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营口稻区是我省高产稻区之一,90年代以前很少发生病害。但是进入90年代后,水稻病害频频发生,特别是穗颈稻瘟病,仅在6年中就有两次严重发生,使水稻生产遭受严重损失。防治稻瘟病已是我地区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为此弄清该地区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并搞好其防治十分重要。三猪瘟病发生的原因1.1施氮量过大一些农户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地增施氮肥,1991、1995年施氮量高达80-95kg/亩,甚至超过110kg。施氮量过多,使稻株员青徒长,组织柔弱,叶片技垂,利于病菌侵入,导致稻瘟病发生。1.2连续阴雨多温,光照不足进入90年代以来(1993、1997…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晋安区北峰单季稻上连年发生,分布广,危害重,而再生头季稻上的稻瘟病又比单季中晚稻重。据田间考察,再生稻头季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23%~48.4%,与单季稻相比要高出24.2%。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查分析,再生稻稻瘟病发生严重原因与防治对策简述如下:1发生特点发生早、流行期长、为害重。据调查5月上中旬稻叶瘟始见。5月中旬到6月下旬流行,7月中旬田间穗颈瘟普遍发生。田间发病中心多,叶病率23,4%~50.7%,病情指数17%~50%以上,部分田国苗瘟严重而枯死。穗病率(粒瘟、枝梗瘟、穗颈瘟)达…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是最主要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多个特效药剂和广谱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探讨了稻瘟病的最优防治适期和穗颈瘟、稻曲病兼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三环唑仍然是预防穗颈瘟的特效杀菌剂,而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杀菌剂对叶瘟表现出更好的防控效果。始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在齐穗期再施1次药是必要的。如果选用合适的药剂,破口前施药对穗颈瘟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由于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是破口前,因此,一次施药兼防穗颈瘟和稻曲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效用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本研究比较了几种药剂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结果表明,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40%稻瘟灵EC 100 m L/667 m~2防治叶瘟的效果较好,75%三环唑WP 30 g/667 m~2和27%三环己唑醇SC 80 m L/667 m~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发现叶瘟的防治力度也会影响后期穗颈瘟的发生程度。因此,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着重于前期叶瘟病,后期可减少穗颈瘟的打药次数,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水稻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5.
梁绍静 《北方水稻》2007,(3):130-131
阐述了绥化市2006年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介绍了在绥化市常见的、危害重的叶瘟、节瘟、穗颈瘟的发病症状。从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气候等方面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梨形孢属。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病草上越冬。菌丝体发有温度范围8~37℃,以26~28℃为最适宜。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都可以发生,危害秧苗、叶片、茎节、穗节,造成苗瘟、叶瘟、穗瘟及节瘟等。尤其是穗颈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最大,一般减产10%-20%,重者40%-50%,甚至颗粒无收。营口稻区处于辽河下游,濒临渤海,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盐碱较重。年降水量640~750mm,以7、8月份降水最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的正常生育,…  相似文献   

7.
野生稻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水稻上,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了明确该内生菌田间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稻镰状瓶霉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效与春雷霉素和芽孢杆菌相当,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菌剂的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稻镰状瓶霉播后7d、14d施药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亦达70%以上。由此可见,稻镰状瓶霉可用于直播稻稻瘟病防治,拌种或播后撒施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8.
程远星 《北方水稻》2008,38(3):118-119
新宾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高寒山区,水稻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增产潜力.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稻瘟病的常发、重发,给新宾县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在新宾县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根据多年的试验调查,对辽东高寒山区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稻生产由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轻的达1—2成,重的3—5成,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情况,除加强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工作外,农药防治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措施.下面就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稻瘟病叶瘟在发现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时,立即对发病中心及周围四块进行喷药防治,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5—7天.苗叶瘟要带药下田。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是在水稻抽穗期.凡是稻苗生长后期叶瘟仍普遍发生,剑叶或叶枕出现病斑,稻株贫青徒长,感病品种,晚稻抽穗期遇寒流的,均要列为防对象田,这类四块要…  相似文献   

10.
前言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生理小种种群多,在我省共有7群39个生理小种,且分布复杂。由于稻瘟病为害,我省常年发生面积约100—200万亩,多的达300—400万亩;轻的损失1—2成,严重的损失5—6成。1981年稻瘟病大流行,全省早稻时瘟发生面积为180万亩,穗颈瘟发生146万亩,仅三明地区就损失稻谷1.075亿公斤。选育抗病丰产的品种是防治本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的差异,且品种的抗病性受病原生理小种区系分布和变异的影响,从而影响品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颈瘟是对水稻生产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水稻穗颈瘟在黑龙江省发生、防控情况的分析,从水稻品种、气象条件、栽培措施、药剂防治等因素方面指出了穗颈瘟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提出了合理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穗颈瘟稻瘟灵颗粒剂的最适用药剂量及防治效果,2013年做了稻瘟灵颗粒剂防治水稻穗颈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灵颗粒剂处理2 kg/667 m2药剂量防治效果最好,但其防治效果仍低于富士一号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水稻生产常发稻瘟病,是四川省稻瘟病重发区之一。鉴于此,从1997年开始,笔者对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18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表明,不同生产用品种抗瘟性差异明显,杂交稻与糯稻间栽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杂交稻为45.23%~69.85%、糯稻为61.69%~75.14%,对穗颈瘟的控制效果杂交稻为46.03%~62.41%,糯稻为65.58%~74.82%;搞好病稻草处理和播栽前越冬菌源处理会使稻瘟病发生时间推迟;实施健身栽培的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比采用一般栽培或氮肥偏多的处理轻10.0%~30.0%。并确定了稻瘟病适宜防治药剂和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具有稻瘟病持久抗性的水稻新品系提供可利用资源,1993 年以小粒野生稻为外源DNA供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稻瘟病抗性导入栽培稻24D中。经过4 年连续6 代的选择,成功地将小粒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9 份苗叶瘟和穗颈瘟均得到改良的抗性材料。因此,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水稻抗病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宁都县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宁都县是水稻种植大县,又是稻瘟病重发区,全县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亩的稻田因遭受稻瘟病危害而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摸清和掌握稻瘟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是有针对性防控该病害的关键。本文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栽培措施等方面阐释稻瘟病易发、重发的原因,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和一些具体措施,以控制或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湖南桃江病圃是湖南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域试验新品种的抗稻瘟病鉴定基地。为明确主要抗稻瘟病基因在该病圃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于2020—2021年评价了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系在湖南桃江病圃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含Pi-z5、Pi-1、Pi-7与Pi-ta2等单基因的品系对苗叶瘟均表现中抗水平,含Pi-1、Pi-z5、Pi-ta2、Pi-12(t)与Pi-km等单基因的品系对穗颈瘟表现抗或中抗。综合来看,Pi-1、Pi-z5、Pi-ta2等单基因对苗叶瘟与穗颈瘟皆表现出较好的田间抗性,可单独或与其它抗性基因聚合应用于抗稻瘟病育种与生产中。研究结果对指导湖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抗稻瘟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药效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枯草芽孢杆菌与使百克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病初期各喷施一次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叶瘟、纹枯病的防治可达到78.1%和62.1%。其防效均高于使百克处理,并且安全性好,秋后测产各项经济性状均有提高,增产幅度可达到10%。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间作条件下的氮硅营养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黄壳糯在间作条件下氮硅营养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在常规施氮条件下(225 kg/hm2N),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约15.8%,籽粒产量提高20.8%;降低植株茎、叶氮含量35.5%和14.1%,茎、叶硅含量降低13.9%和8.8%;对叶瘟和穗瘟防效为10.0%和27.7%。增加氮肥施用量(450 kg/hm2N),植株中氮含量显著提高,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明显上升。茎叶氮含量与叶瘟和穗瘟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0.968**。施硅能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降低穗瘟发病的严重程度,茎中硅含量与穗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0772*。间作水稻植株中氮含量降低是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在新民村和梧桐河农场水稻田利用7个品种(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民村叶瘟与穗颈瘟发生较梧桐河农场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绥粳8在两点均无稻瘟病发生,其他品种(系)均有不同程度稻瘟病发生,穗颈瘟发生程度与叶瘟成正相关关系。相同品种不同的播期之间稻瘟病表现出播期1(S1)播期3(S3)播期2(S2)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施氮方式对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稻瘟病的研究,探讨了施用氮肥对稻瘟病发病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病的发生氮肥起着决定性作用,N肥高、中、低及0氮肥条件下,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规律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N肥量的增多发病率增强,病情严重;不同的施肥方式叶瘟和穗颈瘟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最高,发病最严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6:4表现病情相对较低。随着密度的降低,各品种发病情况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