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沙葱种子为材料,利用PAGE的方法,探索了沙葱种子盐溶蛋白分离的适宜实验条件。其结果表明分离沙葱盐溶蛋白的PAGE电泳的适宜条件为:30%H2O2/1mL,胶浓度为13%,胶液为5μL,交联度为4%,加样量为20μL和25μL,电极液pH值是3.5,电泳方式为先低后高再低。  相似文献   

2.
以乳清浓缩蛋白为基质、黄原胶作为增稠剂、甘油作为增塑剂制备可食用膜,包裹在新鲜草莓表面,以期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同时,探讨了乳清浓缩蛋白浓度、黄原胶添加量和膜液pH值对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优化制备可食用膜的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乳清浓缩蛋白12%、黄原胶添加量0.3%、pH=7。此时,可食用膜具有膜厚度低、透湿系数低及溶解率适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改进的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PAGE)技术,对18个品种的高羊茅盐溶蛋白电泳图谱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盐溶蛋白等位变异,共分离出17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每份材料可电泳出7~12条带,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在0.294~0.941,以相似系数0.635为标准,可将所有品种聚为3类。各品种的电泳图谱可以相互区别,表明种子盐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可作为高羊茅品种鉴定的蛋白质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4.
根据pH-stat法,用正交试验优选出水解所需的底物浓度、pH值、温度、加酶量等试验条件,对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牛乳酪蛋白的水解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解条件为:底物浓度3%、pH 8.5、温度55℃、加酶量为20μl,在此条件下酪蛋白的水解度达到27.05%.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酪蛋白水解产物作为人类的功能食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90℃下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浓度、pH值、金属离子、加热时间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形成凝胶的最适pH值为3.0,碱性条件下最适pH值为9.0;pH值大于11时在95℃的水浴锅中加热5 m in,大豆分离蛋白变为黄棕色黏稠状液体,且有异味;浓度为16%大豆蛋白凝胶溶液中CaC l2浓度为0.4%时,形成凝胶的透明性最高,凝胶形成时间为22 m in。  相似文献   

6.
天女木兰种子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适用于天女木兰种子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为研究其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差异奠定基础。【方法】比较蛋白的不同提取方法(酚提取法、三氯乙酸-丙酮-酚提取法、三氯乙酸-丙酮法和Tris-HCl法)、IPG胶条pH梯度(pH3~11NL、pH3~10和pH4~7)、裂解液中的尿素浓度(6,7,8,9mol/L)和分离胶浓度(10%和12.5%)等条件,对天女木兰种子蛋白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双向电泳条件。【结果】以Tris-HCl法提取种子蛋白,在IPG胶条pH为4~7、裂解液中尿素浓度为9mol/L、分离胶浓度为12.5%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分辨率高、背景清晰、重复性好的天女木兰种子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结论】建立了适用于天女木兰种子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7.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8%、10%、15%、14%、16%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槟榔胚蛋白亚基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对亚基电泳分辨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浓缩胶浓度为7.5%,分离胶浓度为12%时,槟榔胚蛋白亚基的分离效果最好,可以得到10条清晰的亚基条带。  相似文献   

8.
李艳  郝建平  郑亚军  王将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26-4627,4633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为12%,对2种新品种玉米——强盛49和奥玉3101的贮藏蛋白亚基进行了电泳分析,并对组成2种玉米贮藏蛋白的各亚基的分子量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为12%的电泳图谱最佳。2种玉米蛋白的亚基组成相同,都含有14个亚基,二者分子量分布范围也接近,但是亚基含量差别较大,尤其是亚基13差别最为显著。在玉米蛋白的亚基组成中,以低分子量亚基为主,玉米蛋白亚基分子质量范围约为1.0×104~8.0×104Da。  相似文献   

9.
采用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为12%的SDS-PAGE凝胶系统,运用Image J软件分析不同蛋白质浓度、pH、NaCl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浓度为1.2 mg/m L、pH为7.5、NaCl浓度为0.5 mol/L时,肌原纤维蛋白中各蛋白质及其亚基实现较好分离,均匀分布于整个电泳条带,且各蛋白条带光密度值能清晰分辨。Image J软件能有效地应用于SDS-PAGE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丁邦琴  邱鑫  周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380-12383
[目的]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对提取L-谷氨酰胺的影响,为谷氨酰胺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种新型分离工艺。[方法]利用单根阴离子交换柱,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分离试验研究从酶法合成液中提取谷氨酰胺的各种条件。[结果]模拟液离交分析的最适条件为:树脂201x4,进样流速为3.0BV/h,进样pH值6.5,谷氨酸浓度1.O%。酶反应液处理的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40℃,pH值6.5,10.0g/L粉末状活性炭进行二次脱色,15.0mmol/L的Ca2+添加量来去除样液中PO4^3+,离交分离条件同模拟液。Gin收率为66.6%、Glu去除率为95.O%。[结论]该研究得到的处理方法简单易行,Gin收率和Glu去除率高,在工业生产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对多样本小米硒含量的快速检测,以9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小米样品为研究对象,将样品分为校正建模集(样本容量n=51)和外部验证集(n=42),利用丹麦生产的NIRSTMDS2500台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信息,通过标准正态变化(SNV)、卷积平滑(Detrend)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模方法建立脱壳谷子-小米总硒含量的测定模型,用工作流调用模型实现小米总硒含量的快速检测;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小米总硒含量,以此作为小米总硒含量预测模型的化学参比值。结果表明:小米总硒含量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84.5%;校正集均方根误差和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9 6和0.089 2,说明小米总硒含量的近红外预测值接近化学参比值;性能偏差比为5.478,大于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和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提出的质量控制标准,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中预测集和建模集标准误差的比值为1.073 0;因此采用PLSR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稳健程度较高,可实现对小米总硒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谷子品种资源微量元素硒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中国谷子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硒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以了解谷子品种资源中硒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为谷子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基础。【方法】硒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分别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和微量凯氏定氮法。【结果】①中国谷子地方品种资源硒含量平均53.3 μg?kg-1,变异范围20.8~89.2 μg?kg-1;蛋白质含量平均15.8%,变异范围11.01%~20.77%。②不同生态区的材料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内陆和黄土高原来源的品种硒含量分别排列第一和第二,以下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最低是内蒙古高原;不同生态区来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排列次序与硒的排列较为一致,依次为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③2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4,且达到极显著水平。④硒含量与谷子粒色相关联,相联系数为0.385,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红粒谷子硒含量明显高于黄、青、褐等粒色的品种。【结论】谷子品种资源的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在鉴定评价基础上,筛选出了一批品质优异的谷子种质资源,为富硒和高蛋白优质品种的培育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秀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50-19351
[目的]用HPLC法测定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lurnL.)提取液中金丝桃素含量,以期为贯叶金丝桃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HPLC条件为:岛津VP-ODS C18(4.6 mm×150 mm,0.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酸乙酯-磷酸盐缓冲溶液(V∶V=60∶20∶20,pH=2.0);流速为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590 nm;进样量10μl。[结果]贯叶金丝桃提取液在金丝桃素含量为2.56~19.2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测得金丝桃素的含量为0.79 mg/g,提取率0.079%。[结论]该方法精密度良好,重现性好,稳定性好,适合贯叶金丝桃中金丝桃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谷子育成品种的抗倒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倒伏对谷子产量和品质以及机械化收获均有显著影响。为了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谷子品种,以近几年通过国家鉴定、省级审定和参加国家区试的22个谷子育成品种为试材,利用倒伏系数评价了参试谷子品种的抗倒性;通过分析茎秆性状(株高、单茎鲜重、根量、茎秆抗折力、基部4节的长度、茎秆机械强度)与品种倒伏系数的相关关系,明确了影响谷子抗倒性的关键性状指标;并以抗倒性有显著差异的几个谷子品种为代表,探讨了这些关键性状指标如何影响谷子的抗倒伏能力。结果表明:济谷14、济谷16和冀谷31的倒伏系数均<0.15,抗倒伏能力很强; M2173、济谷13、衡0950和济谷12的倒伏系数均>0.29 ,抗倒伏能力较弱。本研究条件下,谷子株高和单茎鲜重与倒伏系数呈正相关,基部4节的长度与倒伏系数呈负相关,但关系程度均不密切;根量、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机械强度与谷子抗倒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将抗倒性明显不同的7个谷子品种进行了3个关键性状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根量越大,茎秆抗折力越大,茎秆的机械强度越大,谷子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越强,越适合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5.
基于PCR技术的谷子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张基于PCR技术的谷子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方法】以谷子高146A和K103杂交自交F2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以分布于谷子9条染色体上的81个SSR标记为主要参考标记,采用来自谷子、水稻、珍珠粟和高羊茅的SSR、STS、SNP、SV和ACGM标记共1 733个,在亲本间筛选多态性标记,并进一步在F2群体间进行验证,利用MAPMAKER VERSION 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采用MapDraw V2软件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结果】构建了一张包含192个不同类型分子标记的谷子遗传图谱,新定位标记33个,其中32个来自谷子,另1个来自珍珠粟。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全长2 082.5 cM,连锁群长度介于119.5-475.2 cM,平均长度231.3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85 cM,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介于10-37个。部分连锁群上标记存在偏分离现象,在定位的192个标记中,共有36个标记发生偏分离,占图谱总标记的18.75%,其中,在LG2、LG6和LG7上分别聚集分布了10、15和7个偏分离标记,出现了偏分离热点区域,而在LG1、LG4、LG5和LG8上仅有零星分布,LG3和LG9上则没有偏分离标记。对来自不同作物的分子标记在谷子上的可转移性分析发现,来自谷子的1 235个PCR标记中有205个标记在双亲及其F2群体间有多态性,多态率为16.60%,而来自珍珠粟、高羊茅和水稻的498个PCR标记,在该群体上仅发现1个多态性标记。【结论】利用不同物种中的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 082.5 cM的谷子遗传连锁图谱,其分子标记主要来自于谷子。  相似文献   

16.
为高效发掘和利用谷子种质资源,以调查收集的1 237份谷子资源的19个数量和质量性状数据为依据,按地理生态区和穗形分组,采用UPGMA聚类分析和类内随机取样方法,筛选谷子骨干种质;通过极差、表型保留比例等对谷子骨干种质的代表性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和直方图对谷子骨干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构建的骨干种质118份,占全部种质的9.9%,包括国外品种20份(17.09%)、农家品种56份(47.86%)、野生品种5份(4.28%)、育成品种36份(30.77%),符合取样比例范围。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谷子骨干种质与全部种质之间表型性状、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骨干种质保留了全部种质的分布范围、表型保留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骨干种质和全部种质的叶面积与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穗粒重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一致的遗传结构和分布频率。综上,本研究构建的谷子骨干种质能代表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减小了全部种质中的遗传群体,可用于谷子资源评价和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7.
18.
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明谷子连作障碍机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开展发芽和盆栽试验,分析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谷子种子的萌发表现为"低促高抑"。与对照相比,原液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降低73.2%和56.6%,根长、芽长、鲜重、干重也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原液显著抑制谷子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的生长;稀释10、50和100倍液处理下的谷子种子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为正值,表明其对谷子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原液处理下,谷子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化感效应指数均为负值;稀释10倍液处理下的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化感效应指数均为正值;不同浓度茎秆水浸提液处理下的幼苗叶片光合作用与对照相比均受到了抑制作用;谷子苗期叶片的SOD、POD活性经不同浓度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处理,随着浓度的增加,分别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谷子茎秆中的化感物质在高浓度(原液)下对谷子自身有较强的自毒作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适当浓度(稀释10、50和100倍液)下,表现出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谷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北夏谷区2001—2015年谷子育种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华北夏谷区近15年谷子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谷子育种变化趋势,为谷子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以通过鉴定的51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分析,并与15年间华北地区谷子生长季6—9月份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梳理通过鉴定的51个品种的类型。【结果】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变异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重和穗粒重持续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公顷穗数略有下降。51个通过鉴定品种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所有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个通过鉴定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差异极显著,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差异不显著。华北夏谷区谷子生育期气候趋向于暖湿的变化趋势。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和生育期、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温、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低温、最高温、降水量、生育期、穗粒重、出谷率决定谷子产量85.17%的变异。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负效应的是最低温,为正效应的是最高温。近几年谷子育种水平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米类型逐渐增多,反映了轻简栽培和优质是目前的主要育种方向。但是以冀谷19、豫谷1、冀谷25等3个主干品种为亲本来源的品种数为26个,占杂交选育品种的57.8%,育成品种亲本范围相对较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结论】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育种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造成产量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而且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狭窄可能是育种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要从亲本创制和选择着手,丰富亲本类型;提高品种穗粒重和出谷率,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夏谷产量。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与区域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谷子营养丰富、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谷子种植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以期为优化谷子布局和促进谷子生产发展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1985—2015年谷子各省、县域生产统计数据,采用产量贡献率、重心迁移、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30年间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由3.318×10 6hm 2减少至7.88×10 5hm 2后回升至8.39×10 5hm 2,单产由1 801.2 kg·hm -2提高至2 342.9 kg·hm -2,总产量变化中面积贡献率为80.3%,单产贡献率为18.4%,且单产贡献率逐渐增加。全国谷子生产重心年际间变化较小,优势产区稳定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和北部中低高原区东南部,具体集中在内蒙东部、东北三省与内蒙接壤的县域、河北大部、河南西北部、山东中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中部。30年间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地区与西北部分县域单产增加但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使该区域表现为单产优势与面积劣势,2000年后北部中低高原区的吉林通榆、内蒙敖汉旗与山西部分县域的播种面积回升。播种面积较大而单产劣势的县域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和山西中北部部分县域。结论 30年来全国谷子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黄淮海地区被夏玉米替代的夏谷较难恢复,东北地区中西部、北方农牧交错区及太行山沿线区谷子生产具有恢复潜力。谷子育种、栽培技术与生产加工机械的进步,对谷子生产提质增效与实现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