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明确宁夏地区稻田稗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氰氟草酯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除草剂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宁夏稻田的36个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 并使用单剂量法测定了各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敌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结果表明, 以氰氟草酯GR50数值最小的生物型为敏感生物型计算抗性指数(RI), 仅有1个稗草种群在推荐剂量下被完全杀死, RI≤ 3.0; 11个稗草种群的RI范围为3.3~9.4, 表现出低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30.56%; 19个种群的RI范围为10.3~58.3, 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52.78%; 5个稗草种群的RI>100, 表现出高水平抗性, 占比13.89%, 其中采自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的稗草种群抗性水平最高。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田间最高推荐剂量下氰氟草酯对稗草鲜重抑制率低于90%的种群中, 58%的稗草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 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二氯喹啉酸和敌稗产生多抗性的种群所占百分率分别为94%、100%、100%和1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水稻田多数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并对其他常用稻田除草剂产生了交互抗性与多抗性, 其中银北地区稗草种群抗药性水平最高, 部分地区稗草抗性已达到高抗水平, 宁夏水稻田亟须抗性稗草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和秀洲区稻田主要禾本科杂草种群分布、发生和危害情况,对2地主要禾本科杂草进行了调查。采集2地稻田不同种群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采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稗草的4个种群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敏感性以及千金子的4个种群对氰氟草酯、■唑酰草胺的敏感性,明确其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凤桥、古塘稗草种群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60.0倍、10.7倍,属于高抗种群,其余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倍,属于敏感种群。商务区、凤桥千金子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9.4倍、6.9倍,对■唑酰草胺的抗性指数达到6.3倍、7.8倍,属于中抗种群,其余种群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倍,属于敏感种群。将不同种群杂草采用不同药剂进行抗性鉴定,对其化学防除提供有效借鉴,以达到科学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稻稗对噁唑酰草胺的非靶标抗药性和对氰氟草酯的交互抗药性水平,通过剂量反应试验测定辽宁新民(R_1)、黑龙江虎林(R_2)和黑龙江哈尔滨(R_3)3个稻稗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非靶标抗药性和对氰氟草酯的交互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R_1、R_2、R_3在喷施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杀草强后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指数比分别为1.14、1.71、2.38,表明R_1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与非靶标P450的活性无关,R_2和R_3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可能是靶标与非靶标的共同作用。3个稻稗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25.73、12.79、10.29,表明3个稻稗种群都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交互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五氟磺草胺是一种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探明稻田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70地稻区的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所监测的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水平抗性种群达50.0%,中水平抗性种群达47.1%,低水平抗性种群为2.9%,无敏感种群。在湖北、安徽、宁夏和黑龙江4省中,高水平抗性种群均达60%以上;其他3省的高水平抗性种群也在25%以上。湖南、江西和江苏3省中等水平抗性种群均在60%以上,其他4个省份在20.0%~40.0%之间。湖北省和黑龙江省低水平抗性种群分别为10.0%和12.5%,其他5个省份均无低水平抗性种群。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主要稻区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五氟磺草胺防控稻田稗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是中国水稻产区发生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江苏省稻田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本研究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稗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通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靶标基因测序和表达量测定,以及代谢酶抑制剂增效试验,阐明其产生抗性的靶标抗性机制和非靶标抗性机制;最后测定了稗JS12种群对ACCase抑制剂和其他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的敏感性,以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稻区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13.71倍的高水平抗性;稗JS12种群ACCase基因的6个拷贝序列中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药剂处理后其ACCase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种群;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NBD-Cl均可显著提高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其鲜重抑制中量GR50由227.90 g/hm2分别降至77.51和137....  相似文献   

7.
延边地区稻田抗药性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在延边稻区首次发现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慈姑以来,稻田陆续出现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雨久花、藨草、牛毛毡和抗二氯喹磷酸的稻稗生态型。其中,抗性藨草和稻稗生态型仍处于蔓延状态。抗药性特征的分析结果,抗性稻稗生态型的抗二氯喹磷酸程度因地而异,高抗生态型的抗性系数(R90/S90)达到60。在标准使用剂量条件下,有效防除抗二氯喹磷酸稻稗生态型的除草剂有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丙草胺、丁草胺;有效防除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慈姑、雨久花、藨草、牛毛毡生态型的除草剂有灭草松、2甲4氯、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吡唑特。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广东省水稻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及其可能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测定不同地区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对不同稗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nylbutoxide,PBO)和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噁二唑(4-chloro-7-nitro-1,2,3-benzoxadiazole,NBD-Cl)对不同稗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并对替代药剂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广东省水稻田多数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仍表现敏感,但采自湛江市的1个种群BC-7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达6.5倍。与敏感种群BC-2相比,BC-7种群并未发生已报道的ALS靶标抗性相关突变。PBO和NBD-Cl均可显著提高BC-7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其干重抑制中量GR50由31.1 g/hm2分别降为11.0 g/hm2和24.7 g/hm2。BC-7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仍较敏感,但对二氯喹啉酸和双草醚产生了抗性。表明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是稗BC-7种群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适用于治理该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9.
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严重影响我国水稻安全生产。二氯喹啉酸作为主要的除稗剂,连续施用多年,抗性问题突出。为进一步探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等除稗剂的抗性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性治理,对采集于江苏省稻区的稗草种群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南京市六合区和镇江市句容市的稗草种群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分别为25. 93%、30. 53%和22. 6%,采集于其他几个地区的稗草种群抗性频率在4. 69%~9. 71%之间。对分离筛选到4种抗性稗草进行抗性水平测定,整株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普通稗EB-S和EB-R的GR50(生长抑制中量)值分别为194. 85和4 483. 33 g a. i./hm2,普通稗抗性材料(EB-R)的抗性指数达到了23,EB-R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孔雀稗(ES-R)、西来稗(EZ-R)和无芒稗(EM-R)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指数分别为8. 87、9. 32、7. 41,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另外,普通稗(EB-R)和西来稗(EZ-R)对双草醚和氰氟草酯产生了一定的抗(耐)药性,无芒稗(EM-R)对唑酰草胺产生了一定的抗(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通过轮换用药治理抗性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稻田稗草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水平和ACCase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稻田稗草Echinochloa phyllopogon(Stapf.)Koss.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水平,在对采自辽宁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共20个水稻产区的稗草种群按田间推荐剂量筛选后,测定了疑似抗药性稗草种群BN-1、BN-16、BN-17和疑似敏感性稗草种群BN-20的整株抗药水平,并离体测定了不同种群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ase)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在田间推荐剂量下,种群BN-1、BN-16、BN-17和BN-20相对鲜重分别为92.6%、86.6%、64.9%和1.1%。相比种群BN-20,种群BN-1、BN-16和BN-17对噁唑酰草胺敏感性较低,抗性指数分别为33.83、30.07和14.87;ACCase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种群BN-1、BN-16和BN-17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3.71、27.16和15.23。结果表明稗草种群BN-1、BN-16和BN-17均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药性,抗性程度依次为BN-1BN-16BN-17,而其体内ACCase敏感性降低可能是其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东北稻区稻稗Echinochloa oryzoides 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稻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情况,研究3种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其敏感性的影响;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稻稗的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AL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在东北稻区,五氟磺草胺对稻稗HJHL-715种群鲜重的抑制中剂量GR50为62.53 g/hm^2;稻稗HJHL-715的ALS基因序列中未发现氨基酸突变,其ALS离体活性与敏感种群的ALS离体活性无显著性差异,ALS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种群。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PBO)、马拉硫磷3种P450抑制剂显著提高了稻稗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使其对五氟磺草胺的GR50由原来的62.53 g/hm^2分别下降到5.78、5.02、3.53 g/hm^2。表明东北稻区已经出现了对五氟磺草胺具有高水平抗性的稻稗种群,稻稗HJHL-715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很可能是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马唐在稻田危害加剧并上升为主要杂草。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初步诊断11个马唐种群对稻田常用的6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马唐对精唑禾草灵、氰氟草酯、双草醚较敏感,田间推荐高剂量、50%剂量下鲜质量抑制率基本达90%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不同马唐种群对3个不太敏感药剂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唑酰草胺的抗性水平发现,马唐对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并且3个种群对这2种药剂同时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13.
千金子是中国直播稻田的优势禾本科杂草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明确浙江地区水稻田千金子对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抗性发生情况,本研究从浙江部分稻区共采集了11个千金子种群 (其中1个为敏感种群),通过整株植物测定法检测了各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共有8个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抗性 (抗性指数为2.1~79.1),9个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性 (抗性指数为2.0~31.0),其中对氰氟草酯的抗性问题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扩增和克隆,对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 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在3个抗性种群中发现突变,其中1个种群为Ile-1781-Val突变,另外2个种群则为Trp-2027-Cys突变。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浙江部分稻区千金子种群已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靶标酶基因突变是导致部分种群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八种除草剂对小麦田三种抗精噁唑禾草灵杂草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能有效防除抗精噁唑禾草灵杂草的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菵草(敏感S_w、抗性R_w)、日本看麦娘(敏感S_r、抗性R_r)、耿氏硬草(敏感S_y、抗性R_y)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并研究了8种除草剂对这3种抗性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3种杂草抗性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指数均大于33.7,已达高抗水平。3种杂草抗性种群均对同类乙酰辅酶A羧化酶类抑制剂唑啉草酯和炔草酯产生了11.6~56.5倍不等的高水平抗性。对部分乙酰乳酸合成酶类抑制剂产生了2.0~4.8倍的低水平抗性,氟唑磺隆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较差,GR_(90)为67.31~114.39g(a.i.)/hm~2;啶磺草胺仅对Rr种群防效较好,GR_(90)为4.67 g(a.i.)/hm~2;甲基二磺隆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均较好,但对Rr种群存在抗性风险,已出现2.0倍低水平抗性;磺酰磺隆对Ry和Rr种群防效较好;丙苯磺隆对Rr种群防效好。细胞分裂抑制剂氟噻草胺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均最好,在田间推荐剂量120 g(a.i.)/hm~2下可达90%以上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直播稻田牛筋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ase) 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牛筋草对6种ACCase类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并分别对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ACCase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疑似抗性种群SJ-1对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精唑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烯禾啶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56.6、62.5、128、52.0和16.3;对烯草酮产生了低水平抗性,相对抗性倍数为4.86。将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ACCase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SJ-1种群ACCase基因2078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 (GAT) 突变为甘氨酸 (GGT),该位点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其对ACCase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双唑草酮为中国创制的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已于2018年取得中国农药登记。为了测定其对麦田抗性杂草荠菜的除草效果,共采集了36个荠菜种群,其中1个敏感种群采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路边,其他35个疑似抗性种群均采自于中国苯磺隆使用历史超过20年的冬小麦田。在温室中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了荠菜种群对双唑草酮、苯磺隆、双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唑草酮和2甲4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有28个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种群K16009、K17005、15053和17003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这4个种群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检测试验表明:种群K16009、K17005和15053对双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交互抗性,其抗性指数范围为25-321,其GR50值远高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而上述4个抗性种群对双唑草酮、唑草酮和2甲4氯均较为敏感,其GR50值均低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唑草酮和2甲4氯也可用于小麦田抗性荠菜种群的防治,但该类药剂对施药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本研究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对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类除草剂已经产生抗性的荠菜。  相似文献   

17.
双唑草酮为中国创制的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已于2018年取得中国农药登记。为了测定其对麦田抗性杂草荠菜的除草效果,共采集了36个荠菜种群,其中1个敏感种群采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路边,其他35个疑似抗性种群均采自于中国苯磺隆使用历史超过20年的冬小麦田。在温室中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了荠菜种群对双唑草酮、苯磺隆、双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唑草酮和2甲4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有28个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种群K16009、K17005、15053和17003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这4个种群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检测试验表明:种群K16009、K17005和15053对双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交互抗性,其抗性指数范围为25-321,其GR50值远高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而上述4个抗性种群对双唑草酮、唑草酮和2甲4氯均较为敏感,其GR50值均低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唑草酮和2甲4氯也可用于小麦田抗性荠菜种群的防治,但该类药剂对施药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本研究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对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类除草剂已经产生抗性的荠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宁夏稻区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宁夏地区6个稗的原变种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crus-galli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每个种群的乙酰乳酸合酶基因(ALS)序列和ALS酶离体活性,以及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对稗草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相比,5个疑似抗性种群对五氟磺草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10.18倍~32.71倍),其中抗性种群N14,N22,N27和N51的ALS 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N53的197位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敏感种群N43没有发现突变位点,五氟磺草胺对抗性种群ALS酶的IC50均明显高于敏感种群,马拉硫磷对五氟磺草胺有增效作用,可提高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综上所述,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抗性是由于靶标基因ALS突变,同时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也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中下游稻区43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2003年采自浙江绍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EC50为0.326 8 mg/L,以其为敏感稗草。2003年采自浙江陶堰和浙江塘下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处于极高抗水平,抗性比分别达到718.48和695.84。采自湖南安乡(2004年)和浙江杭州(2003年)的稗草也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2.21倍和41.22倍。采自浙江皋埠(2003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还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其抗性比为6.41。而其余37个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EC50为0.495 3~1.315 mg/L,抗性比为1.52~4.02,表明这些地方稗草尚处于对二氯喹啉酸敏感或敏感性正在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20.
生长素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在我国使用了20多年,目前,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抗性,抗二氯喹啉酸稗草逐渐成为我国南北稻区的防除难题。稗草抗二氯喹啉酸机理比较复杂,从稗草感知二氯喹啉酸到产生氰化物的过程是通过生长素信号通路到乙烯信号通路传导的,期间发生了复杂的基因调控和相关酶的从头合成。最新研究认为,稗草主要通过提高氰化物解毒酶——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活性和控制有毒氰化物的产量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了二氯喹啉酸的除草机理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这两个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