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海拔马尾松针叶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漳州南靖国有林场不同海拔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的海拔效应。结果表明:①在0m海拔和100 m的林地中马尾松成熟针叶的N含量要显著高于海拔为200 m和300 m的含量,马尾松成熟针叶中P和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马尾松叶片的N/P比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表明该立地条件均存在磷限制。②200 m海拔区的马尾松衰老针叶中N含量最低,而0 m海拔区的马尾松衰老叶中最高。随着海拔的升高,N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100 m海拔区的马尾松衰老针叶中P含量含量最高,而300 m海拔区的最低。③高海拔马尾松叶片的N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低海拔的马尾松,其中在200 m海拔时达到最大值;叶片P的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与N相似,在所有海拔林地内,P的再吸收率均要高于N的再吸收率。  相似文献   

2.
pH的高低能对林木的生长直接产生影响,本研究为了探索马尾松生理生态适应的最适pH,对一年生马尾松苗木进行沙培栽植,在沙培中通过调节营养液pH浓度,研究不同pH环境条件下马尾松幼苗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在pH3.0~7.0环境条件下,马尾松的形态指标苗高、地径、根系长度、针叶长度等各项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理指标中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SOD呈现"S"形曲线变化的趋势;CAT呈现先逐渐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合表明pH4.0~5.0条件下,对马尾松的生长最为有利,pH过高或过低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磷在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植物克服氮、磷元素对生长限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从凋落前的凋落叶中进行养分再吸收。选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叶与凋落叶,测定其C、N、P含量,分析N/P及N、P养分再吸收效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山松成熟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4.94~21.45 mg·g~(-1)与0.86~1.51 mg·g~(-1),凋落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73~7.17 mg·g~(-1)与0.16~0.30 mg·g~(-1);(2)成熟叶片N/P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凋落叶片N/P则随海拔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3)成熟叶N/P与土壤N/P显著正相关,而凋落叶N/P则随土壤N/P的升高指数降低;(4)叶片N、P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各海拔叶片P再吸收效率显著大于N再吸收效率。表明黄山松具有较高的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而且相对于N、P元素是该区域黄山松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杉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var.WulingensisS.C.Li)分布江西省武宁县石门公社马嘶坑一带,在海拔450米以上的山地有成片生长。针叶较马尾松短粗,千形通直,木材色浅似杉木,很受群众欢迎,通称“杉松”。安徽农学院李书春鉴定为黄山松  相似文献   

5.
虫害松针的次生物质变化及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虫害马尾松针叶内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单宁、酚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虫害马尾松针叶单宁含量有所升高,虫害8 h后含量升至最高,总酚含量一直高于对照.在此基础上,利用虫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虫害松针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取食3量、体重增量及其对松针利用和转化效率明显低于未受害松针.说明单宁、酚酸严重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进而使其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庄亚珍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27-28,52
以福建漳州南靖国有林场不同林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马尾松养分含量及其内吸收的林龄效应。结果表明(:1)成熟针叶中,43a的马尾松针叶的平均N含量最高,而5a的则最低。马尾松成熟叶片的N含量表现出随树木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10和20a的马尾松针叶P含量显著高于30和43a的树木(P0.05),P含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与氮的趋势正好相反(。2)随着林分的生长,N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5a的衰老针叶中P含量最高,而20a的最低。(3)43和30a马尾松树木叶片的N再吸收效率差异不明显,其再吸收效率都在65%左右,显著低于10a和20a的马尾松;叶片P的再吸收效率其随着林龄变化的规律与N的再吸收规律相似,除43a外,P的再吸收率均要小于氮的再吸收率。从总体上看,43a马尾松树木叶片对养分(N、P)的再吸收效率都显著低于其他4个年龄,而10、20a马尾松表现了最大的再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松材线虫病对马尾松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讨了松材线虫侵染的马尾松针叶中的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松材线虫侵染导致马尾松针叶中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下降,同时富含脯氨酸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基因也下调表达;随着侵染虫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基因在马尾松针叶中的表达增强,而在茎干、枝条中的表达减弱,导致抗氧化酶活力下降,马尾松的抗病防御能力减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松材线虫侵染致使马尾松最终枯萎死亡过程中抗氧化系统的变化,为林业生产上制定防控松材线虫病害的相应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鹏      零天旺  杨章旗      陈虎      颜培栋      陆绍浩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9-16
探索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针叶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马尾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桂中不同林龄(4、9、15、19、22、30、56 a)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利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探讨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和针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和叶片养分均具有显著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pH呈先增后减趋势,中龄林中最大,有机碳、全N、全P、碱解N和速效态K、Ca、Mg、Zn和B含量呈先减后增的U形变化,中龄-成熟林阶段最小,全K和有效P含量呈W形变化;针叶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C、N、P和K含量在过熟林中最大,Ca、Zn分别在中龄林、成熟林中含量最大,Mg和B均在幼龄林中最大。针叶K、Ca、Mg、Zn和B与土壤对应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N、有效P和速效K是影响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变化的敏感因素,土壤速效元素对叶片养分的正向效应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和全量养分的负向效应显著。综上,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土壤和叶片养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尾松15 a后,土壤和叶片养分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受N素和微量元素限制,为此在马尾松中龄林后,建议施用N肥满足其健康生长,并辅以适量微量元素,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及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浓度(5、10、15、20、30、50 mg/L)Sb(Ⅲ)和Sb(Ⅴ)处理下鱼腥草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表征鱼腥草对锑胁迫作出生理响应和抗氧化调节反应。结果表明,MDA含量随胁迫浓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SOD、POD、CAT活性均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锑浓度与SS含量呈正相关,与SP含量呈负相关,Pro含量随锑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到稳定水平的趋势。鱼腥草在锑胁迫下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共同作用下增强其对锑的耐受性,减缓所受伤害。另外,鱼腥草体内的SOD活性、SS含量、SP含量对Sb(Ⅲ)、Sb(Ⅴ)的胁迫敏感度较高,可将这3个指标作为鉴定鱼腥草在锑胁迫下生理长势的首要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甘蓝型油菜幼苗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了外源水杨酸(SA)对甘蓝型油菜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脯氨酸含量、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一直呈升高趋势,经SA预处理的甘蓝型油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其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对照。因此,在干旱胁迫下,外源水杨酸能诱导并引起甘蓝型油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提高,使其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从而减缓干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黄山松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黄山松在不同季节的蒸腾及水分生理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年龄段黄山松1年生针叶的时蒸腾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曲线,但是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幼龄阶段的时蒸腾速率与时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的基本相似,而中龄和中幼龄黄山松,其时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幼龄黄山松受气孔的限制较明显;蒸腾速率日均值的季节变化3个年龄段黄山松均为夏季的蒸腾速率较高;各年龄段黄山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序为中幼龄(5.062)>幼龄(3.383)>中龄(3.011),中幼龄黄山松具有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表明其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季节均值比较,发现夏季黄山松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其能生长在土壤浅薄甚至岩缝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山松自然状态下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国内首次在安庆市大龙山林场海拔近700m的高山地区发现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Buhrer)Nickle)自然侵染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Hayata),且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调查发现:松材线虫在黄山松上的侵染有其特殊性,如罹病木材有松香味;罹病株针叶虽变红,但色彩不鲜艳,有的罹病林针叶未全部变红,部分仍呈绿色;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罹病木均有松褐天牛危害痕迹,且混杂有其它线虫。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细叶云南松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以1月生和1年生细叶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不同光照条件(100%、50.3%、15.0%、4.2%全光照)的方法,对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1月生幼苗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0.3%全光照时最高;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15.0%全光照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1年生幼苗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15.0%全光照时活性最强;APX、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15.0%全光照时达到峰值。1月生和1年生幼苗的POD活性均在50.3%全光照下最大。综合分析得出,50.3%全光照有利于细叶云南松幼苗生理代谢活动的提高,此时,1月生和1年生幼苗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MDA含量和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均保持低水平。因此,细叶云南松幼龄时期培育中应适当遮荫。  相似文献   

14.
天然黄山松林密度效应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然黄山松林样地资料,比较和筛选了天然黄山松林密度效应模型,并对密度效应最优模型进行了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出天然黄山松林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15.
龙栖山黄山松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应用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研究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指出黄山松在不同林型下和同一林型不同密度下的基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  相似文献   

16.
产自浙江的黄山松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产自浙江的黄山松一新变种-短叶黄山松。图1参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探讨油松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量化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在驱动植物种内性状变异方面的贡献,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叶片性状时空变异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京松山南坡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其8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关系。  结果  (1)油松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及单位质量的磷含量(MP)随海拔梯度升高呈降低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质量的氮含量(MN)、单位面积的氮含量(AN)及叶氮磷比(LN:P)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单位面积的磷含量(AP)沿着海拔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各叶性状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10.33% ~ 27.59%),大小顺序为LA > AN > AP > SLA > LN:P > MN > MP > LDMC。(2)部分叶功能性状之间沿海拔梯度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油松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AN、AP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3)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油松LA、SLA及LN:P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土壤全磷的影响,LDMC主要受到土壤氮磷比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MN、AN主要受到土壤pH和土壤全磷影响,MP主要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4)海拔与土壤因子两组变量只能解释油松叶功能性状6.28% ~ 41.10%的变异。  结论  研究区域内,油松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和性状组合适应海拔梯度的变化,其中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黄山松林不同树种树冠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植物的空间占据能力的研究可以为探讨种群分布机制提供信息 ,分形几何是解决植冠和分枝格局形式的有力工具 .对寿宁、屏南二县黄山松林的不同树种冠幅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表明 :寿宁黄山松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屏南县黄山松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屏南县黄山松林中的黄山松、马尾松、木荷具有相对较大的冠幅分形维数 ,说明其种间竞争小 ;屏南县黄山松冠幅分形维数小 ,其种内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NO对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红松针叶为试验材料,测定喷施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钠溶液(0、0.01、0.10、0.50和1.00 mmol/L SNP)处理下其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呼吸速率(Rd)会随着SNP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在SNP喷施0.10和0.5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喷施0.01 mmol/L SNP有效提高了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_2O_2含量和MDA含量在喷施外源NO时显著降低。[结论]施加适量浓度外源NO会显著增加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POD活性,但施加外源NO降低了SOD活性、H_2O_2含量、MDA含量,从而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了红松幼苗受到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