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为了解元素添加对干热河谷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了元谋干热河谷地段来研究元素添加对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元素后对植物群落结构参数产生了不同影响。不同元素添加后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群落多样性,而添加不同元素增加了单子叶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添加了K元素对单子叶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McIntosh指数起到了促进作用,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28%、2.41%、2.37%、3.73%。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人工植被恢复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树明  何飞飞  陈恋  邹冬生 《作物研究》2011,25(5):482-485,488
为评价紫色土地区3种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2010年10月对湖南省衡阳县紫色土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内3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引入龙须草能提高植物种类和数量,但与自然恢复模式相比,人工恢复模式下整个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对3种恢复模式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研究表明,人工恢复地和乔木群落的丰富度、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地,而灌木、草本群落无明显差异,说明经过4年的人工培育,人工植被恢复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处于恢复的演替阶段,群落结构还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道路绿化作为城市森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岳阳市的主道路绿地和街头绿地为例,对岳阳市道路绿地系统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野生大豆考察收集工作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野生大豆从农艺学、生态学、品质化学、生理生化、植保、遗传育种、孢粉学、种群生态学、结构植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有关群落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探究野生大豆在形态指标、群落学特征及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辽宁省彰武县北沟水库地区和盘山县陆家乡地区野生大豆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伴生物种、干扰情况和濒危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植株较高、形态指标优越、生活力较强的野生大豆所处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大、多样性指数高,土壤含水量和含氮量均较高、群落微气候条件也较优越;植株较矮、生活力弱有的野生大豆则相反.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野生大豆存在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层次,不仅体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表现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及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群落结构是研究植物历史动态的基础,在认识明确物种间生长竞争关系的同时,反映着群落演替的趋势。本研究以江西省大岗山为研究区,基于62个样地,共计3.72 hm2面积调查结果,对大岗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植物486种,隶属于120科286属,其中单种属占总数的66.43%,杉木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岗山处于亚热带地区,具有过渡带性质,种子植物属包括13个分布类型,其中包含9个中国特有属;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皮诺(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生长层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灌木层优势明显,草本层略高于乔木层。群落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较丰富;按样带划分,2号样带物种最丰富,1号样带略低于其他样带。但1、2号样带群落相似性最高,3、4号样带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小,但群落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福州市区11个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种类组成、来源情况、群落优势成分、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种类较丰富,有654种,隶属于137科420属,本地种(392种)多于引进种(262);(2)乔、灌木层的优势种不明显,草本层、层间层反之,并以本地种居多;(3)均匀度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4)物种多样性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工业废弃地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水处理和灭菌及3个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因素六处理野外试验,分别测定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结果]加入灭菌剂苯菌灵后,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植物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并且在高氮水平下水处理与苯菌灵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苯菌灵处理对植物生产力有显著负效应;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氮素含量有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杭州市区道路绿化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杭州市道路路侧绿地的物种组成、群落丰富度、群落盖度及植物多样性组成.并针对调查结果,对城市道路路侧绿地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型园林是解决园林绿化与城市土地、水资源短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厦门城市绿化为例,分析生态型园林与人工植物群落的关系,重点研究人工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景观形态和营造模式,总结厦门生态园林建设及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根椐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区自然条件和植被分布特征,设置研究样地对该区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红树林的多样性特征,并对八门湾红树林群落不同乔木树种重要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八门湾红树林区共有植物28科42属48种,其中乔木层共有植物17科24属29种,重要值前5位的树种是黄瑾、海莲、榄李、正红树、木果楝;灌木层共有植物3科3属3种,包括东风橘、马樱丹、鹊肾树;草本层共有植物11科16属16种,主要有卤蕨、夜香牛、老鼠簕、海芋、金腰箭、菊三七等。不同区域红树林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半红树林区香浓-维纳指数、丰富度均大于其它3个红树林区。八门湾红树林区树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但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群落多样性分布不均。建议通过加强人工防护,使群落多样性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把校园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区、运动区、道路5个功能区,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校园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功能区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生态功能、配置及不足之处,给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校园绿化美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漳州市区道路绿化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漳州市道路绿地的物种组成、频度及植物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漳州市区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共有68种,其中木本植物59种,占总数的86.8%。乔木34种,灌木25种。在乔木层中,垂叶榕、芒果、高山榕等出现频度较高;灌木层中出现频度较高的植物有:黄金榕球、红花檵木、福建茶、黄金叶等;针对漳州城市绿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绿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海南坝王岭山区的王下沟一带兰科植物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通过对沟谷内兰科植物的种类、数目、生境、海拔等项目进行综合调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沟谷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现阶段沟谷兰科植物所面临的问题,并对王下沟内丰富而宝贵的兰科植物物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对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野生维管植物进行了区系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统计维管植物58科88属122种,其中种子植物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群落各层植物种类组成中,乔木层有40种,占该群落总种数的32.79%;灌木层有76种,占总种数的62.30%;草本层有48种,占总种数的25.93%。群落外貌常绿,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整个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自然更新良好,处于稳定增长阶段。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广西容县红锥林,高于福建华安红锥群落和广西玉林人工红锥林,且与同样为次生群落的广西容县红锥林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橄榄是热带亚热带特色名贵果树,其果实富含多种营养和功效成分,而寒害和冻害是橄榄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中国拥有丰富的橄榄种质资源,深入开展资源收集评价、遗传特性分析和抗寒性研究是橄榄物种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橄榄种质资源描述评价、遗传多样性及抗寒性等方面研究概况,并对橄榄未来资源评价和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橄榄生产和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谷城不同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法]设立样方对2个群落的乔灌草进行调查,针对不同群落、群落间乔灌草分层α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地形、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对不同群落整体α多样性分布特征影响不大。干扰造成群落间共有种按草、灌、乔递减,群落物种均匀度依次下降,群落间灌木层和乔木层α多样性差异极为显著,进而对整个群落的结构、组织、稳定和发展造成影响。[结论]研究结果为红椿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到滨海台地区的过渡地带丘陵区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的空缺,为海南中部丘陵地区次生林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和恢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及保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海南屯昌丘陵区不同类型次生林,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87科201属267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82科196属261种。群落的优势科为大戟科、茜草科、豆科、蔷薇科、梧桐科及樟科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87个科中,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的科分别有20、59和8个,显示明显的热带性质特征。200个属中,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的属分别有1、169和30个,种类组成的科、属地理成分热带成分分别为67.81%和84.50%(不包括世界广布的科属),温带成分分别为9.10%和15.00%,表明以热带分布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Margalef指数表现出灌木层最大,其次是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灌木层最大,其次是草本层和乔木层;Simpson指数是灌木层最大,其次是草本层、乔木层;Pielou指数则表现出草本层最大,灌木层其次,乔木层最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五指山市受藤本植物危害严重的低海拔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伐藤处理下的次生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林下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除藤可提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速度,也可延长其种子萌发天数;(2)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中共出现74种植物,隶属35科67属,其中菊科、茜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种出现比例较高,而飞机草在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中均为优势种;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生活型组成,均以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人工除藤可使土壤种子库中乔木、灌木等生活型的物种数明显增多;(3)不同伐藤处理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人工除藤可使研究区2~5、5~10 cm土层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增加;(4)不同伐藤处理下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且其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的相似性系数(0.173~0.302)普遍较低,但随着伐藤年限的延长,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相似性增大,伐藤3年处理的群落显著大于未做处理的对照群落。综上可知,人工除藤可提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及天然更新能力,有助于推动该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正向恢复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