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室内观察确定,松实小卷蛾的求偶行为开始于进入黑暗期后30 min,求偶高峰出现在黑暗后3~5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松实小卷蛾雌蛾性腺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气相色谱流出峰与标准样品的质谱离子碎片,确认了4个组分:(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其相对含量之比为1718578。触角电位试验表明,4个化合物都能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的EAG反应,其中,(E,E)-2,4-癸二烯醛引起的反应(14.3871.953 mV)与腺体粗提物引起的反应(15.7843.693 mV)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在思茅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E,E)-2,4-癸二烯醛、(Z)-11-十六碳烯乙酸酯为引诱剂,对松实小卷蛾和微红梢斑螟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以(E,E)-2,4-癸二烯醛为引诱剂,在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分别诱捕到松实小卷蛾6.30头和3.10头;以(Z)-11-十六碳烯乙酸酯为引诱剂,在思茅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分别诱捕到微红梢斑螟3.60头和2.40头;混交林内的松实小卷蛾和微红梢斑螟的诱捕量显著少于纯林。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7月至8月,以顺-7-十二碳烯-1-醇和反-9-十二碳烯-1-醇为引诱剂,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的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的主要球果害虫松实小卷蛾的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对松实小卷蛾的雄蛾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可依据含有这2种化合物的诱芯的诱捕器连续捕获松实小卷蛾雄蛾数量变化的态势对松实小卷蛾害虫的虫情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广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进行了落叶松毛虫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剂量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雄虫对含有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的不同剂量诱芯的反应不同。随着性信息素剂量的增加诱到雄蛾的数量逐渐显著增加,含有最高剂量的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各5 000μg诱芯的诱捕效果最好,但仍然低于含有1头处女雌蛾的诱捕器的诱捕量。建议在落叶松毛虫综合治理中推广使用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各5 000μg或以上剂量的诱芯。  相似文献   

5.
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性信息素,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GC-EAD)测定蜀柏毒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成分的活性反应,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GC-MS)鉴定其活性反应成分。GC-EAD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2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林间试验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诱芯对蜀柏毒蛾有相近的诱集效果,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是蜀柏毒蛾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通过对复合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1∶9(200μg)、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9∶1(200μg)和单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200μg)、顺-9-十八碳烯醇((200μg)4种配方诱芯林间诱集效果试验,结果 4种配方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但复合组分诱集效果比单组分诱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还容易引起蛀干害虫入侵,造成松树进一步大面积死亡,寻找有效的种群监测手段是对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特异性强、使用简便等优点,是松毛虫类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性信息素引诱剂不仅可以用于松毛虫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干扰其交配控制其种群数量和猖獗发生。目前,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包括,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两大类。其前体化合物分别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主要有3种不同的合成路线:1) Wittig反应,即膦盐与醛的反应; 2)碘代烯的偶联反应,即E型碘代烯烃与不饱和烃偶联反应; 3)其他类型反应,即包括烯烃与炔烃类化合物的反马氏加成、乙基烯基炔基硼烷重排以及有机金属试剂偶联等反应。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1) Wittig反应,即α,β-不饱和醛与膦盐反应; 2) E型碘代烯醇与炔烃偶联反应。当前,松毛虫性信息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合成方法进一步设计、优化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油松毛虫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活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Wittig缩合反应合成了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的性诱剂—(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Ⅰ)、(顺,反)-5,7-十二碳二烯-1-基醋酸酯(Ⅱ)和(顺,反)-5,7-十二碳二烯-1-基丙酸酯(Ⅲ)。 1980年夏季,在北京郊区的油松林里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Ⅰ,Ⅱ和Ⅲ的混合物对油松毛虫的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活性。单组份Ⅰ诱到一些雄蛾,但Ⅱ或Ⅲ诱蛾量很少。  相似文献   

11.
曹州木瓜果实香气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芳香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定量分析,测定曹州木瓜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的挥发性物质,并对木瓜不同品种的香气组分进行分析探讨.共测定出145种香气组分,曹州木瓜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分别为70、70、69和70种,各自占总峰面积的99.88%、99.7%、99.97%、99.37%,以醇类、醛类、烯烷类、酮类、酯类、杂环类等为主,其中又以C6醇(如1-己醇、2,4-己二烯-1-醇、反式-2-甲基-环戊醇等)、C6醛[(E)-2-己烯醛、2-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等]居多.结果表明: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不同品种香气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主要组分相同;主要组分含量差异是曹州木瓜不同品种间香气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异长烯酮为原料,通过缩合、亲核取代和环化等手段合成了11种新型异长叶烯基噻唑类化合物,同时采用1H NMR、13C NMR、LC-MS和FT-IR对化合物进行了鉴定,从而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E)-4-(4-甲氧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e)与(E)-4-(4-甲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g)对细菌(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7.8 mg/L。(E)-4-氯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b)对真菌(白念球菌与热带假丝酵母)抑制效果优于其他化合物,其MIC值为15.6 mg/L。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人体肝癌细胞(HepG 2)抗癌活性测试,化合物2g(IC50=43.9±0.9 mg/L)对HepG 2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人工饲养与枣树林间定时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皮暗斑螟的生殖生物学进行观测.傍晚(17-20时)羽化的成虫占总量的45.71%,交尾多于午夜后至凌晨前进行.在室内通过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皮暗斑螟雄蛾对来自雌蛾性腺的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通过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初步明确了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组分为(Z9,E12)-十四碳-9,12-二烯-1-醇[(Z,E)-9,12-14:OH]和(Z9)-十四碳-9-烯-1醇(Z9-14:OH).对二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单体和混合物进行了林间引诱试验,初步结果表明(Z,E)-9,12-14:OH的诱虫效果较好.5,50,500和1 000 μg不同剂量诱芯的田间引诱试验证明,500 μg剂量诱芯诱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4.
乳源木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乳源木莲叶中的挥发油,经过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成分,共分离出16个峰,通过与软件中的质谱标准谱图库比较确定出其中14种化合物,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反-橙花叔醇(38.831%)、二环基丙二腈(13.892%)、δ-杜松烯(7.814%)、香叶醇(6.367%)。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对红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lamarblue法测定乳源木莲的挥发油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的抑制作用很强,浓度为100μg/mL达到100%。    相似文献   

15.
桉树害虫的生态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桉树主要用作纸浆材,随着桉树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害虫种类与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为此必须以生态学原理和害虫生态控制理论来指导桉树害虫的控制.森林害虫生态控制的主要内涵是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我们对桉树害虫的生态控制采取了选育抗虫树种、适地适树和科学施肥等措施,培育了健康的林分,已经成功地控制了某些害虫对桉树的危害,此举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持续控制桉树害虫的危害,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桉树地下害虫是一类特殊的害虫群体,在造林初期的危害比较严重,此时应针对不同的害虫选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来控制其种群密度,施药时要考虑减轻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应采用毒饵诱杀、根部施药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稻草是传统茶油压榨过程中用于包裹茶籽粉的材料。为了给稻草包饼材料对茶油感官品质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分别以湖南双峰产的茶油及添加了不同稻草压榨的自制茶油为供试的茶油样品,对其色差值、关键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进行了检测和评价。检测结果表明:双峰茶油的关键香气成分依次为辛醛、(E)-2-癸烯醛、(E)-2-壬烯醛和壬醛,3种添加稻草自制的茶油其关键香气成分均为(E)-2-癸烯醛、苯乙醛和壬醛,与双峰茶油的色泽和香气最接近的是添加了青稻草的自制茶油;分别以色差值、关键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建立了PLS模型,该模型对茶油感官品质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青稻草包饼材料对茶油的色泽及香气品质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青稻草使茶油变绿变暗,其色泽不符合国家标准,并使茶油具有青草味,且稻草发霉可能导致霉味等不良气味的产生。因此,建议压榨茶油时可改用其它包饼材料,以确保茶油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7.
黄斑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田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11,13-十四碳双烯醛(简式E11,13-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最佳剂量为1.0mg。单一的(反)-11,13-十四碳双烯-1-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但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反)-11,13-十四碳双烯-1-醇和(反)-11-十四碳烯-1-醇,(反)-11-十四碳烯醛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25%灭幼脲粉剂(增效型)、25%阿维菌素.灭幼脲悬浮剂、5%吡虫啉乳油、AS-2型杀虫乳剂四种化学药剂进行油桐尺蛾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油桐尺蛾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25%灭幼脲粉剂(增效型)和AS-2型杀虫乳剂具有较好的杀虫速效作用;5%吡虫啉乳油具有较好的杀虫缓效作用;25%阿维菌素.灭幼脲悬浮剂兼具速效和缓效作用,为生产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左旋乙酸龙脑酯(47.44%)、莰烯(20.40%)、(1R)-(+)-α蒎烯(12.78%)、2,5-二甲基-2,4-己二烯(3.64%)、2-莰醇(3.07%)、石竹烯氧化物(2.99%)、右旋柠檬烯(2.33%)、(1S)-(+)-3-蒈烯(2.21%)、3-硝基-丁醇(2.03%)、3,4-二甲基-2-环戊烯-1-酮(1.77%)和三环萜(1.33%)。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萜类等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