新疆地区冬小麦雪腐(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不同药剂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3%敌委丹与丁硫克百威混用作种衣剂,在苗期可提高出苗率,延长出苗期,在播后60 d时,防效显著,其中以3%敌委丹1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防效最高,在60 d后防效逐渐降低,各处理能提高有效穗,其中以3%敌委丹2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处理有效穗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赤霉素和适乐时处理对茄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适乐时处理茄子种子,结果表明,浓度为200mg·L-1的赤霉素溶液对茄子种子萌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每100kg茄子种子加入适乐时有效成分19~24g之间对杂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不影响种子萌发。经过赤霉素和适乐时处理的茄子种子,播种后出苗整齐,成苗率比对照提高了27.1%。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对大田中低量镉富集及转运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解决Cd污染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及为小麦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品种特征数据资料,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于黄淮海平原9个小麦种植区采集了59个小麦品种,共计91组土壤-植物点对点样品,基于小麦不同部位Cd含量、茎叶Cd转移系数(TF)及籽粒Cd富集系数(BCF)值等指标对不同小麦品种Cd富集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采用聚类分析,以不同基因型小麦的BCF为筛选条件,对5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除济源外(2.292 mg·kg~(-1)),研究区表层土壤Cd污染状况整体尚好(0.107~0.212 mg·kg~(-1));济源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范围为0.119~0.150 mg·kg~(-1),其他样点为0.005~0.030 mg·kg~(-1);TF变化区间为0.093~0.500,最大与最小值间相差约4.4倍;BCF变化区间为0.047~0.165,最大与最小值间相差约2.5倍。经聚类分析把不同品种小麦Cd的BCF值分为五类,并筛选出冀麦518、衡0628、衡09观29三个低Cd富集小麦品种。通过BCF推算,在保障籽粒Cd含量不超过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前提下,59个小麦品种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二类Cd污染土壤上种植,其中,有27个小麦品种还可以在三级Cd污染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主设计的民用炉灶燃烧-烟气稀释采样装置,获得安徽淮南和湖北武汉的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5类典型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_(2.5)及其碳组分的排放因子,分析了排放因子的差异,筛选了碳组分的标识组分。结果表明,秸秆燃烧PM_(2.5)的排放因子随秸秆种类和地区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淮南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在0.56~7.67 g·kg~(-1),武汉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在3.53~7.91 g·kg~(-1);不同种类秸秆烟气PM_(2.5)排放因子有明显差异,花生秸秆燃烧烟气PM_(2.5)的排放因子最高(均值5.98 g·kg~(-1)),是大豆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均值2.04 g·kg~(-1))的2.93倍。秸秆燃烧PM_(2.5)的排放因子随秸秆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碳组分是5种秸秆燃烧PM_(2.5)的主要成分碳,总碳(TC)占PM_(2.5)的36.40%~65.84%,其中花生秸秆TC排放因子最高(均值2.58 g·kg~(-1)),是小麦秸秆的TC排放因子(均值1.07 g·kg~(-1))的2.41倍;秸秆燃烧PM_(2.5)中的有机碳(OC)浓度远高于元素碳(EC),OC/EC值为2.36~13.73,表明秸秆燃烧对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淮南及武汉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中char-EC/soot-EC值为17.20~64.16,char-EC显著高于soot-EC,可作为判断秸秆燃烧源的一个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燃烧PM_(2.5)中的OC1、OC2和EC1在碳组分中贡献较大,因此,OC1、OC2和EC1可作为秸秆燃烧PM_(2.5)的标识性组分。  相似文献   

14.
土中添加不同量砷的春小麦盆栽试验表明,砷浓度<5mg·kg ̄(-1),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高于对照;砷浓度>10mg·kg ̄(-1)时,春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随砷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砷浓度>100mg·kg ̄(-1)时,春小麦生长到四叶期死亡。砷在春小麦植株内的累积量随着其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其分布是根>茎叶>>籽粒。建议将土砷污染毒性临界值初步拟为22mg·kg ̄(-1)。  相似文献   

15.
以盆栽小麦幼苗为供试植物,设定培养基质硼浓度分别为0、50、100 mg·kg-1,氯化钠浓度分别为0、1、2 g·kg-1,研究了硼和盐复合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和氯化钠的单独胁迫均能显著抑制小麦生长;硼浓度为50 mg·kg-1时,氯化钠加重了硼对小麦生长的抑制;硼浓度为100 mg·kg-1时,氯化钠缓解了硼对小麦生长的抑制。硼和氯化钠的复合胁迫以及高硼胁迫使根冠比显著增大,氯化钠抑制了小麦对硼的吸收。综合来看,当硼胁迫较严重时,盐胁迫可以促进小麦增大根冠比和减少硼吸收来抵御硼毒害。  相似文献   

16.
对安徽省黄山市天然榧树Torreya grandis群体内种子表型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为优良榧树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及榧树遗传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①种蒲质量、种蒲横径、种蒲纵径、种核横径、种核纵径、种核质量、种形指数、核形指数和出核率的变幅分别为5.24~12.23 g,1.963~3.018 cm,2.255~3.685 cm,1.438~2.270 cm,2.009~3.208 cm,2.30~5.19 g,0.695~0.902,0.555~0.823,34.80%~66.49%;②营养成分粗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变幅分别为232.96~425.54 g·kg-1,59.95~114.40 g·kg-1和153.22~231.85 g·kg-1;矿质元素磷、钾、钙、镁、铜、锌、锰和镉的变幅分别为0.81~2.29 g·kg-1,23.90~53.72 g·kg-1,80.18~224.38 mg·kg-1,765.84~798.57 mg·kg-1,8.10~31.60 mg·kg-1,40.43~128.00 mg·kg-1,1.45~23.32 mg·kg-1,0.01~0.11 mg·kg-1;多数单株样品砷和铅呈现未检出状态;③种蒲质量、种蒲横径、种蒲纵径、种核横径、种核纵径及种核质量两两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蒲和种核的形状与质量的关系无规律;种蒲质量与种形指数、种核质量与核形指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种核质量与种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出核率与种蒲横径、种蒲纵径、种核横径、种核纵径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种核指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形指数无显著的相关关系;3种营养成分质量分数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相关关系,除粗脂肪与种核质量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P<0.05),营养成分与种子表型性状及矿质元素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钾与镁、铜与磷、铜与锰的质量分数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锰的质量分数与种形指数和核形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生物炭材料和添加量对小麦和黄瓜种子萌发和根茎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4种不同材料制备生物炭[花生壳生物炭(PBC)、玉米秸秆生物炭(MBC)、杨木屑生物炭(ABC)和竹屑生物炭(BBC)]组分特征,及设计发芽培养试验,测定4种生物炭的不同添加量(0、20.0、40.0、80.0、160.0 g·kg~(-1))对小麦种子(须根系)和黄瓜种子(直根系)发芽率和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炭均呈碱性,孔隙结构明显,表面有-O-、-OH、-C=O等含氧官能团。各生物炭除含有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营养元素外,其浸提液和施用土壤也测出多种PAHs有机化合物,且不同材料生物炭PAH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生物炭对小麦和黄瓜种子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根、茎生长影响显著。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两种作物根长和茎长均表现出低添加量促进、高添加量抑制的趋势,达到160.0 g·kg~(-1)生物炭对两种作物的根长和茎长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PBC添加量在80.0 g·kg~(-1)时,小麦根长、茎长提高101.67%和173.82%,对黄瓜根长、茎长分别提高了31.58%和85.14%,效果最优;而MBC、ABC和BBC则在添加量为40.0 g·kg~(-1)时达到最优效果,小麦根长、茎长生长率提高了45.26%~83.49%和79.30%~133.17%,对黄瓜根长、茎长生长率提高了18.55%~39.77%和63.14%~84.00%。总体上,各生物炭处理对须根系小麦种子根长和茎长的促进效果优于直根系黄瓜种子。研究表明,不同原料生物炭组分和性质差异显著,其材料种类和投入量均极显著影响小麦和黄瓜根、茎早期生长,且交互作用显著,因此,根据生物炭制备材料,探讨其理化特性,并筛选其最适用量,对生物炭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的含量及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取样调查和田间叶喷硒肥试验,研究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含量状况、硒含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硒含量的农艺措施。【方法】分别于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年小麦季收集中国不同麦区73份春小麦和582份冬小麦共计655份田间小麦样品,调查籽粒产量并测定籽粒硒含量。于2010-2011年在14个省(市)的30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开展叶面喷施硒肥试验,设叶面喷施清水或0.017%亚硒酸钠2个处理,于拔节中、末期各喷施1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测定拔节前植株样品的硒含量和收获后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结果】655份小麦籽粒样品平均硒含量为64.6 µ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营养需求,变幅为0-821.0 µg·kg-1,春、冬小麦平均分别为67.5和64.2 µg·kg-1。有63%缺硒,19%偏低,仅有8%富硒,未发现有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中毒水平。小麦籽粒硒含量在不同区域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各地的田间试验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喷硒和喷硒平均产量分别为6 650和6 649 kg·hm-2。叶喷硒肥使籽粒硒含量显著提高,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为31.0 µg·kg-1,喷硒116 g·hm-2使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到647.8 µg·kg-1,达到了富硒水平,但没有达到中毒水平。每施用1.0 g Se·hm-2,籽粒硒含量平均提高5.3 µg·kg-1,施用51 g Se·hm-2可将小麦籽粒硒含量从平均31.0 µg·kg-1提高到300 µg·kg-1以上。小麦籽粒硒含量不受产量的影响,但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和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硒含量在6.3-30.7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2.1 µg·kg-1,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在0-147.2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0.7 µg·kg-1。喷硒后籽粒硒含量和硒强化指数均与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每增加1.0 µg·kg-1,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5.7 µg·kg-1,籽粒硒强化指数平均增加0.043 μg·kg-1(g·hm-2-1。【结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拔节前土壤施硒提高土壤有效硒水平、在拔节中期或末期叶面喷施硒肥等,均可使植株累积较多的硒,并在灌浆期向籽粒转移,从而提高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19.
灵芝多糖拌种对小麦抗纹枯病的诱导效应及生长发育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真菌多糖能够调节作物生长,激活植株的防御反应,诱导植株对植物真菌和病毒病害产生抗性,具有广谱性和持效性的特点。通过灵芝多糖拌种的方式,研究灵芝多糖对小麦抗纹枯病的诱导效应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纹枯病高感小麦品种济麦22、中感品种山农23、中抗品种鲁原502,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每盆混入20 mL相同浓度的纹枯病菌培养液,使用4、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的灵芝多糖进行拌种,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组。通过调查植株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以评价灵芝多糖对小麦抗纹枯病的诱导效果,并从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防御酶活性的角度评价其诱导抗性的作用机制。同时测定使用清水和4、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的灵芝多糖进行拌种后各处理的发芽率、株高以及根系活力等生长指标。【结果】小麦纹枯病高感品种济麦22、中感品种山农23、中抗品种鲁原502经灵芝多糖拌种后,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抗纹枯病的效果以及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和MDA的含量等各项指标具有相同的趋势。灵芝多糖拌种对小麦生长指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的灵芝多糖拌种济麦22的发芽势分别为53.50%和52.75%,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在小麦出苗7 d后,经4、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的灵芝多糖处理的3个小麦品种的株高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处理剂量越高,诱导效果越明显。灵芝多糖拌种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同样处理剂量越高,诱导效果越明显,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灵芝多糖拌种后,济麦22根系活力为0.26 mg·g-1·h-1,是空白对照的2.77倍;济麦22的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1.96、0.96 mg·g-1,是空白对照的1.52、1.44倍。灵芝多糖拌种可以对小麦纹枯病产生一定的防控效果,以高感品种济麦22为例,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的灵芝多糖拌种在小麦完全出苗后7、14和21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33.7%、31.9%和30.4%。同时,小麦叶片防御酶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下降。8 g a.i./100 kg种子剂量灵芝多糖拌种后,济麦2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分别为60.72 U·min-1·g-1 FW、2.45 U·g-1 FW、135.67 U·min-1·g-1 FW,分别是空白对照的1.10、1.32、1.13倍。MDA含量为1.48 μmol·g-1,比对照组降低26.1%。【结论】灵芝多糖拌种对小麦种子发芽和植株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小麦体内叶绿素的含量,增强根系活力,能够诱导小麦植株抗纹枯病,提高小麦叶片防御酶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中国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锌含量普遍偏低,但存在较大的变异现象。揭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的原因,从而调控作物锌营养,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方法】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对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冬小麦主产区的379个农户麦田土壤(0—100 cm土层)和小麦植株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旱地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及其与主要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该区域小麦籽粒锌含量介于12.2—50.7mg·kg~(-1)。相关分析表明,0—100 cm各土层水分含量和有效铁、多数土层的pH和有效磷、表土层的有效锰和有效铜均与小麦籽粒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层土壤(0—20 cm)硝态氮、速效钾、有效锌与籽粒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多数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均与籽粒锌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当籽粒锌含量达到高锌组水平(平均39.2 mg·kg~(-1))时,收获期0—100 cm土层水分含量为8.2%,比低锌组低23%;0—20 cm土层pH为8.3,比低锌组低1.4%;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23、150和0.54 mg·kg~(-1),比低锌组高246%、27%和35%;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分别为12.1、3.2、10.6和1.0 mg·kg~(-1),比低锌组低21%、37%、6%和33%。【结论】黄土高原旱地田块间小麦籽粒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土壤水分、pH、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是引起籽粒锌含量差异的原因,其中以水分和有效铁影响最大。优化农田水分和养分管理措施,提高土壤水分、氮、钾、锌供应能力,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适当调控土壤磷、铁、锰、铜供应能力,有利于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籽粒锌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