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2.
《吉林蔬菜》2019,(2):47-47
1催蕾1.1 "再生法"出菇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  相似文献   

3.
花菇,是香菇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恶劣气候条件下生成的畸形菇。明花菇被称谓花菇中的珍品,是它在气温3~18℃的初冬或初春季节生成。笔者根据我国中原气候,从霜降到第二年春天的谷雨季节,用立体大棚袋栽香菇的模式,在平均气温8~18℃的晴朗天气条件下,探索出几种催育花菇方法,现将其中的同步催花技术作一介绍,供读者参考。1选蕾上架 选择已经显出黄豆粒大小菇蕾的菌袋,每袋间隔15cm左右摆上出菇棚。有菇蕾的袋面向上,只保留上面和左右两侧的菇蕾,用按压或剃除的方法,清除袋底部菇蕾,防止生成畸形菇,消耗菌袋中…  相似文献   

4.
冬季气温较低,袋栽香菇冬季出菇困难,产量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在原栽培技术基础上,我们推广采用保温催蕾法、双覆膜法两项措施,使冬菇产量提高到30~40%,最高的达43.3%。现简述如下: 1.保温催蕾法:将菌筒堆叠,利用自身代谢产生热量,提高堆温,促进菌筒上菇蕾形成。在室内或菇棚旁空地上都可做堆叠催蕾场所,地上垫一层稻草,其上铺一层塑料薄膜,将浸足水分后的菌筒堆叠,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的催蕾也包括前期转色。当菌丝基本长透培养基(瓶、袋可不能长满瓶),就要及时给菌床以高湿和适当通风环境,让床面菌丝很快由淡灰白色转为棕色液滴的雪白色。此时要解决好通风与高湿的矛盾,必须在高湿环境条件下进行大通风。如先对菇房换气,然后调高菇房湿度,再打开薄膜换气。待菌床呈雪白色并有大量琥珀样液滴时,要抓住时机立即催蕾。  相似文献   

6.
对引进灰树花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HSH4适应性较强,菌丝长速快、长势好,子实体色泽灰白,开口催蕾时菌丝抗逆性较强,现原基袋数可达100%,较容易达到稳产效果;HSH2子实体灰黑色,菇形好,但开口催蕾时易染杂菌,现原基袋数在90%左右,催蕾期需要更精细地处理好通风与保湿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 Lanzi)A0501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工艺试验。主要介绍了阿魏菇的生产工艺流程:母种的制备、原种的制备、茵袋的制备、接种发茵、后熟管理、搔茵与催蕾、修菇及育菇和出菇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茵袋污染和出菇期间发生病虫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控制污染的过程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无菌过滤单元接种,对发茵棚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针对病虫害的防治,采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不同的病虫害,从而提高阿魏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提高袋栽花菇率的技术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菇是一种集色、香、形为一体的香菇,是我国食用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花菇的形成必须有特定的气候条件,并非所有的花菇菌株都能形成花菇,受着地理、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笔者根据近年来的观察和摸索,谈谈提高袋栽花菇率的几项技术关键。 1 改集中连片建棚为零星分散建棚 集中连片建棚的弊端在于棚与棚紧密相靠,四周通风透气不畅,阳光照射受挡。而零星分散建棚,四面通风透气,阳光照射率高,给花菇形成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2 严格控制地下水蒸气的蒸发 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花菇的产、质量。有些菇农对控制地下水蒸气蒸发的意识淡薄,棚架的地势偏低,四周不开沟或开沟较浅,棚架底层不铺薄膜,造成雨天地下水位升高,棚内空气湿度增高,致使花菇率低。所以采取棚架四周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阻挡地下水蒸气蒸发措施,在花菇的催花期间棚内的空气湿度保持在60%~74%,提高花菇率。 3 严格控制催花时期 菇蕾长到2cm大小是催花的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6,(6)
正在平菇栽培过程中,有的菌袋发满菌后不出菇或头潮菇采完后,迟迟见不到第2潮出菇。以上两种情况,只要发菌正常,菌种温型合适,采取以下催菇方法则可顺利出菇。1温差催菇白天升高菇棚温度,夜间通风降温,人为拉大温差可刺激出菇。2光照催菇菌丝长满袋后,每天卷起菇棚草帘,让日光照射一段时间(光强时不要直射)。日照不方便的地沟或菇房,可用电灯光照射。3搔菌催菇对于培养料中过多添加麸皮、米糠或尿素等  相似文献   

10.
以灰树花Gr0001+3为试材,通过不同的装袋方式和不同催蕾时间对灰树花的产量、菇径和菇丛体积进行了测量,以期为工厂化设施栽培灰树花在催蕾技术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以装袋方式为主效因素,在不同的装袋方式处理中,双套装袋产量最高,与其它各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不同的催蕾时机为主效因素,菌丝长满后延迟4、6、8 d进行催蕾的产量最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装袋方式和催蕾时机互作的双因素处理中,双套装袋、延迟8 d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9.6 g·包~(-1),菇丛体积最大为387.0 cm~3,与其它各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双套装袋、延迟8 d处理的灰树花菌盖色泽均为近白。综上可知,双套装袋、延迟8 d为该试验获得的最优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1.
袋栽平菇一般对采过2~3潮菇的菌筒要进行覆土处理。但这种方法催蕾期长,出菇不齐甚至不出菇,且菇体夹带泥土影响平菇商品价值。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先催蕾再进行局部覆土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将已采过二潮菇的菌筒,除去料袋置水池中浸泡2天,置培养室催蕾,现蕾后再移到室外,把菌筒菇蕾小、稀疏的部分向下,依次排放,间隔3~4cm。取肥沃的潮湿壤土先填满菌筒的间隙。再进行局部覆土。覆土时要覆在疏(未现蕾)处,留菇蕾;覆小蕾留大蕾。如果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栽培技术讲座(一)——金针菇秋冬季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出菇管理1.1栽培场地金针菇栽培一般在室内进行,也可以采用野外大棚栽培。菇场事先应作消毒处理,使其清洁、通风、遮光、平整且近水源,四周50米内无污染源。大棚应南北朝向,高2.5米,宽6米,长30~40米,棚顶覆盖草帘,间隔3~5米,离地面50厘米处设30×40(厘米)通风窗,窗外挂草帘。叠放方式采用12~14袋一行,单层平面排列。为了充分利用菇房,室内可摆放栽培架。架子宽度为1米,层与层之间相距55~60厘米,4~5层较为合适。1.2搔菌当菌丝长至栽培袋的2/3以上,气温在5~18℃时开袋。拉直栽培袋的袋口后,在料面上方3~4厘米或于袋口1/2处向下翻折,袋口要平,袋直立。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气生菌丝和老菌种块,随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保持2~3天,期间每天早、晚各掀膜一次。注意不可把培养料刮去,否则菌丝难以愈合,会推迟出菇时间。为了防止杂菌侵染,搔菌工具使用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搔菌过程中,如发现染上杂菌的栽培袋,搔菌工具必须重新清洗并消毒后再使用。1.3催蕾催蕾是金针菇栽培管理中最关键的一项技术,它关系到金针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催蕾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有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以利于产生大量的菇蕾。金针...  相似文献   

13.
《浙江食用菌》2012,(1):47-50
介绍了菇棚建造方式和野外荫棚搭建方式,以及我国各地区适宜的栽培季节的选择;提供8种可选栽培培养料配方,并从配料及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催蕾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7个方面较详细给出茶树菇大棚栽培高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菌筒出菇期出现烂蕾烂筒有法治一、袋栽香菇出菇期筒霉烂变黑,手压患处黑水渗出,继而是变成烂泥状,这种烂筒多因菇棚潮湿,菇床通风不良,绿霉为害使培养基受到严重破坏而霉烂。处理办法:把受害的菌筒单独集中排入于一个菇床上,揭膜通风2~3小时,让菌筒稍干些,然...  相似文献   

15.
“全天候”花菇生产技术克服了以往花菇生产中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巧妙地变恶劣天气为有利因素 ,具有全天候特点 ,且花菇率达 10 0 % ,爆花、天白花菇等优质菇比例大幅度提高。1 出菇适期的选择菌袋培育 80天左右 ,转色为带有金属光泽的棕褐色或茶褐色 ,菌皮厚薄适当 ,具有较强韧性 ,是菌袋成熟的标志。当气温开始稳定在 5~ 18℃时为出菇适期。南阳地区以 11月 2 5日至 12月 5日开始出菇为宜 ,持续生产到翌年 3月。2 出菇管理技术2 .1 补水催蕾  1催蕾前要在培养室内把袋温提高到 2 7~2 8℃ ,保持 4天 ,增强菌丝分解能力 ,…  相似文献   

16.
秀珍菇设施化栽培的出菇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良水 《食用菌》2009,31(1):38-39
设施化反季节秀珍菇的发展,填补了因季节因素造成的产品断档、供应不足的问题,延长了秀珍菇市场的销售时间。然而秀珍菇反季节生产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出菇管理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秀珍菇的高产及稳产。近年来,我们采取低温处理、湿差刺激、催蕾护蕾、补水增养等关键技术措施,解决了高温、干旱季节栽培秀珍菇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现将秀珍菇反季节栽培的主要出菇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申进文  郭恒  程雁  贾身茂 《食用菌》2004,26(5):43-43
最近几年,我国长江以北的许多省份,袋栽香菇生产发展很快。以栽培季节分,主要有春栽和秋栽。春栽、秋栽各有所长,秋栽的特点是利用冬天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多风的条件。培育优质香菇。秋栽香菇,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开始出菇。由于此时气温低、空气干燥,常采用带袋出菇。这个季节催蕾的措施多是采取地面竖立菌袋的方法,经5天左右。幼蕾  相似文献   

18.
卓易忠 《食药用菌》2015,(2):112-115
较详细介绍袋栽茶薪菇菌袋的生理成熟标准及其与菌龄、积温、色泽、基质性状等的关系,提出开口增氧规范操作3个技术要点,催蕾7项技术,育菇4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革。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营期比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d后开始催营的搔菌处理留营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0%,自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15℃的缩短6d。  相似文献   

20.
蔡俊冲  卢慧苏 《食药用菌》2020,28(4):286-288
根据秀珍菇第一潮出菇的特点和难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其出菇管理技术:确保菌包培养充分成熟,适时割口;搞好环境卫生、培养健壮菌包,错棚出菇、错时割口,及时清理发病菇蕾等措施预防黄枯病发生;低温刺激,诱导原基发生;割口出菇,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冷藏保鲜;做好采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