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友谊大队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获得了稻麦连年增产.1973年稻麦亩产超“双纲”,1974年稻麦亩产超吨粮,1975年,在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情况下,特别是后季稻遇到稻飞虱严重发生,仍然获得了超历史的大丰收.全大队889.28亩三麦,平均亩产626斤,比1974年亩产增22.8斤;1138.45亩前季稻,平均亩产1059.8斤,比1974年亩产增152.3斤;  相似文献   

2.
1976年,我们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劳模李光庆同志的先进事绩,党支部成员亲自动手,试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4块,6.7亩;各生产队也都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共计8块,15.6亩。其中大队党支部攻三千斤试验田(简称三千斤田),面积1.9亩,夏熟2—14大麦亩产814.9斤,前季稻广陆矮4号亩产1209.5斤,后季稻农虎6号亩产988.5斤,三熟相加达3013斤。  相似文献   

3.
1980年,靖江县在太和、土桥等地,试行在前季稻收后完全不耕,即板茬泡水免耕法(简称免耕,下同)栽培后季稻,取得成功经验.1983年,全县用免耕法栽培的面积达8.27万亩(占移栽面积的50%),平均亩产770.1斤,比常规栽培每亩增收49.9斤,增产6.92%.免耕法栽培后季稻所以能增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抢得季节.靖江县双三制面积大,季节是影响后季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常年在8月3日以后,每迟栽一天,亩产要减20多斤,栽期愈迟,减产愈烈.免耕栽插,由于免去了耕耙地等工序,不再受忙季机、牛安排等因素制约,前季稻一离田,即可上水栽秧,可比常规耕法早栽1~2天.  相似文献   

4.
我区于1981年在东台县农科所、大丰县丰富公社进行了棉麦两熟棉田地膜覆盖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1982年,8个县的重点产棉公社都进行了地膜棉试验示范,面积发展到2.9万亩.其中棉麦两熟棉田地膜覆盖2.22万亩,一熟棉田地膜覆盖7000亩.据十个示范点考察,一般增产2~3成,40%左右的示范户增产4~5成.同年射阳县推广种植两熟地膜棉1.35万亩,平均亩产119.4斤,比露地棉78.7斤增产51.7%.  相似文献   

5.
徒稻4号A×反五-2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于1979年选育的杂交晚粳新组合。1980-1982年在南方稻区(苏、皖、沪、湘、鄂五省市六个点) 单季杂交粳稻区试中,连续三年亩产量居供试组合的第一位,其中1980年亩产972.5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2.9%;1981年亩产854.7斤比对照“南粳34”增产22.9%;1982年亩产1037.8斤,  相似文献   

6.
1982年高淳县后季稻抽穗扬花阶段普遍遭到蚜虫的侵袭,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4~6成,是1980年以来又一个重发生年.  相似文献   

7.
龙桥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大寨为榜样,深入开展科学实验,不断摸索水稻的高产规律,1972年,938.9亩前季稻,平均亩产达921.1斤,比1971年增产65.6斤。其主要经验,除因地制宜抓好夏熟作物茬口布局和前季稻品种布局外,还针对过去前季稻穗数不足,瘪粒多、千粒重低等问题,围绕足苗、早发争穗多,中稳后健争实粒两大目标,对培育壮秧、密植、管理等栽培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1972年前季稻每亩穗数达44万,比1971年增加2—3万,瘪谷率下降7—10%,千粒重增加1—2克。  相似文献   

8.
旱地小苗条寄秧分二段育成,先在旱地密播(播量800~1000斤/亩)薄膜平盖育小苗,二叶一心时再条寄到寄秧田育壮秧.据1982和1983年我所在10个试点30组对比试验结果,旱地小苗条寄秧比常规秧(对照)平均亩增稻谷56.3斤,增产7.7%.其中前季稻增8.3%,后季稻增7.4%,单季稻增4.3%.并且省工省种,经济效益较高.1983年在苏州、无锡两市的后季稻上推广了10多万亩,获得了较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 清丰县古城公社东佛店大队,1982年春与地,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签订千亩棉田技术联产承包合同,定产指标亩产皮棉120斤,由于双方严守合同,1982年1000亩棉田,亩产皮棉l75斤,总产17.5万斤,比承包单产每亩增产55斤,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皮棉16.5万斤,仅棉花就收入43万元.由于棉花丰收,一年还清了国家贷款1.5万元,新打机井5眼,大队搞农业积累2万元.实行  相似文献   

10.
1982~1983年我们在新城子区兴隆台乡大屯村开展了低洼冷凉型低产稻田技术改造试验。通过综合性技术措施,大屯村2100亩稻田,1982年亩产达1070斤,1983年亩产达1178斤,比改造前的1980年亩产561斤翻了一番。本文仅对当地潜育型低产水稻土两年来的改土  相似文献   

11.
对几个水稻品种再生力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們从一九六○年起,連续三年作了再生稻品种观察試驗,茲将初步結果討論如下。 試驗经过 一九六○年利用一季中粳(粳24)施肥試驗田及与四川农学院合作的37个粳稻品种繁育試驗田。面积共4.1亩,在第一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获得肥料試驗田最高肥料处理亩产再生稻525.7斤,加上前季稻,合計亩产1,488.7斤,同时在品种試  相似文献   

12.
东亭3号原名73—208,是我县东亭公社农科站1970年选用日本品种短银坊与新太湖青杂交的的低世代材料“短新3号”,经江苏省农科院和上海核子所用γ射线加微波处理,于1973年育成.1976、1977两年参加苏州地区后季稻新品种联合试验,各点产量名列第一、二位.1978年参加江苏省后季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16个点平均亩产800.7斤,居参试13个品种的第二位,比对照品种南粳33增产7.7%;比沪选19增产15.3%.  相似文献   

13.
1981年以来,我们选用青农2号甘薯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连续三年获得亩产9500斤以上的高产量。其中1982年1.21亩,亩产9525.8斤,1983年1.14亩,亩产9675.7斤,1984年1.05亩,亩产9816.4斤。根据三年资料分析,青农2号亩产9500斤的生长特点及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广德县卢村水库、黟县东方红水库是我省养鱼单产较高的两座中型水库.卢村水库养鱼水面2,300亩,1975年开始养鱼,鱼产量逐年迅速上升,1981年达到21.4万斤,1982年又上升达23万多斤.东方红水库养鱼水面1,600亩,1970年开始养鱼,自1972年至1982年11年共产鱼129.0万斤,年最高平均亩产93.75斤,1982~1983年鱼产量仍保持在每亩80斤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油菜是本区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万亩左右。1977年以前,双三制面积大,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移栽苗占70%),亩产不满百斤。1978年推广杂优稻后,早茬增多,油菜直播面积增加(占71.6%),单产随着提高,达161.6斤。1982年,油菜面积猛增到21767.1亩,直播油菜占96%,平均亩产高达312.03斤,并出现了亩产近400斤的高产片和超500斤的高产田。  相似文献   

16.
稻纵卷叶螟在我县一年发生4—5代.其中2—4代数量较多,在后季稻从秧田开始发生危害,到大田后期仍有威胁.后季稻在我县栽培面积最大,占全县稻田90%以上.因此,必须探索稻卷叶螟在后季稻田发生规律,以便指导防治工作.一、二代稻纵卷叶螟在后季稻秧田期的发生比前季稻大田偏晚,早播秧田受害较重1978年后季秧田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孵化高峰期为7月20日,比前季稻大田二代第二孵化高峰期(7月15—16日)晚4—5天.其原因与水稻生育期有关.后季稻秧苗6月20日左右开始播种,而二代稻纵卷叶螟常年在6且底7月初就出现第一发蛾高峰,此时秧苗只有2—3张叶片,苗矮苗小,不易招诱成虫产卵,故避过了二代前期害虫的危害.7月中旬初,秧苗已长至5叶左右,生长比较茂密,适宜成虫产卵,故二代后期的成虫成为后季稻秧苗的主要虫源.  相似文献   

17.
1981年,我们在赣榆县朱堵公社农科站种植1.265亩化杀杂交稻赣化2号,每亩获得1882.3斤的高产量.1982年继续在同一块地种植1.154亩,亩产仍达1819.2斤.试验证明,赣化2号比现有三系杂交稻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值得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65年辽宁省水稻生产不論是老稻田或新稻田都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比1964年提高30%左右。丰收的特点是幅度大,范圍广。如沈阳市52万亩水稻,在1964年亩产542斤的基础上,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左右的水平。全市有三个公社平均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有15个大队,73个小队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有2个人队,11个小队平均亩产900以上,并出現一个有565亩水稻千斤队。盘錦荣兴农場中央屯大队3900亩水田,在1964年平均亩产947斤的基础上,1965年又創造了亩产996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19.
强敏 《农家致富》2004,(24):31-31
马铃薯、玉米、后季稻立体种植,亩产马铃薯2000公斤左右,产值约2000元:亩产玉米600公斤,产值约750元:亩产后季稻500公斤,产值约900元,扣除三季农本约900元,亩纯收入可达2750多元,比常规种植油菜——单季晚稻模式增收1000多元。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我们大队1268亩前季稻,平均亩产达到902.5斤,有五个生产队亩产超过了千斤。在夺取前季稻高产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行科学管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管好水浆,能对土壤中的肥、气、温起调节作用,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对前季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浆管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