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不同哺育方式对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动物园1990—1998年不同哺育方式下的12只0~6月龄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母兽哺育的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速率最低;人工—母乳交替哺育的方式具有最大的生长发育速率;纯人工哺育方式下的生长发育速率居中。双胞胎的生长发育速率较单只个体生长慢。3种哺育方式下,雄性个体均较雌性个体生长发育快。采用母兽喂养方式的个体寿命较长,而以人工和交替式哺育方式的幼崽均因体弱而在较小年龄时死亡。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人工繁殖的4只大熊猫幼仔进行育幼研究。研究方法:分母兽育幼组(1#、2#幼仔)和人工辅助育幼组(3#、4#幼仔)两组,其中母兽育幼组在断母乳之前由母兽独立育幼,人工辅助育幼组是在母兽育幼的基础上对幼仔进行80~100日龄人工乳补给、日光浴、沐浴、户外体能锻炼等人工辅助措施,并对两组幼仔体质量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大熊猫幼仔出生至断母乳阶段体质量变化规律符合连续的多种函数段状曲线;2)人工辅助育幼组在实施有关措施后(100-160日龄),幼仔体质量增长与母兽育幼组有高度显著差异,F=5.9≥F=5.9≥(0.01(3,240))=3.86。可得出结论:人工辅助措施对促进幼仔个体发育、增加抗病力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取2只分别为1~2月龄、2~3月龄的人工繁育猕猴,分别喂养惠氏铂臻婴儿配方牛奶粉(1段)和谷登宠物补充剂羊奶粉,观察两种奶粉分别对猕猴幼仔两个生长时间段的体重、粪便、行为发育、体况的影响。试验结果:体重方面,饲喂两种奶粉后,猕猴幼仔体重均保持增长趋势;在两种奶粉间转化过渡期会排稀粪,过渡期后粪便均呈健康的条状;体况综合评价正常。结论:该婴儿配方牛奶粉比宠物配方羊奶粉市场价格高1倍,优选在猕猴2月龄开始饲喂宠物配方羊奶粉,既可以满足猕猴生长发育需要,又可以节约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4.
每年母鹿产仔季节 ,因助产、惊动、异味、弱生、母鹿无奶、弃仔、扒仔、咬仔或死亡等原因使3%~ 5 %的初生仔鹿被遗弃 ,得不到母鹿哺育 ,需人工哺乳。仔鹿人工哺乳的关键技术是必需使哺乳仔鹿吃到初乳 ;吃到初乳的人工哺育仔鹿成活率为 97%,吃不到初乳的人工哺乳仔鹿成活率仅 1  相似文献   

5.
每年母鹿产仔季节,因助产、惊动、异味、弱生、母鹿无奶、弃仔、扒仔、咬仔或死亡等原因使3%~5%的初生仔鹿被遗弃,得不到母鹿哺育,需人工哺乳.仔鹿人工哺乳的关键技术是必需使哺乳仔鹿吃到初乳;吃到初乳的人工哺育仔鹿成活率为97%,吃不到初乳的人工哺乳仔鹿成活率仅10%.  相似文献   

6.
1.抓乳食,过好出生关。首先要人工扶助吃初乳,出生后2小时内要协助幼仔猪吃到初乳,2天后要人工辅助固定乳头,对个别弱小或强壮的仔猪争夺乳头进行人工调整,让仔猪均衡吃足初乳。其次要注意温度调节.仔猪适宜温度依次为:出生后1~3日龄30~32℃.4~14日龄28~30℃.15~30日龄22—25℃,2月龄22℃。气温低时,应设产房、堵塞风洞、铺垫草、吊灯泡、加火炉、挂门帘等加温保暖。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内圈养的21周岁成年雌性红猩猩体重达87kg,严重超标。为了使其能够正常繁殖,从2018年5月开始,通过食物结构和营养水平的调整,并结合科学合理地增加运动量,对处于繁殖前期的肥胖雌性红猩猩实施了减肥计划,到2019年1月,其体重减至66.5kg,并在减肥后成功受孕,于2019年9月产下1只重1 904g的健康雌性红猩猩幼仔。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放牧与圈养对南江黄羊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4月龄南江黄羊48只,分别设放牧组、圈养1组、圈养2组,相应采用传统放牧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粗料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全价颗粒料等3种养殖模式,试验期180d,10月龄屠宰。结果表明,圈养2组6~10月龄体重、胸围、4~10月龄总增重和平均月增重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和圈养1组(P0.01),而放牧组与圈养1组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胴体重、GR值、净肉重和屠宰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净肉率、肉骨比值均显著高于圈养1组(P0.05)。圈养2组肌肉pH值小于放牧组,色差值a大于放牧组,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肌肉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色差值L与b,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其中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圈养2组每只羊月均毛利比放牧组、圈养1组分别高9.6元、6.3元。  相似文献   

9.
资讯要闻     
《农业与技术》2014,(8):I0002-I0003
<正>广东:广州成功繁育全球首例存活的大熊猫三胞胎7月29日,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来自四川卧龙的大熊猫妈妈"菊笑"于凌晨00:55—04:50陆续诞下三只熊猫幼仔。经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和长隆专业饲养员团队日夜监护,目前三胞胎大熊猫幼仔已经平安度过危险期。这是目前全球首例全部存活的三胞胎大熊猫幼仔。(源自:新华社)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风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11.
黄嘌呤氧化酶(XO)和多胺氧化酶(PAO)是乳汁中两类重要的氧化还原酶,与新生幼崽免疫系统的形成密切相关。采用牛、羊鲜乳及其冷冻乳建立XO和PAO活性的Amplex Red荧光检测方法,对冷冻大熊猫初乳中XO和PAO活性进行测定,并与新鲜和冷冻牛、羊乳中这两种酶的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 种乳中XO活性高于PAO活性;XO活性总体趋势为牛乳>大熊猫初乳>羊乳;PAO活性总体趋势为牛乳>羊乳>大熊猫初乳。大熊猫初乳通过XO、PAO和乳过氧化物酶LPO系统的协同抗菌机制在新生幼崽肠道微生物和先天免疫系统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且以XO为主。  相似文献   

12.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各地动物园圈养大熊猫的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人畜共患风险,采用基于ITS基因的巢氏PCR方法,对江苏、福建、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动物园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进行调查和检测。在31份大熊猫粪便样品中,共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14份,总感染率45.2%,检测出SC02(13/14)和Peru6(1/14)两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种系发育分析表明,SC02和Peru6都属于具有人畜共患潜能的group 1b。本实验首次发现SC02基因型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大熊猫,表明大熊猫可能作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储存宿主引起人微孢子虫病,拓宽了基因型SC02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宿主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3种不同饲喂条件对犊牛胃形态发育的影响,选择新生的健康荷斯坦公犊牛15头,每5头1组,随机分为牛奶和犊牛料自由采食组(Ⅰ组)、牛奶和犊牛料按比例定量采食组(Ⅱ组)和全乳饲喂组(Ⅲ组),饲喂3个月后,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组犊牛胃的黏膜上皮颜色、胃黏膜形态各胃室及质量、大小比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Ⅰ组犊牛胃前胃黏膜上皮颜色较深,呈现深褐色或黑色,Ⅱ组与Ⅰ组基本相似,但瓣胃黏膜上皮颜色略浅,Ⅲ组前胃与皱胃黏膜上皮颜色则均为白色;Ⅰ组、Ⅱ组黏膜形态与成年牛胃基本一致,Ⅲ组前胃黏膜乳头略显退化,但皱胃比前2组发达;Ⅰ组、Ⅱ组瘤胃质量占犊牛胃总质量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2.76%和49.78%,接近胃总质量的一半,而Ⅲ组为40.42%,占胃总质量的相对比例较小.不同饲喂条件对犊牛胃的形态发育影响显著,全乳饲喂条件下犊牛的前胃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而牛奶与犊牛料自由采食或定量采食条件下的犊牛胃形态发育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饲喂方式下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全乳饲喂(Ⅰ组)、牛奶+定量采食犊牛料(Ⅱ组)和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Ⅲ组)3种饲喂方式对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经3个月肥育后,Ⅰ组、Ⅱ组和Ⅲ组荷斯坦公犊牛的体质量分别为64.55、69.15、81.10kg,日增质量分别为380、400、560g,胴体质量分别为34.10、36.49、44.56kg,屠宰率分别为55.91%、55.89%、56.77%.其中,Ⅲ组犊牛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III组犊牛全期平均日增质量、胴体质量及肉骨比也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3组犊牛生产的小牛肉,肉质细嫩、柔软多汁、肉色呈浅红色,组间差异不显著,均属优质牛肉.说明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的肥育方式可提高犊牛的生长速度和部分屠宰性能,是奶牛公犊牛较好的肥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秦岭大熊猫保护抢救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亦生  曹庆  韦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160-163,198
以佛坪自然保护区的30只大熊猫具体抢救案例,研究讨论其抢救过程和结果。结果认为野生大熊猫保护抢救时应该注重做到:1)以保护野外种群优先、放归优先;2)保护野外繁殖及育幼过程;3)野外救护与放归相结合,为日后大熊猫放归及其它大中型兽类野外放归收集资料;4)总结救护和放归的成功案例,为提高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积累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圈养秦岭大熊猫两种主食竹中元素含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人工圈养秦岭大熊猫的2种主食竹种——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和箬竹(Indocalamuslongiauritris)中Fe,Cu,Zn,Mn,Ca,K,Mg等7种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淡竹不同部位各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别,2年生淡竹的元素含量较1年生有所增加;无论是淡竹还是箬竹,叶和笋中除Cu元素外,其余元素含量均高于枝和秆中,箬竹中Mn含量较淡竹明显增高,为淡竹的31.2倍,其余6种元素含量在两竹种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GIS是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几年其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开始广泛应用,但是应用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从GIS应用于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监测、栖息地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影响大熊猫的其他动物监测、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影响的监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提出了以后基于GIS进行大熊猫监测研究的重点,即建立完善的大熊猫监测体系、收集可供GIS处理的基础资料、“3S”技术一体化应用研究、数学模型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开发、WebGIS应用研究等,从而为大熊猫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熊猫对拐棍竹的取食特性以及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无性更新的影响,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内大熊猫活跃地区的拐棍竹林内设立大熊猫取食样地、模拟取食样地以及对照样地,跟踪对比观测了3 种样地处 理后连续3 年(20092011 年)拐棍竹种群的无性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大熊猫取食样地具有如下特征:大熊猫 不取食直径小于7.5 mm 的拐棍竹竿;取食的拐棍竹竿平均竹密度为(10.872.85)个/m2 ,断桩平均高度为(0.79 0.10) m;取食率为(22.203.15)%;取食点距离最近乔木(DBH 10 cm)平均距离为(0.670.29) m。2)2009 2011 年,在没有大熊猫取食的条件下,拐棍竹的年补充率和年死亡率之间以及二者在不同年份之间都没有显著差 异,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大熊猫取食会造成拐棍竹死亡率的增加,但同时,取食也能够提高拐棍竹的年补充率, 尤其是在大熊猫取食后的第2 年,年补充率显著高于年死亡率(P =0.000);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的更新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更新的作用只维持在取食后的3 年内,之后,拐棍竹会恢复原有更新速率。3)大熊猫取食 不仅能够促进拐棍竹更新,并且新生竹竿基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大熊猫取食对竹林造成的干扰不会影响拐棍 竹的后续利用;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的取食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4)模拟样地在2009 年补充率显 著高于死亡率(P2009 = 0.001);而2010 年和2011 年,补充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2010 = 0.928;P2011 = 0.538),与取食样地表现基本一致,能够促进拐棍竹无性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