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施可追溯生产、实行激励机制、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措施,并综合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技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高效机械的替换力度,加强茶园绿色防控新技术、新药剂的试验示范推广,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适合当地茶叶生产发展的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模式。经连续多年的实施,不仅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土专家",而且茶园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茶叶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天柱县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稻田生态安全。通过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岳池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核心示范区主要在九龙、石垭、普安、朝阳、乔家、同兴、顾县等18个乡镇进行。通过建立示范园区,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多样性、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带动大面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大提高了岳池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取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2021年阳新县水稻上常见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总结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了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宣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发展水稻现代服务体系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辅以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目前,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四川省稻区推广66.7 hm~2。该技术能实现增加水稻产量10%左右,每667 m~2可减少农药施用3~4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稻谷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为评估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植保贡献率提高作物产量。【方法】从万安县3个乡镇区域选择代表性样地,分别以水稻病虫害完全不防治为对照,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虫害不防治区和病害不防区6种处理控制试验,以分析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植保贡献率。【结果】5种措施的植保防控贡献率分别为38.60%、28.97%、27.16%、17.84%、22.73%。结合2022年万安县域水稻田间病虫常年轻发生、中等发生和重发生统计面积与区域,植保贡献率分别为19.96%、21.59%和26.01%,县域水稻病虫害防控总植保贡献率为22.19%。【结论】研究结果对评估区域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科学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推广与应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城市是全省商品粮大县之一,全年水稻种植面积在4.67万hm2左右。近年来因防治水稻病虫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水稻农药残留不断上升。为了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湖北省植保总站《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方案》要求,今年我市开展了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主要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控制水稻害虫基数,减少施药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湖北省襄阳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工作的具体做法,强化宣传、搞好基层植保测报体系建设,农作物病虫害实施达标防治,见"点"打"片"、准确防治,推动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型植保机械及药剂,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加强农药质量监管;指出了群众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植保系统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药减量控害意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共植保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提高服务能力建设等进一步做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农业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是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技术,强化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与产业政策和项目扶持、绿色防控与市场推动和品牌创建相结合,不断扩大绿色防控覆盖面积.提升绿色防控水平,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丹阳市2002年以来水稻病虫发生、为害、防控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调研,重点介绍了丹阳市水稻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了丹阳市在水稻病虫害防控方面取得的经验,并对全国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丹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基于种子处理的3种绿色防控方案与常规防治方案的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秧苗素质,以及对主要病虫的防效及效益。结果表明,基于种子处理的防控方案的种子发芽及出苗率略有下降。种子处理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防效良好;水稻生长中期可通过稻鸭共育减少病虫为害,后期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减少穗期病虫为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因此,丹阳市水稻病虫可通过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技术集成新的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在保证病虫防效的前提下减少防治次数,达到绿色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阳为单季稻(中稻)产区,经过多年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形成了适于中稻产区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大新县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以及防治情况,分析了该县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实行严格检疫、加强技术培训、科学合理防治、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等对策,以期为甘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药肥双减"项目的实施中,大悟县农业农村局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了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方案,在水稻、小麦和茶叶等农作物上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大悟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现状,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西水稻农药减量技术集成优化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江西省水稻播种、水稻病虫害防控及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的概况。优先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优化新型药剂替代老药剂、高效植保药械替代传统施药机械、应用助剂等水稻农药减量技术,以统防统治方式,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引领、加强宣传和创新融合等措施积极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本省农药使用量连年减少,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农药利用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江苏水稻病虫害灾变规律变化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药减量控害难度加大、稻米品质质量要求提高等社会需求,结合农药残留风险关键控制点和农药施用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简约化防控新策略.构建了以"种苗处理和穗期病虫绿色用药"为核心、以"生态调控"为配套的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防控技术体系和基...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自2006年以来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介绍了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等主要做法,提出了进一步融合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在都昌县、新干县早、晚稻田,综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绿色防控区病虫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农民常规防治区,二化螟枯心率减少41.1%~83.3%,稻飞虱百丛虫量减少39.5%~91.3%,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41.0%~49.1%,纹枯病为害率减少23.8%~36.2%。绿色防控区比常规防治区平均每季水稻减少打药次数0.8~1.5次,减少农药用量36.8%~80.0%,主要天敌数量增加33.3%~50.3%,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云南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2006年以来云南烟草病虫害发生现状,以及烟草病虫害预警体系、远程诊断、绿色防控技术成效。分析认为,对绿色防控存在认识误区、技术研发滞后、关键技术不配套等是制约云南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推进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物理防控为核心,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绿色防控策略,建议主推基地单元绿色防控模式、加快研发绿色防控新技术,从而推进云南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价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提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的概念与定义,制定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的评价指标与统计测算方法,旨在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定和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指标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