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生生态系统、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高,目前对重要养殖鱼类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尚有大量野生种质资源未开展保护。水环境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等对鱼类资源造成严重威胁。针对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庆 《中国水产》2012,440(7):30-32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是经农业部及地方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特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其在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生态安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境内的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农业  相似文献   

3.
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产育种、养殖生产和渔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支撑国民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科技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日显其重要地位。为加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将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写进渔业法》。新修订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将有计划地搜集、整理、鉴定、保护、保存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可见研究、保护和利用好水产种质资源是我国渔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在水产种质的保护和利用的工作中,如何加强我国水产种质的检测和监测能力,完善种质检测技术是确保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在种质利用方面水产养殖业与农业一样,优良的品种对于养殖产业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使用良种可增加产量20—30%,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国家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原良种场和省级原良种场,对优良品种进行遗传改良、提纯复壮。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种选育苗种生产、经营、进出口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维护水产苗种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根...  相似文献   

4.
我国境内江河、湖泊、水库众多,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物种受威胁和灭绝严重,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缩小或消失。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最困难的挑战之一,也是迫切的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渔业的发展,已由过去简单地追求高产转向讲究高效、高值、无公害方向发展,对品种、病害、营养、养殖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三、对《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当前贯彻重点的建议1、切实保护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战略资源,是苗种科技创新的基础,谁掌握了品种资源,谁就掌握了水产养殖业创新的主动权。我国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有海水鱼类1600余种,淡水鱼类800余种,是打造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的物质基础。要实现水产良种工程,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即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切实保护好天然种质资源。由于工业污染、水利建设及过度捕捞,水产生物资源不仅在量的方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盲目引种、移种,盲目的人工放流放养以及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是养殖业的根本。与种植、畜禽业相比,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特性、丰富多样性以及发展历程决定了水产养殖用种与种植业种子、种畜禽的不同。本文从有关水产养殖种的几个概念入手,重点研究、分析水产良种的特性:通过总结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对下一步水产种、苗的发展和管理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为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本文介绍了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生态环境多样,水域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已建立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保存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保护珍稀濒危鱼类及其栖息地,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叠图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保护区的数量、结构、保护对象和空间分布等基本现状进行了识别、分析、制图和评价。至2016年底,吉林省共建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干支流水域,总面积达4622 km2,共保护水生生物种类62种,初步形成了水域类型较齐全,空间分布较均匀的鱼类栖息地保护格局。最后分析了目前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物种保护、结构布局和功能区划协调性等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产育种、养殖生产和渔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支撑国民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科技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日显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小型水库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淡水养殖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水产养殖资源丰富,截至2004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69.6%,多达4 130万吨[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良好的渔业环境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这为我国渔业生产实践指出了新的方向。内陆水库是淡水鱼类的重要养殖载体之一,由于传统养殖模式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养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降  相似文献   

11.
Emerging commercial‐level technology for aquatic sperm cryopreservation has not been modell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oftware (ARENA, Rockwell Automation, Inc. Milwaukee, WI)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high‐throughput sperm cryopreservation of blue catfish (Ictalurus furcatus) based on existing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The goal was to develop a simul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The objectives were to: (1) predict the maximum output for 8‐h workday; (2) analyse the bottlenecks within the process, and (3) estimate operational costs when run for daily maximum output. High‐throughput cryopreservation was divided into six major steps modelled with time, resources, and logic structures. The modelled production line processed 18 fish and produced 1164 ± 33 (mean ± SD) 0.5‐mL straws containing one billion cryopreserved sperm. Two such production lines could support all hybrid catfish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15 such lines could support the entire channel catfish industry if it were to adopt artificial spawning techniques. Evalua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efficiency, such as increasing scale, optimizing resources, and eliminating underutilized equipment. This model can serve as a template for other aquatic species and assist decision making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aquatic germplasm in aquaculture, stock enhancement, conservation and biomedical model fish.  相似文献   

12.
For the past six decades a repeated cycle of developing new cryopreservation protocols or simply reinventing them to counteract a lack of reproducibility has led to hundreds of published studies that have offered littl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enetic resources community for aquatic species. This has hampered repository development and inhibite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Most protocols were developed without standardized approaches, leading to irreproducible studies and questionable or meaningless comparisons. Thus cryopreservation of germplasm in aquatic species would greatly benefit from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reproducibility.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identify major sources of irreproducibility across research, small‐scale, repository, and commercial‐scale development levels; (2)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reproducibility challenges; and (3) offer suggestions on how researchers can directly influenc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ryopreservation research. Sources of irreproducibility include lack of standardized procedural approaches, lack of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and lack of reporting guidelin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upport of stock centers and internet content for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role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reviewers in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irreproducible outcomes. Reproduci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programs and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therefore, standardization is necessary to assure efficient transition to commercial‐scale application and repository development. Progress can only be possible through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focused on coalescence and consensus of disparate groups involved in aquatic species cryopre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et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最高等的类群,其海参纲(Holothurioidea)和海胆纲(Echinoidea)的一些物种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棘皮动物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种质资源保存迫在眉睫。超低温冷冻保存是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方法,具有突破地理隔离、实现远缘杂交、保护种质资源、解决种质退化和保护濒危物种等作用。本文综述了海胆、海参和海星3种主要棘皮动物的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并展开描述了精子收集、稀释剂和抗冻剂制备、平衡、冷却、解冻和质量评价等精子冷冻保存过程的各个步骤,以期为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存的进一步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产种质领域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陆续建立了多个种质资源信息平台,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加工处理建立起了完整、实用、方便、高效的水产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使种质资源数据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文章对我国当前水产种质资源信息平台现状进行了梳理,简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国家级平台和部分省级平台,分析了信息平台的数据来源、类型等,并对水产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建溪细鳞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对福建省建溪细鳞鲴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4个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现状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7种,隶属于4目18科57属。渔获物分析表明,该保护区鱼类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类比的64.9%;常见种有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子陵吻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银(Gnathopogon argentatus)等15种,以杂食性、底层、适应缓流生活的鱼类为主。保护区内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单船捕捞努力量较低,主要经济鱼类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属于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概述了江苏省内陆水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过程及现状,总结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域类型、面积大小及保护对象种类,指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格局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十年来,中国开展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建设,已在包含湖泊、水库、河流、河口和海洋等不同水域先后建成523处保护区。根据国土类型、水域类型、地理分区、行政区划、水系或海域划分等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水域类型分配、空间布局和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内陆水域保护区数量远多于海域保护区数量,而河流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则显著小于海洋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各类型保护区布局有待优化;内陆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以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珠江等流域,西南和华南地区相关水系分布较少,保护区空间分布有待改善;黄颡鱼、鳜、翘嘴鲌、鲤、中华鳖等物种被30处以上保护区设为主要保护对象,尚有6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未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必须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对存在的不足,需要研究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相适应的管理对策,制定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达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开展鱼类种质保存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也是对鱼类种质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鱼类种质保存包括分子(DNA)保存、细胞保存和活体保存等。其中,分子(DNA)保存按照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基因组DNA保存、基因组文库保存、cDNA文库保存、DNA芯片保存4种;细胞保存一般可分为配子保存、胚胎保存、细胞系保存3种;而活体保存按鱼类生长环境不同可分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2种。综述了多种海、淡水鱼类种质保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鲤科、鲆科、鲷科、鲱科以及鲽科等科鱼类种质保存的具体情况,为我国鱼类种质保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今后鱼类种质保存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