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探究高寒湿地土壤碳氮组分对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方法] 以尕海湿地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箱增温(OTC)和外源氮素(NH4NO3)添加模拟未来气候变暖及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增温(W)、施氮(N)和增温施氮(WN)4种处理。在试验进行1.5年后对土壤碳氮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1)开顶箱增温装置提高0—20 cm土层平均温度1.126℃,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MC)、pH、全氮(TN)、微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4+—N)、有机碳(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提高硝态氮(NO3-—N)含量。(2)施氮显著降低NH4+—N、SOC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DOC含量,增加土壤TN、MBN和NO3-—N含量。(3)增温施氮显著增加土壤SMC、TN、NO3-—N和MBC含量,降低MBN、NH4+—N和DOC含量。(4)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水分与各理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性,土壤碳氮组分间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模拟增温施氮缓解尕海湿地植物生长的温度和氮的限制,促进TN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较大,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分布特征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2.
沙丽清  周斐德  邵则瑶 《土壤》1999,31(4):208-213
本文对稀盐(0.01mol·L-1NaHCO3,0.01mol·L-1CaCl2(100℃,25℃))溶性氮表征石灰性土壤的供氮能力做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浸出液中的全氮(TN)、有机态氮(Org.N),NO3-N分别与浸出液的总吸光量(QT)、有机质的吸光量(QOM)、NO3-N的吸光量(QNO3)高度相关。除QOM和Q260外,QT,QNO3,TN,NO3-N,Org.N与盆栽冬小麦相对吸氮量高度相关。稀盐溶液浸提法,特别是0.01mol·L-1NaHCO3和0.01mol·L-1CaCl2(25℃)浸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经济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张连弟  方建安  杨坤玺 《土壤》1991,23(2):107-109
一、方法原理氮素是植物生长三要素之首,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植物生长直接相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测定土壤全氮一般用硫酸和混合催化剂消化,使N转化成NH4+,加碱蒸馏,用H3BO3吸收蒸出的NH3,然后用标准酸溶液滴定[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土壤全氮、有机碳和碳氮比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是进行土壤碳氮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  以江西省丰城市为案例区,通过实地采样获取2018年139个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南方丘陵区县域尺度下耕地土壤全氮、有机碳和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  研究区土壤全氮 (TN) 含量介于0.74~3.80 g/kg、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介于8.14~36.67 g/kg、土壤碳氮比 (C/N) 介于6.31 ~15.15,均值分别为2.24 g/kg、22.52 g/kg和10.15,变异系数分别为25.45%、26.24%、14.38%,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N、SOC、C/N的块金效应分别为44.44%、56.97%、19.57%,这表明TN、SOC和C/N的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土壤TN和SOC具有相似性,总体表现出由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趋势;土壤C/N空间分布与TN和SOC有所不同,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pH、氮肥施用量和土壤质地对土壤全氮,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pH对土壤有机碳,土壤类型对土壤碳氮比影响极显著 (P<0.01)。  【结论】  成土母质对土壤TN和SOC的独立解释能力最高,分别为28.1%和23.2%;土壤类型对研究区土壤C/N的独立解释能力达到了13.2%。因此,成土母质是引起研究区土壤全氮、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类型则是引起研究区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绿肥品种翻压条件下晋南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特征,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绿肥的增碳保氮机制。已连续3年(2018—2021年)不同绿肥品种(对照休闲、大豆、绿豆、油葵、玉米)翻压还田后冬小麦收获期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进行土壤粒径分级,并分析粗大团聚体(>2 mm)、细大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中SOC和TN含量,测算团聚体的构成与稳定性(R0.25,>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平均重量直径;GMD,几何平均直径),并测定各粒径团聚体SOC和TN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绿肥处理下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均以细大团聚体0.25~2 mm为主(占22.77%~39.71%)。复播绿肥显著增加0-30 cm土层>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以大豆绿肥增加最明显,0.25~2,0.053~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降低,对<0.053 mm粉黏粒的影响不明显;大豆绿肥对各土层R0.25、MWD和GMD值提高作用明显。大豆和玉米对0-3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分别提高27.83%和25.71%。大豆绿肥进一步提高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复播绿肥降低土壤全氮含量,大豆绿肥处理的降低程度最小,且对<0.053 mm粉黏粒全氮含量具有增加作用。0.25~2,>2 mm大团聚体对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最高;复播绿肥提升土壤碳氮比(平均21.39),较对照休闲(平均13.71)提高7.68,其中玉米提升效果最佳,大豆次之。综合土壤增碳固氮效果,连续3年翻压大豆绿肥可有效提高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对农田土壤氮淋溶的影响,以潮土和黄棕壤为研究对象,每种土壤各设置8个处理,包括对照(CK)、低量微塑料(PE1)、中量微塑料(PE2)、高量微塑料(PE3)、秸秆(S)、秸秆+低量微塑料(S+PE1)、秸秆+中量微塑料(S+PE2)、秸秆+高量微塑料(S+PE3),研究了添加秸秆与不添加秸秆条件下,不同微塑料输入量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添加微塑料条件下,与对照(CK)相比,潮土PE1、PE2、PE3处理总氮(TN)淋溶量均无显著差异,黄棕壤仅PE1处理显著增加了TN淋溶量。在添加秸秆(S)处理中,与对照(CK)相比,潮土添加秸秆后显著降低了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TN淋溶量,分别降低了31.15%、13.45%、15.26%,黄棕壤添加秸秆后显著增加了TN淋溶量,增加了22.56%。添加秸秆处理相较于不添加秸秆处理,潮土各浓度微塑料输入下NO3--N、NH4+-N、TN的累计淋溶量呈降低趋势,而黄棕壤低量微塑料输入降低了TN淋溶量,高量微塑料输入增加了TN淋溶量。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表明,在潮土中添加秸秆主要通过影响淋溶液pH和NO3--N淋溶量影响氮素淋溶,微塑料添加量对氮淋溶无显著影响;在黄棕壤中添加秸秆主要通过影响淋溶液NO3--N、NH4+-N淋溶量影响氮淋溶,微塑料添加量主要通过影响淋溶液NH4+-N淋溶量影响氮淋溶。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风险的管控及减少土壤氮素的淋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解冻逐层剥离过程与粒级沉降模拟相结合,探究融雪径流情景下坡面土壤逐层解冻过程中泥沙粒级分选规律及伴随的碳氮盐分布特性,为深入揭示东北坡面土层冻融侵蚀机理及伴生的微环境效应提供依据。[方法] 以东北坡面黑土为例,开展了土柱冻融试验,主要包括非冻融、全冻全融与冻结后渐次解冻(土柱置于浸水环境,由外至内分融化出T1—T3 3层)处理,借助沉降管对各处理的土壤进行粒级沉降分选试验,对各分选粒级电导率(EC)、pH值、有机碳(SOC)、氮(TN)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 ①土壤经全冻全融后,沉降分选所得>500 μm和≤125 μm的颗粒含量减少,125~500 μm的颗粒增加;土壤EC在大粒级中较高;SOC和TN在大粒级中(>500 μm)含量降低,在较小粒级(≤125 μm)含量增加。②渐次分层解冻土壤经沉降后,外层(T1)≤63 μm颗粒偏少,内层(T3)125~500 μm颗粒偏多;盐分和有机碳氮在外层大粒级中含量较高。③全冻全融土壤沉降后,盐分流失率达64.8%,SOC和TN流失率相对较低,为4.08%和2.72%;渐次解冻沉降处理内层(T3)土壤盐分和有机质流失程度大于外层(T1)。[结论] 冻融沉降后,外层土壤破碎程度大,坡面土壤颗粒趋向均质化;有机质含量在粒级间差异明显,其在小粒级土壤中分布更加稳定;盐分和有机质在冻融沉降过程中会从土壤内层向外层迁移而造成流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 观测不同温度和不同煤粉尘用量条件下山西省电厂土和焦化厂土两种土壤的碳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室温(16~23 ℃)和25 ℃恒温下, 培养前期(4~9 d)土壤CO2 的释放量均为最大, 且25 ℃ 恒温培养土壤CO2 的释放量是室温条件下的2 倍左右。随煤粉尘添加量的增加, 土壤CO2 的释放量显著增加,且土壤活性有机质相应增加, 添加高量煤粉尘土壤CO2 的释放量最高达57.5 mg·kg-1·d-1, 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幅为0.3~3.8 g·kg-1。不同温度和不同煤粉尘用量条件下电厂土释放的CO2 均高于焦化厂土, 可能是电厂土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和较低的黏粒所致。由此可知, 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添加煤粉尘的量, 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原因之一。本研究表明, 煤粉尘的降落一方面增加了土壤CO2 的释放, 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9.
羊粪归还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围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形成的地表羊粪积累量梯度,设置了6个梯度序列控制样地(1.41~1581.68g/m2),分析羊粪量与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以羊粪量对数lnf为自变量X,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地表羊粪量在较低水平时,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羊粪量在较高水平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跃变特征明显。(2)表层0-5cm土壤全氮含量在羊粪积累量较少时,开始出现显著的增长,跃变特征明显。(3)随着地表羊粪量的增加,土壤C/N比分别发生转折性变化,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初步研究认为,自由放牧条件下,羊粪归还是影响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重要过程。地表羊粪积累量在较低水平时,羊粪对土壤全氮归还作用开始显现,但是,只有当羊粪积累量在较高水平时,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净归还作用才会显著增强。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归还作用的交互影响,土壤碳氮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华江乡内广泛分布的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竹生物质炭和竹凋落物作为外源碳,设置对照(CK)、低添加量生物质炭(1% BC)、高添加量生物质炭(2% BC)、低添加量凋落物(1% L)、高添加量凋落物(2% L)5个处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碳添加对毛竹林土壤营养元素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竹生物质炭和竹凋落物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竹生物质炭添加显著降低了而竹凋落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P<0.05),且高添加量(2% BC和2% L)的降低或提高作用更明显;不同外源碳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且凋落物添加的提高作用更明显;不同外源碳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AP)含量,且高添加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竹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氮(DN)含量,而竹凋落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和DN含量;不同外源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含量(MBN)均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NH4+-N、NO3-N、DOC和DN是影响竹林土壤酶活性的关键性因子。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GPS定点定位调查、土壤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和ArcGIS9.3等软件,对新疆自治区喀什市岳普湖县塔吉克阿巴提镇0-30cm土层的盐离子特征、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中的离子以Cl-,SO42-,Na+,Ca2+为主Na+与Cl-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8,HCO3-与其它6种离子(Na+,Ca2+,Mg2+,K+,Cl-,SO42-)呈负相关关系受灌排系统影响较大的农田0-30cm土壤中Cl-/SO42-比值远小于不受灌排系统影响的荒地农田和荒地0-30cm土壤中的Cl-/SO42-比值与总盐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68和0.32。现阶段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灌区农业危害最严重的是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化土,硫酸盐盐渍化土表现为盐渍化土地向非盐渍化土地转变的过渡类型非盐渍化农田及轻度盐渍化农田主要分布在开垦较早,灌排系统畅通的区域,灌排系统不畅通的区域仍然处于脱盐缓慢或持续积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高寒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样地共19个,结合野外采样及室内试验,运用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全碳含量(TC),全氮含量(TN)与有机碳含量(SOC),含水量(SWC),土壤容重(ρb),粒度(黏粒、粉砂、砂粒),p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①研究区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有表聚现象,平均含量分别为35.47,2.41 g/kg。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水量、黏粒和粉粒含量减少;土壤容重、pH值和砂粒含量增大。③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之间直接作用显著,土壤容重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间接正效应;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pH值通过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间接负效应。[结论] 祁连山南坡农田土壤比较肥沃,其土壤全氮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为研究区植被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土壤养分。在当前耕作水平下,土壤全氮含量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碳含量的积累。土壤全碳含量、黏粒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7 年8 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 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 并选择2 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棚蔬菜地土壤EC 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 20%的大棚土壤已发生次生盐渍化(EC>500 μS·cm-1); 大棚土壤的SO42-、NO3-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 说明SO42-、NO3-是影响大棚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2 年3 茬大棚蔬菜地轮作试验结果表明, 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导致土壤EC 下降5%,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使土壤EC 下降33%, 表明后者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前者。两轮作系统盐分离子累积差异主要在于SO42-,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能降低土壤SO42-的累积, 而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则不然。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 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滇池流域大棚土壤硝酸盐累积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滇池流域主要大棚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棚年限的增长,土壤剖面(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在不断累积,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大棚内0~20 cm、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全盐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对大棚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NO-3含量与土壤NO-3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大棚种植区土壤的NO-3累积严重威胁地下水环境;地表水中的总氮含量与大棚土壤NO-3含量的相关性很好(r=0.994**),大棚种植区土壤的NO-3累积将加重滇池面源污染的负荷。  相似文献   

15.
设施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民  李家金  薛继澄  毕德义 《土壤》1994,26(5):273-275
本文初步研究了设施土壤中的6种肥力因子和2种土壤酶活性,发现温室土壤的全氮量、NH4+量-N量、NO3--N速效磷(P)量、速效钾(K)量和脲酶活性比露地土壤高1~3倍,土壤有机质量含提高7.5 g/kg,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露地接近(50H2O2 meq/100g土),硝态氮含量有继续增加趋势;大棚土壤的肥力因子也比露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塿土剖面CO2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万宏  王益权  黄耀  刘军  赵磊 《土壤学报》2004,41(5):827-831
CO2是土壤空气的重要组成,土壤空气CO2浓度一般高于大气几倍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1]。土壤空气中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其浓度主要决定于生物因素(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等)和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含水量等)[2~4]。土壤空气CO2浓度可以反映和影响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通量[4,5],同时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各种养料物质转化也有很大影响[1]。研究了解土壤空气CO2浓度剖面分布、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认识土壤中CO2产生、累积、输运以及向大气排放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农作措施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减少土壤向大气排放的CO2。国外已在森林、草地和农田土壤上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土壤空气CO2浓度观测研究[4~7],但我国的研究和报道很少[8,9]。本文通过土壤剖面不同深度CO2浓度的定位观测,初步揭示了土剖面CO2浓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受水热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形态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无机硫主要是水溶和吸附态SO42-,它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硫是作物利用硫的主要来源,分为HI还原有机硫(硫酸酯)、碳键硫(C-S)和惰性硫。有机硫只有转化为SO42-后才能为作物吸收[1]。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室内培养和盆栽研究较多[1,2],田间试验研究较少,国外探讨了油菜一休闲制中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3]。水一早轮作制是中国主要轮作制之一,该轮作制中土壤处于干一湿交替之中,土壤硫转化规律可能有其特异性。本研究选择油一稻轮作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硫形态消长和分配规律。其结果将为评价土壤供硫能力和了解土壤硫肥力维持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民勤干旱沙区种植人工梭梭林4,13,3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碳(soil total carbon,TC)含量及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种植梭梭后,0-50cm层灌丛下和行间SOC和TN含量总体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5-50cm层灌丛下SIC含量在13年梭梭林地最高。36,13年林地0-50cm层灌丛下SOC和TN储量均高于行间,而13年灌丛下SIC储量低于行间,4年灌丛下5-50cm层SOC、TN和SIC储量均低于行间。0-50cm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全氮储量增幅分别为102.44%,24.66%,54.55%,36年林地SOC和TN储量随土层加深先降低后增加,但4,13年和流动沙地SOC、SIC和TN储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占总碳比例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造林年限、土层深度等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相关(P0.01)。民勤干旱沙区造林提高了土壤碳库截存量,并且随林龄增长而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土壤秸秆注孔对土壤含水量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为旱作农田增加雨水蓄集能力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开展玉米-小麦轮作田间试验,设置常规种植(CK)、土壤秸秆注孔2孔/m2(T1),4孔/m2(T2),8孔/m2(T3)4个处理。[结果] 秸秆注孔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整个试验期表层土壤含水量。T2,T3处理提高了收获期深层土壤含水量,试验结束时两者底层土壤(60-80 cm)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了29.19 %和28.18 %。秸秆注孔处理提高了作物株高、经济产量和生物量,以及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T2,T3处理的提高效果最明显,且彼此差异不显著。[结论] 秸秆注孔具有保水性能和增产能力,根据成本和效果综合考虑,推荐秸秆注孔4孔/m2(T2)作为优选处理。  相似文献   

20.
测试稿件     
为探明地下滴灌对土壤 N2O 排放的影响及机理,本文研究了不同滴灌管埋深(0、10、20、30 cm,即CK、 S10、 S20、 S30)番茄根区土壤N2O排放规律,分析了地下滴灌形成的根区土壤水热、养分、微生物等微域环境对 N2O 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供水位置(滴灌管埋深)不同,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分布及其他土壤微域环境因素,其中根系分叉数、0-20 cm土壤孔隙度、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等是影响N2O累积排放量的主要因素。S10 番茄根系分叉数为 CK 的1.85倍;0-20 cm土壤孔隙度比 CK 显著增加 10.72%;土壤硝态氮为CK的2.02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为CK的1.49倍;果实成熟期土壤亚硝化菌数量为 CK 的 2.11 倍;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土壤反硝化菌数量为 CK 的 3.8、3.75 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为CK的1.99倍。S20 番茄根系分叉数为 CK 的2.77倍;0-20 cm土壤孔隙度比 CK 显著增加22.32%;土壤硝态氮分别为CK的2.66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为 CK的1.38倍;果实成熟期土壤亚硝化菌数量为 CK 的 5.56 倍;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土壤反硝化菌数量为 CK 的 6.0、12.5 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为CK的2.24倍。S30 番茄根系分叉数为 CK 的2.22倍;土壤硝态氮为CK的1.66倍;开花坐果期亚硝化细菌数量、反硝化细菌分别为CK 的 2.0、1.8倍;但反硝化细菌数量、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0-20 cm土壤孔隙度等显著低于S20处理,根系-土壤交互作用减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与CK无显著差异。总体上,滴灌管埋深10 cm、20 cm 提高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但其排放显著低于IPCC推荐的排放标准且能提高番茄植株根、茎氮含量,在生产实际中优于常规地表覆膜滴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