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热带地区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排泄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及其与养殖水体水质间的关系,对海南陵水和万宁地区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1.88±0.87)、(0.70±0.42)、(0.15±0.04)、(7.00±1.70)、(0.42±0.14)、(4.11±0.69)和(4.32±0.08)mg/L。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2.22±1.03)、(1.05±0.35)、(0.20±0.15)、(10.15±0.49)、(0.50±0.09)、(2.24±0.34)和(4.52±0.01)mg/L。氮磷营养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P>0.05)。万宁地区亚硝酸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陵水地区磷酸盐和总氮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  相似文献   

3.
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氨和亚硝酸盐对海水观赏鱼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是海水水族箱的主要去除目标。研究考察投加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可以明显缩短硝化功能建立的时间。投加菌剂的实验组水族箱可在9 d时间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亚硝酸氮在第七天出现峰值(37.4 mg/L),亚硝酸氮在第十五天降低到检测不出。不投加菌剂的对照组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需要25 d,亚硝酸氮在第二十五天出现峰值(36.6 mg/L),亚硝酸氮在第四十三天降低到检测不出。即实验组完成硝化功能建立需要15 d,而对照组则需要43 d。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后,海水水族箱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亚硝酸氮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缩短硝化系统建立的时间;在不投加菌剂的情况下,氨氧化细菌虽然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浓度降低,但由于亚硝酸氧化细菌生长更为缓慢,水族箱中亚硝酸积累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4.
半滑舌鳎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至10月进行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s semilaevis Guanther)生产性养殖试验,期间对一套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处理效果及半滑舌鳎养殖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养殖水体经系统处理后,养殖池内水温18~21℃,pH 7.0~8.0,DO≥6.6 mg/L,养殖池进水氨氮0.017~0.178 mg/L,亚硝酸氮0.012~0.064mg/L。文中详细阐述了放苗前养殖车间消毒、苗种选择与运输、生物滤池的培养、苗种投放、养殖过程中系统的日常维护、饵料投喂、光照控制、水质因子控制等内容,并对养殖半滑舌鳎8个月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半滑舌鳎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效益分析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设定密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养殖池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和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投苗规格为0. 158 g/尾,养殖密度为600尾/m~3,使用14口面积为15 m~2的水泥池进行试验,养殖周期120 d。结果显示:在养殖试验期间,试验池养殖水体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 81±0. 99) mg/L,亚硝酸盐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 00±3.96) mg/L,p H 7. 48±0. 36,弧菌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0±77) cfu/m L;经过120 d的养殖,对虾的平均全长达到(14. 022±0. 269) cm,平均体质量达到(15. 748±1. 803) g。研究表明,在室外循环水养殖水泥池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具有养殖存活率高、换水率低、养殖产量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台风对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池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善坚  王芳 《水利渔业》2007,27(1):49-50,100
在2004年云娜台风影响之后,凡纳滨对虾淡化池的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温、pH、DO、盐度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升高。在台风影响前对虾池进行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维持藻相与水质的稳定、减少病害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L实验组,胁迫20 d后腹肌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感染。凡纳滨对虾感染后6–24 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高峰。24 h后,5.0、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高于2.5 mg/L组,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8 h后各实验组对虾不再死亡,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12%、20%和36%。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对照组、2.5和5.0 mg/L实验组PO活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除12 h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5和10 mg/L实验组SOD活性在感染后除24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5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照组和2.5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各取样时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3 h、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6 h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表达量开始上升,24 h后开始下调,至72 h恢复至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能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对病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增加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为预防凡纳滨对虾AHPNS的暴发,养殖水体中总氨氮浓度应控制在1.96 mg/L以下。  相似文献   

8.
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周期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世平  邱德全 《水产科学》2006,25(9):459-462
通过对对虾高密度养殖池中水质的连续监测,得出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状况及一般规律。养殖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含氮废物的污染,在高密度养殖池养殖后期,养殖水体中氨氮首先达到峰值2.32m/L,随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也迅速达到峰值0.773mg/L,在高密度养殖池中活性磷的含量较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磷缺乏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发酵饲料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苗种培育中的效果,本研究测定了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苗种能量收支、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1个倒池周期内投喂发酵和未发酵饲料养殖单元池水的重要水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在50d的养殖实验周期内,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苗种的存活率(SR)为(91.51±0.74)%,显著高于未发酵饲料组[(82.35±2.22)%](P<0.05),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83±0.01)%/d,与未发酵饲料组无显著差异。投喂发酵饲料刺参的生长能和代谢能占比分别为(13.25±1.01)%和(32.32±2.00)%,表明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能;对重要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和消化酶指标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74±0.04)kingU/100ml、(95.52±14.80)U/ml和(335.89±13.01)U/mgprot,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P<0.05);对实验期间一个倒池周期(7 d)内各实验组重要水质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第7天投喂发酵饲料组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263.27±32.57)和(315.15±61.41)μg/L,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组。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升刺参苗种的生理代谢水平,并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水质,表明发酵饲料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殖水体中含不同浓度亚硝酸氮的情况下,用副溶血弧菌浸泡感染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zei)进行毒性实验;并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在亚硝酸氮和弧菌胁迫下的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亚硝酸氮浓度为0.75、1.50、3.00 mg/L组分别胁迫健康凡纳滨对虾,对虾的血细胞数、血清酚氧化酶活力、酸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5 mg/L)(P<0.05);10 d时,0.005、0.75、1.50、3.00 mg/L组的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0%、16.7%、20.0%、26.7%.实验Ⅱ:亚硝酸氮胁迫同时,用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与实验Ⅰ相比,对虾的各项免疫指标受到的影响更大,其各项免疫指标与相应的实验Ⅰ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10天时,0.005、0.75、1.50、3.00 mg/L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33.3%、40.0%、46.7%、50.0%.可见亚硝酸氮浓度越高,弧菌对对虾免疫力的破坏性越大,对虾的死亡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将体质量(8.10±0.13)g的凡纳滨对虾放养在室内500L玻璃纤维水桶中,以不同剂量(0、0.5%、1.0%和2.0%)的植物乳酸杆菌菌液(密度109 cfu/mL)拌料投喂,观察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投喂15d后,0.5%和1%菌液组对虾的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0.5%菌液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对虾肠上皮细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投喂0.5%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和肠上皮细胞高度,促进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相似文献   

13.
监测并分析了单独或组合加入光合细菌、益生菌(酵母与乳杆菌)和芽孢杆菌后,对虾养殖池凌晨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试验分为6组,即3个单独添加组(益生菌组、芽孢杆菌组、光合细菌组)和3个组合添加组(光合细菌与芽孢杆菌组、益生菌与芽孢杆菌组、光合细菌与益生菌组)。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制剂后,益生菌组、芽孢杆菌组、光合细菌与芽孢杆菌组、益生菌与芽孢杆菌组池塘水体中总氨氮水平提高了41%~99.8%;而光合细菌组、光合细菌与益生菌组无显著性变化,但亚硝酸氮水平有所升高(107%~210%)。单独添加组水体中总氨氮水平的变化强弱顺序为芽孢杆菌>益生菌>光合细菌,组合添加组为芽孢杆菌与益生菌组>芽孢杆菌与光合细菌组>益生菌与光合细菌组。试验期间各组养殖池中总氨氮浓度为0.51~1.94 mg/L、亚硝酸氮水平为0.016~0.096 mg/L,均在安全浓度以下,说明添加微生物制剂未引起池塘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毒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期投喂β-1,3-葡聚糖对低盐度(5)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液代谢物和肌肉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0.65±0.0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添加0、250、500和1 000 mg·kg~(-1)β-1,3-葡聚糖的4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血清乳酸盐和肌肉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摄食后的第14天,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第42天,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超氧阴离子水平的最高值出现在第56天。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5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乳酸盐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50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其血清总蛋白、抗超氧阴离子水平(P0.05),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可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14、42或56 d,可显著提高低盐度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物质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IIFA)为对照组,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RAS)试验(85 d)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影响,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硝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RAS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74.58%±1.74%)、饲料转化率(70.56%±3.82%)、产量(3.91±0.49 kg/m^3)显著高于IIFA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66.90%±3.80%)、饲料转化率(67.14%±3.25%)、产量(3.47±0.42 kg/m^3)(P<0.05)。对虾RAS可以将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5.92、0.60和1.14 mg/L);对照组的COD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升至15.37 mg/L,NH_4^+-N和NO_2^--N质量浓度在较大范围(0.20~2.90 mg/L和0.19~6.97 mg/L)内波动。然而,对虾RAS养殖水体NO_3^--N和总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分别升至25.98和33.55 mg/L;对照组养殖水体NO_3^--N(0.94~2.85 mg/L)和总氮(5.95~14.01 mg/L)质量浓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对虾RAS对养殖水体硝化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H_4^+-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23.78%~91.43%和0~27.76%,NO_3^--N累积率则稳定在一定范围(0.57%~4.30%)。研究表明,对虾RAS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有利于对虾存活率的提高和养殖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外源补充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活菌作为实验组(活菌含量为108 CFU/g),每组4个平行,在养殖场对凡纳滨对虾自幼苗至成虾进行一个完整养殖周期的养殖实验。选取养殖场中8个光照、位置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养殖池分为2组,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免疫饲料,养殖周期95 d。期间在第45、52、59、66、73天采样,称重并计算生长速率,并取其肠道内容物提取DNA,用16S r DNA序列V4区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投喂免疫饲料的实验组对虾生长速度比空白组平均快15.2%。(2)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含量高,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含量较低。(3)空白组变形菌门平均含量(68.30%),明显高于实验组平均含量(57.94%);空白组拟杆菌门平均含量(23.5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含量(30.06%)。(4)变形菌门中以弧菌属、Anaerospora、小红卵菌属为主,空白组弧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5.40%,实验组平均占总含量的1.94%;拟杆菌门中以异养硝化菌属、粘着杆菌属为主,实验组异养硝化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8.12%,空白组平均占含量的5.56%。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蜡样芽胞杆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可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对虾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微生物调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排放水的水质状况,设置了3种放养密度(200、400、600尾/m~2),共9口养殖池,跟踪监测了对虾从苗期到养成期不同生长阶段排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化物、总磷、COD、重金属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放苗密度下,当对虾体长8 cm时,排放水的水质基本能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当对虾体长≥9 cm时,排放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均不符合一级、二级标准。在采用微生物调控的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放苗密度不超过600尾/m~2时,对虾生长前期养殖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要求,生长后期则需要采取一定的养殖废水处理措施,才能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以初始体重为(0.38±0.01)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两种糖源饲料(蔗糖和玉米淀粉)和投喂频率(7次/天、5次/天、2次/天)及其交互作用对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投喂频率后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显著升高,糖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