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养猪》2019,(5)
试验研究MC4R基因多态性与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寻找影响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从江香猪MC4R基因的G1577A、G1699A、T1702A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HEsi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型。在受试群体中,发现MC4R基因的3个SNP位点均有3种基因型,构建4种单倍型,其中H3、H4、H1为主要单倍型,频率分别为42.3%、29.0%、25.7%;最小二乘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与肌内脂肪、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在G1577A位点上,GA基因型的肌内脂肪、背膘厚、皮厚指标依次高于GG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而眼肌面积为:GG基因型依次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对于G1699A位点和T1702A位点,肌内脂肪为:EF基因型EE基因型FF基因型,MN基因型MM基因型NN基因型;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为:EE基因型EF基因型FF基因型,MM基因型MN基因型NN基因型。可以考虑将GA、EF、MN基因型作为影响从江香猪肌内脂肪的有利基因型,将GG、EE、MM基因型作为影响眼肌面积的有利基因型,将AA、FF、NN基因型作为影响背膘厚和皮厚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从江香猪胴体及肉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从江香猪胴体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规律,通过测定117头从江香猪皮厚、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背最长肌游离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分析性别和屠宰体重对各指标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对从江香猪10~11肋间背膘厚、眼肌深度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游离水分和肌肉脂肪含量(IMF)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除肌肉游离水分外,从江香猪各项测定性状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屠宰体重对10~11肋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对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从江香猪屠宰体重处于65~75kg阶段屠宰较优。IMF与游离水分呈现出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4),二个指标间回归曲线模型Y=594.93589-15.58725X+0.10251215X2,决定系数R2为0.8783,模型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猪HK2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与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HK2基因第17外显子中MspI的酶切突变多态位点(A171G)在6个群体186头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纯种猪群和3个杂交猪群中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较一致,均为B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在6个群体中,没有发现AA基因型个体,AB与BB基因型效应与胴体长、肋骨数和眼肌面积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肩部背膘厚、胸腰椎间背膘厚、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高度、眼肌宽度、肥肉率、瘦肉率和肌内脂肪等性状的相关显著(P〈0.05)。该位点是否可用作改良猪胴体、肉质性状的标记位点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加以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测定了350头F2代杂种猪(长白猪×蓝塘猪)的6个肉质性状和7个胴体性状,用PCR-RFLP方法检测钙蛋白酶Ⅱ(CalpainⅡ)基因型,分析猪CalpainⅡ基因型间肉质和胴体性状差异,发现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猪肉质性状的4个值均差异显著,猪肌肉系水力、pH、大理石纹AA基因型显著高于GG、AG基因型;剪切力AA基因型显著低于AG(P<0.05)、GG(P<0.01)基因型;而胴体性状中三点背膘厚除活体C点背膘厚AA基因型高于AG基因型外,AA基因型均低于GG、AG基因型。结果表明,猪钙蛋白酶Ⅱ的AA基因型对于肉质和胴体性状而言是有益基因型,同时也说明CalpainⅡ基因参与了调控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与促进动物骨骼肌生长、提高瘦肉率、改善肉嫩度等方面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EPOR、MYPN 2个候选基因进行SNPs检测,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依据.采用PCR-SSCP及PCR-RFLP方法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SNPs检测,结果显示,在研究群体内,EPOR基因不存在SNP,而MyPN基因存在2个SNP.用SAS软件对MyPN基因的2个SNP位点与部分肉质、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群体中,SNP1对背膘厚、导电性、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SNP2对其中的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另外性别、品种对部分性状也有较大影响(P<0.05).结合本研究结果和其它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推断MYPN基因可能是影响肉质、胴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可以作为肉质、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9,(5)
通过测定定远猪屠宰胴体性状及肉品质,以期为定远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10月龄定远猪12头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及肉质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定远猪平均体重达89.69 kg,背膘厚3.74 cm,屠宰率达76.29%,瘦肉率为48.47%,腿臀比为29.12%,肉色评分为3.33,大理石纹评分3.29,眼肌面积为26.09 cm2,失水率为20.94%,肌内脂肪含量为4.87%,拿破率为74.36%。宰后45 min pH为6.16,24 h时降为5.56。定远猪屠体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变异系数较大。综上表明,定远猪屠宰率较高,肉质好,但肌内脂肪含量及背膘厚变异系数较高,可在后期保种过程中适当进行选育,提高定远猪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对EPOR、MYPN 2个候选基因进行SNPs检测,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依据。采用PCR-SSCP及PCR-RFLP方法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SNPs检测,结果显示,在研究群体内,EPOR基因不存在SNP,而MYPN基因存在2个SNP。用SAS软件对MYPN基因的2个SNP位点与部分肉质、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群体中,SNP1对背膘厚、导电性、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SNP2对其中的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另外性别、品种对部分性状也有较大影响(P<0.05)。结合本研究结果和其它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推断MYPN基因可能是影响肉质、胴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可以作为肉质、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延边黄牛苹果酸酶1(ME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取了100头6月龄健康无疾病延边黄牛,进行PCR扩增、基因多态性分析及肉质性状的测定,分析了延边黄牛ME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延边黄牛ME1基因中共检测到ME1-1、ME1-2 P1、ME1-2 P2、ME1-2 P3、ME1-8、ME1-10、ME1-14共7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各不相同;在ME1-1位点上,pH值和屠宰率指标AA、AG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背膘厚指标AA、GG基因型与AG基因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ME1-2 P1和ME1-2 P2位点上,蒸煮损失指标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ME1-2 P3位点上,蒸煮损失、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指标AA、AC基因型与CC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ME1-8位点上,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ME1-14位点上,眼肌面积指标CC、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ME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CLPG(Callipyge)与MSTN(Myostatin)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调查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133只澳洲白羊×杜泊羊×湖羊杂交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RFLP技术检测CLPGMS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然后通过SPSS22.0软件GLM统计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测序结果表明,CLPG基因STS序列232bp处检测到C→T突变位点C1,MSTN基因3'UTR区检测到G→A突变位点M1。PCR-RFLP分析显示,C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CC和CT;M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GG和GA。关联分析表明,C1位点与绵羊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M1位点与绵羊体重、管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聚合基因型对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影响极显著(P<0.01)。研究揭示CLPG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聚合基因型对绵羊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C1和M1位点可以考虑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其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寻找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随机选取饲养条件相同的98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ANGPTL3基因的SNP。运用SPSS 19.0软件对ANGPTL3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经测序发现,ANGPTL3基因外显子4中存在1个突变位点G7358C,存在2种基因型:CD、DD。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7358C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差异显著相关(P0.05),CC基因型个体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显著高于CD基因型个体(P0.05)。试验结果表明,G7358C位点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与胴体脂肪覆盖率、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等肉用性状有相关性,ANGPTL3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白猪主要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选择16头活重100 kg左右的大白猪进行屠宰测定,计算了大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以及瘦肉率等7个主要胴体性能指标,且计算了其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各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白猪的屠宰率为75.11%,胴体斜长为82.19 cm,背膘厚为2.36 cm,皮厚为0.32 cm,眼肌面积为59.08 cm2,后腿比例为31.69%,瘦肉率为67.05%;相关性分析表明,瘦肉率与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呈极显著相关,背膘厚对整体的胴体性能有负效应;通过通径分析可知,后腿比例对瘦肉率的直接影响最大,背膘厚对瘦肉率的间接作用最强。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具有优良的胴体性能,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是影响瘦肉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杂种猪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将杂种猪胴体性状的 1 2个变量分成 4类。其中屠宰率、皮厚均值、眼肌面积、皮率及瘦肉率为一类 ;胴体直长和斜长为一类 ;板油率和骨率为一类 ;背膘厚、平均背膘厚及脂率为一类。所得结果对简化测定和指导猪的选种、选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枣庄黑盖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种质特性,研究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105 kg、115 kg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各10头,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95~115 kg体重阶段,随着枣庄黑盖猪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皮厚、平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105 kg体重组平均背膘厚显著高于95 kg体重组(P<0....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早胜牛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及肉用性状的关联性,选取300头健康的早胜肉牛,采用PCR-SSCP技术、DNA测序技术对早胜牛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通过SPSS 19.0软件分析SNP位点与早胜牛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的关联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早胜牛不同组织器官中CD36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其遗传变异与生长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在59 415 bp处存在一个SNP,具有GG、GC和CC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显示,G59415C位点,CC和GC型体重极显著高于GG型(P0.01),CC型体斜长显著高于GG型(P0.05),CC型的宰前活重、胴体重显著高于GG型(P0.05),背膘厚度显著高于GG型和GC型(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GG和GC型(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腿肌、背最长肌和肝脏中mRNA表达量以CC型最高,GC型次之,GG型最低,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59415C位点对早胜牛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影响较大,可作为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分子标记位点,CC型为优势基因型,可作为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对从江香猪与淳安花猪杂交猪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香淳猪生长性能优于父本,0-10月龄平均日增重约为210 g;公猪的屠宰率、板油率、背膘厚低于母猪;胴体斜长、皮厚以及眼肌面积都高于母猪,公母猪间各项屠宰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肉色值和大理石纹分别在3级和2.5级以上,滴水损失低于1%;8月龄公猪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4.27%、4.15%,肌苷酸含量2.86 mg·g-1、2.55 mg·g-1,公猪肌内脂肪和肌苷酸的值高于母猪。从香淳猪表现出良好的肉质性能,尤其在肌内脂肪含量、嫩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20.
微小异源二聚体伴侣基因(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 gene, SHP) 主要在肝脏、心脏、胰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影响脂类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用PCR-SSCP 方法研究猪SHP基因外显子1在5个猪群(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金华猪和野猪)中的DNA 多态性,结果检测到3 种基因型(GG、GA 和AA).χ2 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对纯合子个体测序检测发现,在SHP基因第1 外显子内存在一个多态位点(G374A,DQ002896),且导致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Arg)替换为组氨酸(His).对金华×皮特兰F2代资源家系猪进行了该多态片段的基因型鉴定,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AA基因型猪肩背膘厚、胸背膘厚、臀背膘厚以及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比GG基因型猪的低27.0%,30.6%,19.5%和40.9% (P<0.05);AA基因型猪6~7肋背膘厚比GA基因型猪的低23.0%(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