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松果梢斑螟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果梢斑螟又名油松球果螟。有关记录该虫的文献中,其分布在黑龙江省及寄主为樟子松还未见报道。作者于1989年6月 ̄1994年6月与龙江县错海林场合作,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摸清了该虫的危害情况、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该虫主要危害樟子松当年新嫩梢,幼虫钻蛀枝梢髓部、蛀空枝梢、极易风折。其危害严重,分布面积广,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重要的蛀梢害虫。  相似文献   

2.
国内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综述了桃红颈天牛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对该虫今后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制定该虫综合防治策略和方案也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条杉天牛的发生与防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邯郸市柏树林双条杉天牛发生情况的调查,初步查清了该虫在邯郸市的分布及其危害。根据几组防治试验的结果证明,使用树虫一针净和根埋呋喃丹是防治双条杉天牛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核桃横沟象,又名根象甲Dyscerus juglans Chao,属鞘翅目象甲科,是核桃的主要害虫。该虫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云南、四川等省,在陕西商州调查,有虫株率达50%,株虫口最多达100头,危害后,轻者树势衰弱,产量下降,重者整株枯死。现将核桃横沟象危害及综合防治总结如后。  相似文献   

5.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首次报道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总结了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白桦筒蠹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桦简蠹[Hylecoetusflabellicornis(Schneider)]属筒蠹科(lymexylonidae)、Hylecoetus属,为国内新记录种.该虫在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该虫直接钻蛀桦树木材,对其工艺及经济价值影响严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虫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斜纹夜蛾,俗名夜盗虫、夜老虎、露水虫、芋虫等,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在商州烟区危害较重,观将其危害与防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扬中市在2003年前为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从2003年起该虫对水稻的危害不断加重,2003、2005年为特大发生年。为有效控制该虫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现对这三年来该虫特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辣椒烟青虫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青虫又名烟草夜蛾、烟夜蛾、烟实夜蛾,该虫分布广、食性较杂、繁殖力较强和兼性滞育,以危害烟草及辣椒最重。因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烟青虫抗药性已十分严重,给其防治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应了解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农药,达到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12.
以田麦品种云麦47为对照,云南旱地品种云麦42、云麦50、靖麦11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生理生化指标和收获后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叶片水势在田旱2种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水分对植物保水力的影响表现为无规律,田麦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旱地品种强,田麦品种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旱地品种,旱地品种的根数比田麦品种多;旱地品种的株高极显著地高于田麦品种;旱地品种的茎粗极显著地比田麦品种粗;旱地品种茎节数比田麦品种多。  相似文献   

13.
小麦冠温的多态性及其与品质变异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对小麦冠层温度长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麦冠温多态性研究,以揭示其和小麦籽粒品质变化的关联。【方法】将具有不同冠温状态的小麦材料置于不同环境条件尤其气象条件的影响之下,以引起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异。【结果】小麦按其冠温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冷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冷型态;暖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暖型态;中间型小麦,其冠温主要表现为包括冷型态,暖型态在内的6种状态。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冷型小麦的品质变异最小,最为稳定;暖型小麦次之;中间型小麦变异最大,最不稳定。其实质在于小麦植株体内所进行的有关生理生化过程的稳定性因小麦温度型而异。【结论】鉴于冷型小麦具有品质变异小的特性,因而,降低小麦株温、培育出冷型小麦可能是解决小麦品质广幅生态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近缘属黑麦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21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rum L)品种以及3个小麦近缘属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分子标记多态性(66.20%)明显高于普通小麦之间的多态性标记(43.90%).冬春性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间的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冬性小麦品种间多态性(40.30%)明显高于春性小麦品种间RAPD多态性(14.66%).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5086)是普通小麦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378)的4倍.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标记可以将黑麦和普通小麦以及冬春性普通小麦明显划分开来;来自同一选育单位或同一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大多都聚在一起.一些引物能对有些品种进行特异性扩增.因此,利用RAPD标记可以进行小麦品种指纹分析,确定基因型之间遗传差异,进一步划分小麦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15.
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选用抗盐小麦德抗961和普通小麦鲁麦10,以探明秸秆还田和品种选择对盐渍土水盐运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减轻盐分在表层土壤的富集,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选用抗盐小麦品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抗盐能力,也降低了表层盐分的进一步富集.小麦产量的提高得益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改善,其中每公顷穗数贡献较大.从减轻盐分表层富集和提高产量幅度来看,品种选择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因此,选用抗盐品种,并结合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盐渍土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化学杀雄剂SQ-1,开花期分别授以小麦花粉和远缘植物(黑麦、玉米)花粉,并在小麦授玉米花粉后的处理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拉伯葡聚糖蛋白(arabinogalactan proteins,AGP),对小麦与玉米杂交后产生的幼胚进行离体拯救培养,统计授粉小花数、接种幼胚数、膨大颖果数、结实粒数、萌发单倍体幼胚数和单倍体植株数,计算结实率、颖果膨大率、成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合细胞学观察结果,研究SQ-1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的影响,以及AGP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小麦品种间杂交中SQ-1处理结实率19.8%—83.3%,人工去雄的结实率为69.4%—93.0%,SQ-1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Fielder对SQ-1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中,SQ-1处理的结实率为65.5%,人工去雄处理的结实率为78.8%,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F1杂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8条;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玉米品种郑单58杂交中,SQ-1处理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1.11%—1.41%,人工去雄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2.38%—14.29%;在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的处理液中添加0.5—2.0 g·L-1 AGP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单倍体胚获得率和成苗率。另外,在玉米花粉诱导的单倍体胚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现13.07%的胚发育出了2—6株苗;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花粉诱导后18 d左右小麦单倍体胚上出现了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一步发育为形态健全的小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1条。【结论】化学杀雄剂SQ-1减低了小麦品种间杂交及小麦与黑麦、玉米间杂交的成胚率,AGP提高了小麦与玉米间杂交单倍体成胚率和成苗率。  相似文献   

17.
磷肥用量对强筋和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试验结果表明 ,在豫北地区高产麦田 ,增施磷肥能够促进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 ,并提高其产量 ;对 2类小麦籽粒容重、强筋小麦角质率没有明显影响 ,但可使弱筋小麦角质率提高 ,2类小麦籽粒黑胚率均有所增加 ;增施磷肥对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没有影响 ,使弱筋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2类小麦的加工品质均明显改善 ;综合考虑 ,豫北地区高产麦田磷 (P2 O5)用量以 90~ 1 80kg/hm2 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对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为北疆晚熟作物倒茬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指导。【方法】以冬小麦新冬41号、春小麦新春2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10月25日和11月5日较适宜播期晚25~30 d左右)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前播种的冬小麦与春小麦生育期相差2~5 d,10月2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春小麦,而11月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小于春小麦。冬小麦越晚播越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冬前播种的春小麦(10月25日以后播种)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结论】11月5日后播种的春小麦(5 483.6 kg/hm2)的产量高于冬小麦(4 562.7 kg/hm2),临冬前(11月5日)播种的春小麦比冬小麦更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分析不同小麦种的细胞质基因组遗传差异,用以发掘和利用新的小麦种质资源。【方法】采用24个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 Host.)和中国特有小麦(新疆稻麦T. petropavlavskyi、西藏半野生小麦T. tibetanum和云南铁壳麦T. yunnanense)等不同类型六倍体小麦(AABBDD)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普通小麦相比,斯卑尔脱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等群体内的叶绿体遗传变异更丰富,可以作为普通小麦新的细胞质遗传变异来源;与粗山羊草相比,野生二粒小麦与六倍体小麦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与前人关于二粒小麦是六倍体细胞质供体的研究结果相印证;研究还发现,新疆稻麦与普通小麦在叶绿体基因组上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为新疆稻麦是由波兰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再由普通小麦回交后产生的假说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结论】斯卑尔脱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等群体内的叶绿体遗传变异比普通小麦更丰富;野生二粒小麦与六倍体小麦以及新疆稻麦与普通小麦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为不同小麦种的遗传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Study on Wheat Cold Source and Its Characters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On the basis of tests and studies for many years, wheat cold source has been discovered in natural world. It is a donor material supplying a low temperature and causing stronger cooling effect, that is,the canopy temperature of its progeny can be descended universally and some non-cold type acceptor wheat can turn into cold type wheat having good metabolic fun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at acceptor wheat accepts the gamete of donor wheat supplying a low temperature. Contrast between wheat cold source and general wheat having no the ability of supplying a low temperature shows that second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and plant temperature of wheat cold source not only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general wheat but its root vigor, rate of awn etiolation, functional duration o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SOD activity,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etc, are also more excellent than those of general wheat, and these all provide certain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bases for the distinction and selection of wheat cold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