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2005年起,泸具连续4年承担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水稻)项目.几年来,根据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实施内容由一业向连作和综合入户推进"的要求和结合县超级稻高产创建"百里长廊"活动实际,泸县按照"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创新,把我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引向纵深发展;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农民满意,用争创全国第一的百倍努力来保持荣誉"的工作思路来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上下联动,把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2005,(15):1-1
农民要致富,最盼科技常入户。为跨过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入户这“最后一道坎”.农业部把实施科技入户作为今年为农民办实事的首要工程,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工作思路,在全省13个县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工程的实施将给广大农户带来诸多实惠: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06,(8):69-69
2006年7月6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单位代表5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上.农业部对获得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其中河南省滑县等10个县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县”荣誉称号;河北省辛集市马庄乡马庄村等50个村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示范村”荣誉称号;张红英等500位同志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示范户”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06,(9):67-67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加强科技入户工作指导,经验交流,信息沟通,宣传报导以及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管理,打造农业科技入户的网络平台,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步伐和效果,经有关部门批准,农业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入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自实施以来,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发展应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三个方面,不断拓宽科技入户工程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科技入户工程对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探索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先导作用,把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业生产和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留守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相对较低,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加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偏低、农业增效迟缓、农民增收困难。因此,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提升农业科技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探索。郫县是2009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通过3年的实施,郫县科技入户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对郫县3年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调查,并对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洪泽县是全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首批实施县。2005年以来,该县精心组织,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水稻科技入户成效卓著。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项目工作组对技术指导员服务质量、科技入户效果、  相似文献   

8.
同油杂2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洪泽县是全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首批实施县。2005年以来,该县精心组织,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水稻科技入户成效卓著。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项目工作组对技术指导员服务质量、科技入户效  相似文献   

9.
商蓉 《农家致富》2005,(15):4-5
2005年初,农业部确定江苏省仪征市、如东县、洪泽县、姜堰市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县。按照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要求,作为小麦试点县的仪征市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专家组,确定了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推介发布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经过4个多月的实施,科技入户工作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赛辑 《新农业》2005,(1):53-53
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整体规划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2005年科技入户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洪泽县是全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首批实施县。2005年以来,该县精心组织,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水稻科技入户成效卓著。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项目工作组对技术指导员服务质量、科技入户效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部及省农业厅的支持下,晋州市被列为石家庄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县之一,晋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意见>精神和<2007年河北省小麦科技技入户示范田>要求,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真正把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到实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的第4年。这一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对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根据示范县对科技示范户的调查,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到100%,转化率迭到98%,科技示范户户平增加粮食236.5公斤,增加收入2252元。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作,本刊开辟“科技入户”专栏。主要介绍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意义和政策、优良品种、目前主要推广的技术、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典型以及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先进事迹。竭诚欢迎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为简便、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以来,我县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农业科技入户文件精神,强化工作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探索实施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a来,我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卓有成效,深得民心,多次受到上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领导与专家的肯定和推介,《全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紧急通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大技术进行推广。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1000万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以及农业部一系列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精神。探索和做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农业部安排给我省1个科技入户试点县的基础上,我省在财政较紧的情况下.又启动了隆阳区、寻甸县、宣威市、晋宁县、建水县5个省级试点县。省级试点县以水稻、马铃薯、奶牛、生猪为主.拟推广14个主导品种和22项主推技术,通过该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农民要致富,最盼科技常入户。为跨过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入户这“最后一道坎”,2004年。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规划(2005~2010年)》。农业科技入户全面铺开后,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应用,示范户、辐射户的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应用率均达到了90%以上,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明显作用,形成了广大农民争做科技示范户,勇当致富领路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3~4日,农业部在安徽五河县正式启动“推进科技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启动仪式上说,农业部党组始终把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逐步向科技“常下乡”、“下长乡”转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把科技入户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实践证明,两年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干群关系融洽了,凝聚力增强了,还推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得民心,农民迫切希望该工程能够持续下去,而且越深入越扎实越好,尽快把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户户都能掌握科技,家家都能科学种田。农业科技入户恰如一条传送带,承载着科技人员的技术,对接着农民的希望,使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展现出无限魅力。《农技服务》杂志肩负着传播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成果的使命,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农业科技入户这个伟大的工程中。从本期起,《农技服务》与贵州省农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联手开辟“科技入户工程”新栏目,为您解读科技入户新政策、了解各地科技入户新动态、掌握科技入户实用技术等,与您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员、以及科技示范户把您在入户工程中总结的好经验、好技术通过《农技服务》传播给广大农民朋友,更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以来,我县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农业科技入户文件精神,强化工作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探索实施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a来,我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卓有成效,深得民心,多次受到上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领导与专家的肯定和推介,<全国农业科技入户水稻工作简报>先后两期头版介绍我县的经验,省、市、县有关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全省以农业科技入户为主要内容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大型活动也在我县启动,对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