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人工污染土壤的方法进行阿苯达唑的蚯蚓毒性试验,设计阿苯达唑的暴露浓度为0、50、100、200、400、600 mg·kg-1,暴露实验进行3、7、14、28 d后,分别检测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蚯蚓体内各生化指标对污染物暴露指示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大小为:MDAGSTSOD≈CATPOD。400 mg·kg-1和600 mg·kg-1浓度下,阿苯达唑能够引起蚯蚓机体的氧化应激响应。这些敏感的生化指标可以用作阿苯达唑生态毒理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是我国广泛栽培兼具园林绿化和抗癌药源等重要价值的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为了解镉胁迫下长春花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及其质膜ATP相关酶调控的机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0、5、10、25、50、100 mg·kg-1)处理下长春花质膜过氧化、ATP酶及镉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浓度Cd(≤10 mg·kg-1)胁迫下,长春花的丙二醛(MDA)和H2Oz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及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高浓度Cd(≥25 mg·kg-1)胁迫下,地上部MDA、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较对照显著升高,且地下部高于地上部;高浓度Cd处理使地上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地下部POD、SOD活性显著上升,但地下部CAT活性和GSH含量无明显变化.随着Cd处理浓度升高,地上部H+-ATPase活性逐渐降低,地下部H+-ATPase、地上部和地下部Ca2+-ATPase与5'-AMPase活性均先升后降,在高浓度处理下显著降低.同时,长春花对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根系的富集能力高于地上部.  相似文献   

3.
研究除草剂丁草胺对麦穗鱼的毒力、抗氧化酶系(GST、SOD和CAT)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草胺对麦穗鱼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4512mg/L,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麦穗鱼体内抗氧化酶系(GST、S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活性表现为低浓度诱导和高浓度抑制;抗氧化酶系活性与丁草胺处理浓度呈抛物线型浓度-效应关系,MDA含量与丁草胺处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1年生苦楝幼苗为试材,研究含重金属Cd2+质量分数分别为30、60、90、120、150、180 mg·kg-1的土壤对苦楝叶片SOD、CAT、POD活性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时间20、40 d,Cd2+质量分数分别为30、60、90 mg·kg-1时,以及处理时间60 d,Cd2+质量分数分别为30、60 mg·kg-1时,苦楝的SOD、CAT、POD活性大幅度提高,As A-GSH循环系统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质量分数和谷胱甘肽(GSH)质量摩尔浓度,以及相关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抗氧化系统高效运行;处理时间为20、40 d,Cd2+质量分数分别为90、120 mg·kg-1时,以及处理时间为60 d,Cd2+质量分数分别为60、90 mg·kg-1时,SOD、CAT、POD活性及As A-GSH循环的抗氧化剂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尽一致,表明整个抗氧化系统具有协同清除活性氧的作用;处理时间为60 d,Cd2+质量分数为180 mg·kg-1时,CAT和POD活性以及As A-GSH循环中的APX、DHAR活性依然维持着明显高于CK的水平,表明苦楝的抗氧化系统没有被高质量分数的Cd2+胁迫摧毁,但受到较大程度抑制。综上认为,苦楝对Cd2+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对Cd2+胁迫的耐受范围大约为20 d和40 d处理下Cd2+质量分数低于150 mg·kg-1,60 d处理下低于120 mg·kg-1。  相似文献   

5.
土霉素对日本锦鲫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霉素(Oxytetracycline,简称OTC)是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由于大量使用,已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其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采用室内染毒实验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对典型淡水鱼类日本锦鲫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分析暴露于不同浓度(0、0.01、0.05、0.1、0.5、1.0、5.0、10mg·L-1)的OTC溶液15d后鱼体肝脏中ROS、MDA、SOD、CAT和谷胱甘肽等指标,探讨其潜在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ROS信号强度在高浓度组(5mg·L-1和10mg·L-1)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44.2%和32.5%,呈显著性差异;MDA含量在0.1mg·L-1和5mg·L-1下显著减少,分别减少41.7%和52.3%;SOD活性在0.01 mg·L-1下显著性增加32.4%,CAT和GST活性呈低浓度被诱导、高浓度被抑制的趋势;GSH和GSSG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OTC对日本锦鲫产生氧化应激,诱导了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但高浓度下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大于其氧化应激毒性,从而使得鱼体氧化应激程度减轻.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变化只能间接反映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应激效应的程度,要弄清楚OTC的致毒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蚯蚓受重金属胁迫时,体内立即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确定胁迫过程氧化应激主要指标对污染监测尤为重要。将胁迫试验分短期和长期试验两组,前者试验周期为10 d,每天取1条蚯蚓;后者试验周期为30 d,每10 d取1条蚯蚓。每组均设定Cd~(2+)浓度梯度50、100、125、250和500 mg·kg~(-1)重金属胁迫溶液,选择蚯蚓环带后尾部测定体内SOD、POD、GPX、GST、CAT、VE、MDA和ACh E。结果表明,短期试验组,反映蚯蚓体内氧化应激主要指标为CAT、SOD和POD。在长期试验中,反映蚯蚓体内氧化应激主要指标为GPX和MDA。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阿特拉津和外源磷对水生植物磷吸收及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复合效应,选取典型的湿地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5、2 mg·L~(-1)和5 mg·L~(-1))和外源磷(0.5、4 mg·L~(-1)和10 mg·L~(-1))交互作用对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相较于对照显著提高了香蒲地上(310.47%)和地下部(165.81%)平均磷含量;中低浓度(0.5 mg·L~(-1)与2 mg·L~(-1))阿特拉津处理下,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降低;高浓度阿特拉津(5 mg·L~(-1))处理下,外源磷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活性,却提高了MDA的积累。因此,中低浓度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能够提高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而高浓度阿特拉津与外源磷的复合效应表现为协同抑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阿特拉津胁迫与外源磷交互作用下水生植物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土壤汞污染胁迫对蚯蚓体内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汞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为了解土壤汞污染对蚯蚓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Hg暴露浓度水平下(1、2、4、8、16、24、32、50 mg/kg)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应激反应,分析了不同浓度Hg污染水平对蚯蚓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暴露会对蚯蚓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浓度的Hg暴露水平下,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应激反应。总体上看,Hg暴露环境对赤子爱胜蚓SOD和GSH-PX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AT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Hg暴露对蚯蚓体内MDA含量有一定影响,在32和50 mg/kg的较高浓度水平下,赤子爱胜蚓体内MDA含量明显增加,可能是汞胁迫造成了蚯蚓机体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 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 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质量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2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敏感。(2)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SOD 3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质量浓度为1 mg·kg~(-1)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质量浓度为5 mg·kg~(-1)和10 mg·kg~(-1)时,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1)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1)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说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PFOA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10.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体重及体内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14d)下场地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在氯丹和灭蚁灵作用下受到显著抑制,蚯蚓体内蛋白质、SOD和CAT活性对氯丹和灭蚁灵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CAT>SOD跃蛋白质;在一定暴露时间内,根据暴露-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氯丹浓度为14.13 mg·kg-1、灭蚁灵浓度为4.14mg·kg-1可能是使蚯蚓CAT 活性达到最大值的临界浓度,同时也是SOD活性受到抑制的临界浓度,超过该临界浓度可能对蚯蚓产生生态毒性效应,这为场地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离子液体对小鼠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毒性提供参考。[方法]以雌、雄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采用改进寇氏法测定了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Br)经腹腔注射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离子液体[C8mim]Br引起了部分小鼠死亡,其对雌鼠的24 h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52.27 mg/kg,对雄鼠的24 hLD50为35.24 mg/kg。[C8mim]Br对小鼠具有中等毒性,且雄鼠对其敏感性高于雌鼠。中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明显受损,产生明显的细胞质空泡。[结论]肝脏在抵御[C8mim]Br毒性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考查纤维素酶在离子液体溶液中的酶活,采用荧光光谱分析法对离子液体中纤维素酶的荧光活性测定,研究离子液体的浓度、类型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在咪唑类离子液体溶液中荧光活性随离子液体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离子液体为[C4 mim]Cl、[C4 mim]Br,且浓度为0.1 mol/L使纤维素酶的荧光强度减低最小,即对酶活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条件下Pb对蚯蚓的毒害作用,并通过牛粪、砖红壤培养试验,测定了蚯蚓对Pb的忍耐性,及不同形态Pb对蚯蚓体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蚯蚓在在液、沙、泥土和干牛粪中的急性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54.41mg/kg、360.95mg/kg、1228.02mg/kg和3894.62mg/kg。蚯蚓在腐熟牛粪中对Pb有很好的忍耐性,当牛粪中Pb含量达到15000mg/kg时蚯蚓依然能够生存。蚯蚓在Pb污染砖红壤生活60d后回收率和体重均有下降,在土壤Pb含量分别为400mg/kg和444mg/kg时蚯蚓的回收率和增长率下降最快,分别为0.6403和-0.4358。限制蚯蚓增长的程度大小Pb形态依次为: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残渣态。  相似文献   

14.
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玲  林玉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65-3167
选用杀虫剂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进行染毒试验,研究农药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致死率和体内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蚯蚓受到低浓度呋喃丹胁迫时,其体内蛋白含量和TChE的活性均表现为升高趋势,SOD活性表现为降低;当受到高浓度呋喃丹胁迫时,其体内蛋白含量和TChE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SOD却表现为升高;其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均为抛物线型。可利用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性的变化来指示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不同配比的牛粪和稻秆作为培养基质,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在不同碳氮比培养基条件下生物量以及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0%牛粪(碳氮比为21.8)和80%牛粪+20%稻秆组合(碳氮比为24.9)堆置30、60、90 d后的蚯蚓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0%牛粪+40%稻秆组合(碳氮比为28.7)堆置60和90 d后蚯蚓总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第90天达到324条;另外,培养基质的碳氮比与蚯蚓的生物量和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由此可知,碳氮比在21.8~24.9之间的牛粪和稻秆基质组合适宜蚯蚓生长,碳氮比为28.7的牛粪和稻秆基质组合适宜蚯蚓繁殖.  相似文献   

16.
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试验土壤中进行蚯蚓接种,跟踪测定蚯蚓-土壤交互作用下土壤脲酶活性。[方法]选择2种生活习性不同的毛利环毛蚓和赤子爱胜蚓,在试验土壤中进行接种。[结果]经蚯蚓接种后,土壤脲酶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毛利环毛蚓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比赤子爱胜蚓明显。经组合接种后,土壤脲酶活性增加比较明显。[结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蚯蚓生活习性和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类群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离子液体(ILs)对农业生物的毒性,以典型农作物玉米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三种不同烃链长度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C4mim]Cl)、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C6mim]Cl)和1-辛基-3-甲基咪唑氯盐([C8mim]Cl)在不同浓度下对幼苗的根、茎生长以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离子液体对玉米幼苗根、茎干重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由EC50值得出,抑制程度表现为[C4mim]Cl[C6mim]Cl[C8mim]Cl,且对根重的抑制大于茎重。随三种离子液体处理浓度增加,玉米幼苗根、茎抗氧化酶系(SOD、POD、CAT、APX)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氧化胁迫可能是离子液体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城市污泥的利用途径。[方法]利用赤子爱胜蚓、大平2号、威廉环毛蚓3个蚯蚓品种处理城市生活污泥,以未接种蚯蚓为对照(CK),研究接种不同品种蚯蚓的污泥理化性质、氮、磷、钾含量、重金属含量以及蚯蚓生物量的变化。[结果]3种蚯蚓对污泥的矿化、降解能力基本一致。接种赤子爱胜蚓、大平2号及威廉环毛蚯蚓城市污泥的p H,均低于CK,城市污泥的氮、磷、钾含量均较CK增加,污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试验结束后,3种蚯蚓的生物量无差异显著。[结论]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泥是一条无害化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离子液体[C_(16)mim]Cl的生物毒性作用,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胚胎和仔鱼为受试动物,分别以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4个发育时期以及孵出期和孵出3 d的仔鱼作为处理的起始点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_(16)mim]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胚胎的孵化率逐渐下降,畸形率则在逐步升高;其中,刚孵出的仔鱼24 h与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0.555、0.453、0.091 mg/L;孵出3 d的仔鱼24 h与48 h的LC_(50)及SC分别为0.444、0.273、0.031 mg/L。表明在较低剂量内,离子液体[C_(16)mim]Cl对泥鳅胚胎及其仔鱼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与致死作用,并且该毒性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