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界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思路。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评价单元,首先根据耕地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农用地分等确定的耕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PI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测算出扶风县2005年耕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为98.7万t。在此基础上,选取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机耕投入、灌溉投入和劳动力投入6项人为投入要素,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扶风县耕地利用生产能力为51.8万t。根据扶风县2000~2005年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资料,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为39.4万t。以实际生产能力为本底,分别以利用生产能力和自然生产能力为预期,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生产能力的现实潜力和理论潜力分别为12.4万和59.3万t。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测算及应用研究——以霸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霸州市为例,构建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4个层次即自然生产潜力、可获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核算结果划分了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通过综合优势模型对各乡镇的农用地综合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将全市13个乡镇划分为4类,并划定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以及各类地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农用地(耕地)质量评价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用地(耕地)质量评价或农用地分等,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贵州省农用地分等以部颁<农用地分等规程>为依据,通过调查研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探明了贵州省内各地农用地(耕地)的数量、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空间位置和近百个土地属性特征,绘制全省88个县(市、区)详尽到村一级的农用地等别电子地图,为实现全省土地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协调管理转变提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7.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工作效率、保证测算精度、提高成果质量,面向不同来源、不同层次采集的大样本数据,集成多种分析、筛选方法,构建多类型质量等指数-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模型进行比较优选,“一键式”完成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与利用强度、利用潜力的测算,对于推进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光温潜力指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为基本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天津市区域农用地粮食综合生产潜力格局,结果表明:天津市12个区县农用地可划分为Ⅰ高潜力—近期易挖掘区、Ⅱ高潜力—远期可挖掘区、Ⅲ低潜力—近期易挖掘区、Ⅳ低潜力—远期难挖掘区4个粮食综合生产潜力区;农用地规模优势指数对农用地粮食综合生产潜力优势指数具有较强正效应,保持和增加一定数量农用地面积是保证区域农用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地分等是在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土壤本身质量等原始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农用地进行适宜农业生产的优劣评定。该项工作对进一步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实行耕地用途管制,推进农村“费改税”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保证分等成果的高质量,就必须首先对用于分等的原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只有保证了原始数据的质量,才能使分等工作有效性得到保证。以红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为例,对其原始数据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原始数据质量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川林  刘燕红  熊凯  韦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02-11205,11207
为验证耕地产能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依据县域内平均海拔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在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以及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市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宏观检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域粮食总产——理论、可实现、实际产能模型有着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从回归系数来看,实际产能与粮食产量更接近,其次是可实现产能,最后是理论产量;县域平均海拔与平均海拔——理论、可实现、实际单产3个层次单产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其中,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都受海拔因素影响,3个层次单产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芹芳  段刚  杨震  陈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42-6443
[目的]建立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方法体系。[方法]调查统计与综合分析。[结果]依据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科学确定一定区域、一定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基本农田的理论面积、可实现面积和实际面积。[结论]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测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的产能,确定不同层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20年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过程与气候波动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方法】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的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近20年广西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结合199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环境因子逐步订正方法估算农田生产潜力。【结果】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近20年广西耕地面积净减少了20843.81ha。在1990~2010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广西林地变耕地动态对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增加贡献最大,占新开垦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80.73%;耕地变建设用地动态使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减少最多,占流失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74.39%。当耕地保持20世纪80年代末状态不变时,气候波动使1990-2010年广西水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旱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建议】广西新开垦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不及流失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因此要求在强调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优质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土改水、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弥补由优质耕地减少和气候变化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高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47个产能监测点,以耕地产能、土壤养分、农田水利、地学特征与土壤性质为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构建耕地产能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影响高安市耕地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农田水利与土壤性质是影响耕地产能的主要因素,对耕地产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直接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壤养分(0.55)>土壤性质(0.26)>农田水利(0.23)。地学特征对耕地产能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土壤养分(路径系数为0.51)间接影响耕地产能。坡度对耕地产能有负向作用。高安市耕地产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效应,建议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加强农田质量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建设耕地健康产能,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孙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02-12503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调查核算成果,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测算该地区粮食理论生产能力和单产、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单产以及实际生产能力和单产,摸清珠三角不同区域耕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498.83kg/hm^2,东莞市最高,深圳市最低;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575.76kg/hm^2,深圳市最高,广州市最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运用GIS技术建立了闻喜县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耕地地力评价单元通过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所形成的图斑组成。针对闻喜县的实际情况, 筛选出15项指标进行评价。用15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计算每一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 以该指数作为耕地地力评价依据, 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醴陵市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因子修正法,估算了醴陵市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醴陵市土地的开发空间和生产潜力较大,水稻、玉米、花生3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74.28%、86.52%、84.94%.尚有较大的土地生产潜力有待开发;在现有条件下,醴陵市的土地资源可以满足当地人口"小康型"的生活标准,但是醴陵市面对不断激增的人口和人民广泛的致富要求,还需不断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用地矛盾;切实保护耕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