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划分及经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水源涵养林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了植被、土壤、地貌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主导因素。以影响立地条件的主要指标———植被、土壤、地貌作为主要因子 ,将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划分为 12个立地类型 ,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 ,为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山美水库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分类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合南安市山美水库库周水源涵养林地形、土壤和植被类型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图、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地形图,分析该区域立地条件的异质性。根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原则和科学实用原则,选取海拔、坡向、坡度等为主导因子,将山美水库山美工区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小区,4个立地类型组,8个立地类型。同时利用GIS编制山美工区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图,为构建树种配置合理的异龄复层混交水涵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植被、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林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辽东山区水源的生态环境条件,将本区的植被划分成5大类型,重点提出了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对建国以来提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技术措施等做了重新思考,结合现代生态原理,建议考虑进行辽东山区“水源生态系统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目标”、“子工程的划分”、“工程要点”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在造山运动过程中由于构造时间和强度的差异,在地貌上形成了高低、大小不一的山体。依据地貌形成规律和植被类型,将太行山中南部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中高山4个立地类型亚区。在海拔的控制下,再根据坡向、地形部位划分出17种立地类型;结合乡土树种分布调查,为17种立地类型提出了可选用的乔灌木树种;根据立地类型和指示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进行宜林性质划分,提出了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用材林的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地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方法,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研究了白龙江上游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呈5个主要垂直带谱、10种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以天然干热河谷灌丛最高,阔叶混交林次之,最低的为天然杜鹃—冷杉混交林和天然杜鹃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干热河谷灌丛最高,杜鹃-冷杉混交林次之,冷杉-青杄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北坡退化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对西北干旱区降水调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不同类型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毁林耕种致使中山区的90%水源涵养林林缘都受到破坏,10%的森林中有面积超过30m×30m的较大林窗。采用坡地鱼鳞坑和坡脚水平沟营造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形成坡面流水收集,坡底沟缘"锁"边的水源涵养林恢复体系。鱼鳞坑增加表层土壤蓄水力,水平沟则增加了20~40cm土层含水量,而林窗的土壤受干扰则增加了40cm土层含水量。人工造林增加了植被盖度,提高了土壤蓄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根据立地类型,将封山育林、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结合是有效的退化涵养林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大别山水库库区水源涵养林的几个定位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几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吸水、土壤渗透性、抗蚀性、径流量等涵养水源功能以及抚育方式和空间配置与涵养水源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可提升林分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关于朱亭林区几种生长在红壤上的中亚热带森林类型的资料。根据森林水文学的原理,结合地形条件和林业生产方向,把朱亭林区划分为三种林业区。作者认为,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和经营是使山区达到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森林—土壤类型是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比较和评价其水文效应的基本功能单位。按106个标准地的资料,全林区划分为16个森林—土壤类型。以重力水库容为基础,参考水分渗透率,我们把这些森林—土壤类型分别归入5个不同的水源涵养等级中。这些区划、分类和分级工作,对于水源涵养林的经营和造林都是必须的工作。我们提出,级差地租就是森林生态调节量的经济价值,亦即森林生态效应(包括水文效应)的经济评价。从这个观点出发,文中对某些森林—土壤类型进行了水文效应的经济评价,并列出计算过程实例。  相似文献   

9.
大伙房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通过转化、促进、消除、恢复等调节机能和多种生态功能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区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当森林植被发生动态变化时,森林植被整体功能的输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该文通过分析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内人工水源涵养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健康、持续发展,为整个浑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大伙房水库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4种主要森林类型(油松人工林、元宝枫人工林、黄栌人工林、辽东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林分郁闭度、生物量、混交度、角尺度等9个林分结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并对水源涵养林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栎天然林的生态功能最优。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最优的林分具有起源为天然,异龄,混交林,郁闭度在0.6~0.8,林下灌草盖度较高、土壤厚度较大、林木空间结构良好等特点。研究结果旨在为研究区水源涵养林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经营模式的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西五台山研究了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桦木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小,针阔混交林林地的持水量较高,其次为阔叶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较针阔混交林高;经过封禁和封育后的灌木林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抚育型的林木生长量比封育和封禁型的大。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同, 应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以及植被类型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洪悦 《防护林科技》2021,(1):24-26,59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水源涵养林中,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分布的4种典型植被类型:高寒草甸(GHCD)、灌丛高寒草甸(GCGHCD)、青海云杉林(QHYS)和草地(CD)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祁连山高寒山区典型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旨在为科学认识水源涵养功能差异及合理经营当地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和采样,室内测定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现存量及持水性能、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等20个评价指标,并分析其在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强弱。【结果】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现存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表现为QHYS>GCGHCD> GHCD> CD,最大持水率表现为GCGHCD> QHYS> GHCD> CD,有效持水率表现为CD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除pH值和全钾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的差异性不显著外,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指标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土壤养分指数变化表现为QHYS(0.073 2)>GCGHCD(0.072 9)> ...  相似文献   

14.
凤凰山林场小流域试验场森林土壤涵养水源效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研究了湖南株州凤凰山林场不同质地土壤、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和不同森林—土壤类型的涵养水源效益。研究成果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和祁连圆柏以及牧草地等6种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与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建立了主要土壤类型的入渗模型、土壤水分消退方程,评价了不同植被土壤层水文特征及其与植被间的关系.祁连山区主要森林的平均土壤密度均小于1 g·cm-3,土壤的蓄水能力很强但各植被间差异较大.各种森林植被土壤均表现出较高的入渗性能,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及蓄水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均为: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祁连圆柏林和牧草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森林土壤(山地灰褐土)的保水能力较高,水势消退曲线呈凸形,而牧草地土壤(山地栗钙土)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弱,水势消退曲线呈凹形.土壤含水量相同时,后者所持水分的有效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涵养水源是水源涵养林具有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水源涵养林体系的稳定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文中综述了森林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及演替规律是诊断结构缺陷和功能低效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调控水量、改善水质可作为评价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内容,分析种群、功能群、群落等不同尺度及各水平之间的外推和转化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理,论述通过树种选择与组配、密度与覆盖率等配置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数量及分解速率。未来需要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即深入分析水源涵养林的结构、拓宽水源涵养功能评价范畴、不同尺度水平的研究及转换、选择适宜的物种组合和优化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水源涵养林的体系的划分,提出水源涵养林的经营原则。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祁连山自然环境及植被分布特点、祁连山水源林功能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议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分类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涵养林分类、规划、应按照既发挥涵养水源又兼顾生产的原则,以水系为单元,按水路形状,性质划分地域,配以不同类型森林结构。  相似文献   

20.
汕头市中小水库库区水源林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头市的中小水库库区水源涵养林林分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水库库区的植物情况、土壤主要理化状况 ,从而探讨不同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 ,为进一步确定不同立地、不同类型林分的改造树种和造林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