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杂交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6种密度和5种施肥量的不完全方案下,研究了优质杂交冬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63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综合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表现,在本试验所设置的处理范围内,N、P2 O5、K2 O、B施用量分别为240.0,120.0,210.0,1.2 kg.hm-2时,密度以22.5万株.hm-2为佳;N、P2 O5、K2 O、B施用量分别为180.0,90.0,158.0,0.9 kg.hm-2时,密度以37.5万株.hm-2为适;其余施肥水平时,密度以45.0万株.hm-2为好。无论密度高低籽粒产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较高密度条件下的增产幅度小于较低密度条件下的增产幅度;施肥量较低时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施肥量较高时则不然,高施肥量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反而下降。试验以密度22.5万株.hm-2,N、P2O5、K2O、B施用量分别为240.0,120.0,210.0,1.2 kg.hm-2的处理组合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密度与施肥水平对谷子长生07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延安地区长生07谷子高产栽培的最佳留苗密度与施肥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密度(22.5万、45.0万和67.5万株/hm2)与施肥水平(N施用量75、225和375 kg/hm2,P2O5施用量75、225和375 kg/hm2,K2O施用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发病率、倒伏性、生育期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谷子抗倒伏性、穗粗和穗粒重均无显著差异;穗长在低K水平与中K水平间差异显著;千粒重随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低N水平与高N水平间差异显著。低密度下谷子的抗倒伏强度较优;低密度与中密度的穗长和穗粗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跃高密度;穗粒重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其中低密度与高密度间的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白发病发病率为1.6%~3.8%,生育期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条件下,长生07谷子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与施肥组合为留苗密度22.5万株/hm2、施氮(N)量375 kg/hm2、施磷(P2O5)量375 kg/hm2、施钾(K2O)量150 kg/hm2,产量达到4 933.5 kg/hm2。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肥量对湘杂油763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施肥量因素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密度因素.本试验以M3N2、M3N3,处理籽粒产量较高,因此湖南湘杂油763种植中N、P2O5、K2O、B的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分别以180、90、157.5、0.9 kg/hm2、15万-22.5万株/hm2为宜,可以减少成本,提高菜籽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磷水平对耐密型玉米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吉单20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玉米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营养水平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较大,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施肥量为N 200 kg/hm2、P2O560 kg/hm2、K2O 50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4 kg/hm2。氮肥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的影响明显,在施磷30 kg/hm2时,施氮250 kg/hm2比施氮100 kg/hm2处理蛋白质含量增加3.9%,蛋白质产量增加10.1%。在一定的范围内玉米籽粒脂肪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氮水平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肥密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与施肥量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对施肥量有更高的要求。在当地合理的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产量在7 000 kg/hm2左右,建议公顷施肥量纯N 200~275 kg、P 100~137.5 kg、K 80~110 kg。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湘杂油763为材料,设置施肥量与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油菜茎、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群体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都随着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与油菜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肥量和密度分别作为主效应对油菜产量影响极其显著,两因子交互作用下油菜产量变化反而不明显。合理的高施肥量和高密度水平促进油菜增产,以高施肥量+22.5万/hm2处理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经济合理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按照N、P2O5、K2O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了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用量在0~150kg/hm~2之间时随施N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增加,在N用量超过150kg/hm~2后小麦籽粒产量趋于稳定,籽粒N含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2.249%,籽粒N田间携出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190.5kg/hm~2;随P2O5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升后降,施P2O5量在75kg/hm~2时达到最高值,P2O5用量在300kg/hm~2籽粒产量降低5.1%,籽粒P含量与P2O5田间携出量随施P2O5量增加而持续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0.700%与131.3kg/hm~2;K2O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随施K2O量的增加,籽粒K含量持续增加,K2O田间携出量在34.6~37.0kg/hm~2之间。综合考虑产量结果与氮磷钾养分的田间携出量,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N 150~225kg/hm~2,P2O575~150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稻广两优272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中稻广两优272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氮、磷需求量大,中后期钾素吸收量增加;对广两优272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K、P;结合模拟的最佳施肥量和经济施肥量,推荐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肥力条件下的施肥量为氮(N)180~210kg/hm2、磷(P2O5)70~100kg/hm2、钾(K2O) 105~135kg/hm2.  相似文献   

10.
泾川县旱塬区全膜穴播冬小麦“3414”施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泾川旱塬区全膜穴播条件下,通过“3414”试验,建立了以冬小麦产量与N、P、K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在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最大施肥量为N 294.0 kg/hm2、P2O5 162.0 kg/hm2、K2O 34.5 kg/hm2时冬小麦产量为6 213.0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43.0 kg/hm2、P2O5 115.5 kg/hm2、K2O 57.0 kg/hm2,冬小麦产量为6 082.5 kg/hm2。氮、磷、钾养分的利用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氮肥利用率为17.6%~33.6%,磷肥利用率为13.6%~30.8%,钾肥利用率为11.3%~31.3%。  相似文献   

11.
杂交晚稻金优928高产优质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倾插37.5-45万次,施纯氮210kg左右,施P2O560-75kg,施K2O90-105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有机油菜生产的肥料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解决有机油菜栽培中的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利用有机种植采用的农福旺有机肥,对有机油菜施肥量和密度的最优栽培模式进行探索。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与密度对有机油菜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有机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单株有效角果在高肥高密时出现最高,荚粒数在高肥低密下粒数最高;同一种植密度下,单株有效角果和荚粒数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均不明显。施肥量3000~5250 kg/hm2对有机油菜产量的影响无差异,有机油菜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产量差异显著,两者之间互作无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以施有机肥3750 kg/hm2,种植密度30万株/hm2为有机油菜适宜施用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3.
密度与施肥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新育杂交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直播生产的适宜密、肥参数,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与施肥水平(N0、N8、N12、N16)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中低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N12与N16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8差异显著;在高密条件下,高施肥水平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不同密度间的总体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22.5万~37.5万株/hm2为宜,过高的密度对增产不利。江西适播期内,赣油杂5号的适宜密度为22.5万~37.5万株/hm2,适宜施肥量为氮180、磷(P2O5)90、钾(K2O)90和硼砂16.5 kg/hm2。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厚明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06-7407
[目的]进一步探讨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出相应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毕单15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0000、67500、75000株/hm23种不同种植密度及285、330、385 kg/hm23个氮肥用量,随机区组排列,研究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毕单15号玉米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中高种植密度(67500苗/hm2或75000苗/hm2)、高氮量(385 kg/hm2)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通过测土施肥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获得8779kg/hm2的玉米单产。[结论]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两大重要因素,要提高玉米单产,就必须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两裂式裂区试验探讨了丰两优1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都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施氮水平与每穗实粒数、栽插密度与有效穗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影响最大,其次为穗实粒数。在大田生产中,要适当提高栽插密度,适宜播量为22.5万~28.13万穴/hm2;重施基肥,后期要增施粒肥均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地区马铃薯青薯2号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永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15-1017
[目的]研究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密度,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方法]在柴达木地区利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青薯2号马铃薯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与其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含量、淀粉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柴迭木地区,青薯2号块茎产量、淀粉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25.00kg/hm^2、P2O5 120.00kg/hm^2、K2O 250.00kg/hm^2;商品薯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99.32kg/hm^2、P2O5 95.67kg/hm^2、氧化钾199.32kg/hm^2。[结论]在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产量、淀粉产量与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夏秋  赖雄  王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05-16807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玉米杂交种产量的影响,为其快速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密度为主处理(45000~67500株/hm2),施氮量为副处理(90~360kg/hm2),研究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川单418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川中丘陵区川单41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比常规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加大,最佳施氮量为270kg/hm2,产量可达到8024.36kg/hm2。密肥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在较高密度下,氮肥对产量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结论]在西南地区加强玉米杂交种川单418种植密度和肥力组合调控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栽培密度对茄子新品种瑞丰3号产量的影响,为瑞丰3号紫长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种植密度和氮、钾、磷肥施用量与瑞丰3号紫长茄产量、利润及产投比的关系,并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4个因素对茄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说明氮肥和钾肥施用量是制约紫长茄产量的主导因素。【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其最佳栽培措施是:施氮量297.33kg/ha,施钾量371.44kg/ha,施磷量95.68kg/ha,种植密度36908株/ha,紫长茄最优产量为100937.7±13239.5kg/ha。  相似文献   

19.
刘珠 《农学学报》2020,10(2):45-49
为了探讨弱感光杂交稻‘元丰优86’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对其进行密度、施N量和施K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3项栽培措施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施N量会延长全生育期;增加施K量会提高株高;提高密度会增加有效穗,增施K肥、N肥有效穗也会有所提高;提高密度和施N量都会减少每穗粒数;提高施N量结实率也会有所提高;对千粒重的影响微弱。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施N量和施K量。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优化措施,每公顷插18.05万~24.56万丛,施K2O 64.3~116.7 kg,施纯N 76.9~137.9 kg。  相似文献   

20.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proper fertilization meth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mprove maize yield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A two-year(2016 and 2017)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plant densities(6.0, 7.5 and 9.0 plants m~(-2)) and three fertilization modes(no fertilizer, 0 F; one-off application of slow-released fertilizer, SF; twic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CF).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yields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under SF with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7.5 plants m~(-2))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 in 2016 and 2017. Compared with CF, SF could increase post-silk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 N, P and K uptake at pre-and post-silking stages; this treatment increased grain N, P and K concentrations and resulted in high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Nutrient(N, P and K)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N and P) recovery efficiency in S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F treatments under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Under both SF and CF conditions, the grain yield, total N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ies initially increased, peaked at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Based on the yield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in two years, plant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with SF can improve both the grain yield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maiz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