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媛媛  胥琴 《水产养殖》2012,33(11):35-35
本文针对冬季育苗生物饵料缺乏,褶皱臂尾轮虫幼体成活低的问题,采用室内高密度培育轮虫的方法,提高产量.赣榆县广星育苗场,25#~35#池用于轮虫培养,38 m2/池,1#、2#、3#池饵料培育.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轮虫培养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金弟 《水产养殖》2003,24(2):17-17
1日本的轮虫生产现状轮虫(rotifer)因其大小、形状适口,容易被仔鱼、虾、蟹幼体消化吸收,具有营养丰富,增殖快速,易大量培养,不易恶化育苗水质等诸多优点,是目前鱼、虾、蟹类苗种生产前期的最佳基础生物饵料。日本栽培渔协对轮虫培养技术十分重视,做了人量的工作。在下属各事业所的鱼、虾、蟹育苗负责人,在育苗前必须订出轮虫总需求量及月需求量的大体计划,以及育苗10天(或一周)内每天需要量的具体计划。目前日本栽培渔协每年轮虫培养的总量近6兆,而实际用于育苗的轮虫量仅2兆左右,以保证育苗时能有充足的饵料保证。2…  相似文献   

3.
轮虫的室内高密度培养与营养强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海水育苗(特别是海水鱼育苗)的发展,轮虫的培养日益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轮虫培养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包裹”技术,利用轮虫这个活载体,可以将海水鱼幼苗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如二十二碳六稀酸(DHA)、二十碳五稀酸(EPA)、各种维生素等传递给幼苗。这一技术已在欧、美、日等国家的海水育苗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轮虫,是育苗工作中重要一环。笔者根据近两年来在大黄鱼育苗中的一些体会,将轮虫的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作一简单总结,供同行参考。1种源一是利用冬卵(也称休眠卵…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面包酵母和扁藻为饵料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结果表明,轮虫摄食扁藻的生长繁殖效果要好于摄食酵母。以扁藻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分别为45.5%和3.1个,而以酵母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仅分别为32.5%和2.2个。在轮虫接种密度情况下(经一个培养周期7天),轮虫密度分别为54个/ml、32.5/ml。  相似文献   

5.
在全埋式无地沟无法吸污的育苗条件下,利用鲜活生物活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的大棚育苗,配套生物饵料培养池50,000m^2,育苗水体1,680m^3,平均每m^3育苗水体培育出河蟹大眼幼体0.289kg。共育河蟹大眼幼体486kg,其中试验池为1,52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314kg,对照池为l60m^3水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0.190kg。试验池比对照池每m^3水体出苗量增产39.5%。  相似文献   

6.
轮虫作为许多水产动物的优质开口饵料在其育苗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培养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培养和室外敞池培养两大类。其工厂化培养的特点是轮虫可达密度大,环境的可控性强,但成本高;而其室外土池培养的特点是轮虫可达密度相对较小,环境的可控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评价水质状况,为大清河的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18 年5 月和8 月,在大清河25个采样点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种类组成、密度以及优势种,利用多样性等指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其浮游动物的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大清河水体中共有浮游动物18 属28 种,其中种数最多的为轮虫16 种,占总种数的57.14 %;最少的为桡足类4 种,占14.29 %;2次调查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643.08个/L(5 月)和715.20 个/L(8 月);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等。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计算大清河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大清河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差,综合评价其水质为中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将大清河2个月25 个站点分别聚为9和7 个类群。  相似文献   

8.
周友富 《科学养鱼》2003,(12):56-57
锯缘青蟹规模育苗生产过程中,对其适口饵料的培养事关重要,是优质健康苗生产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通过青蟹幼体(指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稚蟹育成)培育的适口饵料培养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基本掌握了与育苗相关联、相配套的藻类、轮虫、卤虫、桡足类等优质生物饵料的培养条件及水质调控等关键技术,现作一简述,供从事该项苗种生产的同行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单胞藻种:一般取自宁波大学藻种室(经过提纯),一级培养采用1000~5000毫升三角烧瓶或广口瓶;二级培养采用30000毫升尼龙袋;三级培养采用藻种室单胞藻培养池,每只池面积…  相似文献   

9.
褶皱臂尾轮虫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铃虫科。它大小适口(100~300μm),营养丰富,并能保持良好的育苗木质,已成为鱼类、虾蟹走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铃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时,外界气温低,空外大面积培养铃虫繁殖速度慢、培养密度低等因素,有必要进行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养。作者现勾结合1995~1997年三年的河匠人It苗中的铃虫培养方法作如下介绍.1.材料与方法(1)轮虫种由相歧臂尾轮虫冬卵孵化而成。(2)培养耷器与培养池1000~3000Ynl…  相似文献   

10.
室外轮虫培育池中非生物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室外轮虫培育池的几个水化学指标的跟踪测定,发现在培养初期,轮虫池的溶氧、pH值都很高。随着轮虫量的增加,溶氧和pH值下降到相对较低水平,氨态氮、活性磷等营养盐量在轮虫大量发生后迅速上升。后期溶氧、pH值上升,氨态氮下降。在培养期间,由于轮虫量变化大,一些主要理化因子的量及变化幅度也随之加大。溶氧的变化范围:2 66~12 7mg L,平均值为6 97mg L;pH的变化范围:8 57~9 60,平均值为8 93;营养盐中氨态氮变化范围:0 26~6 58mg L,平均值为3 77mg L;活性磷变化范围:0 035~1 41mg L,平均值为0 256mg L;CODMn值变化范围:20 8~65 2mg L,平均值为35 17mg L。  相似文献   

11.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of Rotifers as Larval Fish Food in Po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ategies to sustain rotifer peak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rotifer resting eggs in the sediment,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rotifers and larval fish growth were studied in a series of pond experiments. After the ponds were filled with water, herbivorous rotifers (e.g.,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 developed first, but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predatory rotifers (e.g., Asplanchna ). Subsequently, herbivorous cladocerans (e.g., Moina sp) eventually replaced rotifers and dominated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The occurrence of Asplanchna and Moina indicated the decline of B. calyciflorus . Peak rotifer biomass developed 8–10 d after the ponds were filled with water at 20–25 C, 10–15 d at 17–20 C, 15–20 d at 15–17 C, 20–30 d at 10–15 C, and >30 d at < 10 C. The abundance of resting eggs in the top 5-cm sediment varied from 6 to 83/cm2. About 25% of resting eggs were buried in the top 5-cm sediment but the number of resting eggs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ediment depth. Optimum rotifer biomass for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larvae stocked at 1,500,000/ha was 20–40 m/gL. High rotifer biomass (>20 mg/L) usually lasted 3–5 d, but could be prolonged by pond fertilization or cladoceran controls. A weekly application of dipterex at 0.05 mg/L reduced cladoceran biomass but enhanced rotifer biomass. Our results indicate with a careful management plan it is possible to synchronize the rotifer development with larval fish stocking.  相似文献   

12.
养殖排污水循环处理系统由轮虫净化池、沉淀净化池、反冲式物理过滤装置和生物净化池组成。物理过滤系统主要是通过水流的反冲式流动,使大量的污物停留在系统的下层,利于从系统中排除;化学处理主要是通过低值、高效的化学絮凝剂;生物净化主要是通过细菌、微藻和轮虫等生物群落综合处理来实现。经净化的养殖污水可进入虾池循环使用或排放外海。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处理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臧维玲 《水产学报》2004,28(5):529-534
将育苗用水经消毒及沉淀处理后作为试验基础用水,应用泡沫分离器、经预处理的生物滤器和紫外线消毒器等处理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使水质得到了有效控制。试验期间,对照池以大量换水及用药等传统方式维持水质,而试验池未曾用药和换水,较对照池节约水67.5%;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范围如下:NH3 Nm:0~0.010mg·L-1,NO2- N:0.01~0.63mg·L-1,pH:7.48~8.37,CODMn:5.42~12.25mg·L-1,细菌总数:(4.2~130)×103cell·mL-1,弧菌数:(0.2~20)×102cell·mL-1;试验组出苗率为40%,高出对照组33.3%。生产性育苗试验中,试验池与对照池均获得了30%的出苗率。据试验结果及罗氏沼虾育苗特点,提出了处理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的技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Diluted pig manure was treated in an algal-bacterial system in outdoor algal ponds. The pond effluent was fed once or twice daily to an indoor 501 rotifer culture. Depending on the algal-bacterial biomass concentration in the pond effluent, rotifer cultures containing 200–580 animals per ml could be obtained.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data on the algal pond and the rotifer culture effluent were recorded.  相似文献   

15.
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处理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经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的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cr等指标的沿程变化以及去除效率,为探索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生态沟渠由原农田排水渠经拓宽、种植植被改建而成,总长约150 m;稳定塘包括沉淀净化塘、生物净化塘和生物强化净化塘,分别栽种植物、栽种植物+吊养河蚌、栽种植物+放养鲢鳙,总面积约1 230 m2。在集水池出口、生态沟渠出口、稳定塘各塘出口各设1采样点共5个采样点。试验期间连续进水,进水平均流量约7 m3/h,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HRT)约102 h,其中生态沟渠段约5.4 h、稳定塘段约96.6 h,首次采样在连续进水稳定运行1周后进行。在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 d的条件下,流经该系统的生活污水黑臭消失,浊度下降,出水DO饱和度达到65%以上,进水SS、NH3-N、TN、TP、CODcr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达到84.9%、70.1%、49.6%、44.9%和80.5%。生态沟渠段对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达到40.1%,占系统总去除量的47%。系统最终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GB18918-2002)。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具有建造灵活、无需动力条件、运行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小流域山区农村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模拟底物法监测了精养池塘水中碱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脂肪酶(LIP)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胞外酶活性在不同粒径生物上的分布,并探讨了池塘水中酶活性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草鱼池塘水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0.18~1.63μmol/(L·h),亮氨酸氨肽酶活性范围为0.28~1.66μmol/(L·h),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96~3.49μmol/(L·h),脂肪酶活性范围为1.48~2.68μmol/(L·h)。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中胞外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月份动态变化。4种典型胞外酶在池塘水中不同粒径生物上的酶活性分布不同。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主要来源是3μm粒径的浮游生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来源为0.22μm粒径的游离态,脂肪酶活性主要来源于0.22μm的游离态和3μm粒径浮游生物。养殖池塘水中β-葡萄糖酶活性与NH_4~+-N、TN、TP、IP、COD_(mn)、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酶活性与D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与NH_4~+-N、NO-2-N、TN、TP、IP、COD_(mn)、Chl.a呈显著正相关,与T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DO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7个指标进行采样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采样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人工驯养池和自然栖息地水质差异。结果显示:驯养池与自然栖息地部分水质指标差异显著;自然栖息地中,清水河夏季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为TN,其余监测点各季节水质均满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驯养池夏季水质评价结果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TN。  相似文献   

19.
河蟹人工育苗池水循环净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在养殖池内投放和接触氧化水循环处理装置内接种挂膜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等环境有益微生物 ,并与微藻、光合细菌等活饵料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池水净化循环处理技术 ,通过基础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进行了研究考察 ,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使育苗池水循环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试验苗池溶解氧 (DO)高于 7 5mg/L ,氨氮低于 0 5mg/L ,水质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符合河蟹育苗要求。试验苗池蟹苗总成活率 19 4 % ,产量 175 8g/m3 ,蟹苗成活率、产量和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苗池  相似文献   

20.
河蟹池塘养殖底层微孔曝气增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7年-2008年通过底层微孔曝气技术的开发应用,开展了河蟹池塘养殖增氧研究。结果表明养成河蟹规格和单产显著提高,池底增氧技术是河蟹池塘养殖中的关键控制技术,示范区、推广区河蟹的平均规格、单产、毛利比同期常规技术的一般平均水平分别提高了11.37%~36.26%、7.07%~28.49%;50.29%~71.67%、49.11%;177.51%.187.31%、122.2%;养蟹池塘水体DO、NH3-N、NO2—N、TN、TP、COD等主要水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池,总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以上,并实现了养殖期内零排放,是一项节水、环保的新型水产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