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侧柏鳞叶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古侧柏鳞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分别以夏季、秋季的古侧柏健康鳞叶为材料,分离内生真菌,共获得311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隶属于21属。进一步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优势菌株C-3(Chaetomium sp.),C-6(Nigrospora sp.),C-14(Trichoderma sp.),C-19(Bipolaris sp.)和C-30(Alternaria sp.)对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5株内生真菌对4种病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C-14表现最强,抑菌率分别为79.55%,59.82%,75.67%和62.82%,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  相似文献   

2.
在健康的樟子松针叶上分离得到25种真菌,从中选出具有生防潜能的11种用于控制樟子松赤枯病的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拮抗真菌与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血红毛壳Chaetomium cruentum和印度毛壳C.indicum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其中长枝木霉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为72.81%,后2种的抑制率分别为49.16%和42.36%。  相似文献   

3.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病果中分离到病原菌,经柯赫法则验证是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集油茶健康叶,通过分离筛选,共获得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真菌3株,编号为C5、S2、H1s,它们在PAD平板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7%,60.O%、58.0%.  相似文献   

4.
盘龙参内生真菌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49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鉴定为3目、4科、9属。其中曲霉属、镰刀孢属、丝核菌属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已分离菌株数的16.3%、14.3%和14.3%。不同组织部位所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在种群及数量上都存在差异:根中的优势属为镰刀孢属,占到了根中分离菌种数的23.5%;叶中的优势属是链格孢属,占到叶中分离菌种数的26.3%;茎中的优势属为长蠕孢属,占到叶中分离菌种数的23.1%。表明盘龙参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专一性。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秦皇岛市发生的八仙花炭疽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35℃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最适pH值是6~7,产孢最适pH值是4;光暗交替环境下培养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碳源以葡萄糖对菌落发育最好,产孢以蔗糖和麦芽糖最好;氮源以KNO3对菌落发育最好,产孢以蛋白胨和甘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我国优良的种质资源新疆野苹果树中分离和筛选用于苹果病害防治的内生细菌,以期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葡萄座腔菌、胶孢炭疽菌、苹果拟茎点霉3种苹果树的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明确分离和筛选出内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经离体接种试验证实其是否具有致病性。【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细菌217株;筛选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7株(M-m7、M-m12、M-r12、P-m9、P-m11、L-m12、P-r21),对葡萄座腔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 00%、72. 60%、76. 60%、60. 64%、65. 96%、65. 81%、71. 79%,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9. 85%、64. 95%、68. 87%、68. 37%、56. 12%、53. 54%、65. 66%,对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分别为77. 63%、79. 22%、72. 60%、69. 37%、70. 27%、69. 30%、71. 05%。经鉴定,M-m7、M-m12、P-m11、L-m12为枯草芽孢杆菌,M-r12、P-m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P-r2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试验证明这些生防菌株对苹果枝条不具致病性。【结论】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并鉴定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7株,对苹果树不具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马占相思炭疽菌的鉴定和有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西高峰林场马占相思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Sacc .和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 .Anolrus&Noore。胶孢炭疽菌菌丝在 10~ 35℃范围内能生长 ,分生孢子亦可萌发 ,适温为 2 0~ 30℃ ,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条件 ,在RH =10 0 % +水滴的条件下萌发良好 ;菌丝在pH值 3~ 11范围内均能生长 ,适宜的pH值为 5~ 9。平头炭疽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与胶胞炭疽菌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平头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明显低于胶孢炭疽菌 ,且在 10℃时不萌发。两种炭疽菌在马占相思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现象 ,且以胶孢炭疽菌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从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针叶上分离到17种内生真菌,其中子囊菌1种、酵母菌1种、半知菌15种。通过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抗真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优势种: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Pers.:Fr.、拟康宁木霉T.pseudok ningiiRifai,并对这2种木霉培养滤液的抑菌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木霉培养滤液对来自于针叶的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tey.和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enum(Brunaud)Hilitz菌落生长只有较弱抑制作用,对来自于枝干的拟茎点霉Phomopsis(Sacc.)Bubak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拟盘多毛孢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铁皮石斛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瑞丽市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种植基地,发现一种铁皮石斛叶斑病。通过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经传统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鉴定,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细胞计数板法测定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性及产孢性能。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30℃,其中28℃时菌丝生长量最大,最适pH值为5~6;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为3~4。此菌对碳源要求不严格,能利用多种碳源,但利用能力有差异;硫酸铵、氯化铵作为氮源的培养基明显不利于菌丝生长,其他供试氮源均对该菌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精准防治油茶炭疽病,为开发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菌剂,获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L13、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 Globisporus F10为供试拮抗菌,研究其发酵滤液对5种油茶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哈锐炭疽菌C.horii)生长的影响,测定其发酵滤液对优势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并在离体叶片上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效研究。【结果】YL13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暹罗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山茶炭疽菌,F10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暹罗炭疽菌、山茶炭疽菌。2种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均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3.46%、62.20%,对山茶炭疽菌的抑制率均为最低,分别为49.15%、30.99%。YL13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分别约为100、400倍,F10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均为40倍。当2种拮抗菌的发酵滤液稀释到一定浓度后,抑菌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YL13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降低速率远超过F10。在离体叶片上拮抗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接种YL13菌株2 d后再接种病原菌的预防效果最佳,达到了60%,F10对油茶炭疽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是拮抗菌与病原菌相隔1 d接种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达到了70%。【结论】2株生防菌对不同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离体叶片上,2种生防菌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于生物防治药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研究了Streptomyces sp.(S-msu2)菌株对几种树木病原真菌的拮抗效应,旨在挖掘对树木病害防治有效的生防菌株。Streptomyces sp.(S-msu2)菌株对Dothistroma pini、Valsa sordida、Diplodia pinea、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Botryosphaeria laricina、Cladosporium tenuissimum6种树木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带宽度在4.5~13.4mm范围内。Streptomyces sp.菌株发酵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D.pinea抑制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70.6%,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高达75.7%,并使萌发孢子的芽管发生畸变。Streptomyces sp.(S-msu2)菌株作为樟子松枯梢病和杨树烂皮病的生防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蹄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等研究,按照柯赫氏法则确定此病由胶孢炭疽菌和交链孢引起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实验表明,保鲜克和百菌清对炭疽菌和交链孢菌丝的扩展蔓延作用较好,代森锌和退菌特对炭疽菌和交链孢的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生炭疽菌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其内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于茶树的叶片和枝条组织中,而在茶树根、主茎、花和果实等组织中没有分离获得该种炭疽菌.从茶树新芽到叶片展开、成熟的过程中,内生炭疽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但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分离率又逐步下降.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炭疽菌一般自茶树表皮细胞之间直接侵入寄主细胞,但侵染菌丝受到限制,一般只有几个细胞,分布于寄主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在炭疽菌的侵染点,有87%的寄主细胞表现原生质颗粒聚集和原生质沉积现象.在荧光显微镜下,有67.5%的真菌侵染点寄主细胞表现自发荧光现象,表明在这些细胞中有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接种120 d后,茶树苗没有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并能在人工接种的所有茶苗组织中再分离获得炭疽菌;采用涂抹接种的茶树苗茎部的分离率可高达41.17%.内生炭疽菌在茶树的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专化性;在炭疽菌的感染过程中,茶叶细胞表现一定的抗性反应,炭疽菌的内生性可能是真菌-茶树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6.
入侵植物黄顶菊内生细菌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拮抗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水湖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为材料,对其不同部位内生细菌分离、纯化,用分离到的内生菌与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进行对峙培养。结果表明:从黄顶菊根、茎、叶、花中分别分离到4,4,4,2株共计14株内生细菌;对峙培养筛选出5株(茎1、茎2、茎4、花1、花2)对苹果轮纹病菌抑制作用明显的细菌,5菌株之间的抑菌差异性不显著;菌株茎4抑制效果最好,真菌菌落直径为(39.96±2.66)mm,抑菌率为33.21%。  相似文献   

17.
采用PDA培养基分离了不同感病等级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树组织中的内生真菌,共得到28种内生真菌,用两点对峙法测定这28种内生真菌对山核桃干腐病(Canker disease of Carya cathayensis)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有3株内生真菌(编号分别为X-5、X-7和H-3)对山核桃干腐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对峙培养的72 h内,X-5对山核桃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分别为45.32%、34.98%、28.61%,X-7抑制作用分别为10.73%、23.03%、12.01%,H-3抑制作用分别为49.72%、44.30%、32.03%;其余内生真菌对山核桃干腐病均无抑制作用或在对峙培养的后期出现比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测定坚强芽孢杆菌Bf-02菌株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对峙培养、发酵液离体防治、林间喷雾防治等方法,开展了Bf-02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试验。结果表明,Bf-02通过分泌各种代谢产物破坏病原菌菌丝壁结构,引起菌丝膨大、畸变、扭曲、菌丝壁消解;分生孢子中间缢缩,细胞壁溶解,原生质外泄等。室内对峙培养可使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3.33%。离体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f-02对核桃炭疽病具有防治功效。利用15亿cfu/g坚强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对核桃炭疽病进行林间喷雾防治,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哈茨木霉T.harzianum对松落针病不同病原菌平板对峙培养及两种木霉粗提液对松落针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研究表明:72 h时,哈茨木霉对针叶树散斑壳的抑制率为42.86%,对光亮散斑壳的抑制率为48.44%,绿色木霉对小环绵盘菌的抑制率为33.33%;两种木霉粗提液混合培养基法的试验效果均好于平板涂抹法;两种木霉粗提液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好的为绿色木霉的混合培养基法,对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rn conigenum、光亮散斑壳L.nitens、小环绵盘菌Cyclaneusula minus的抑菌率分别为64.3%,55.42%,61.44%。  相似文献   

20.
几种拮抗菌对杨树烂皮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ichoderma3个菌株及Chaetomium sp.与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对峙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试验中采用的Trichoderma viride1,Trichoderma viride2,Trichoderma harzianum及Chaetomium sp.对杨树烂皮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Trichoderma viride1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最好,且其相对抑制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在74h时达到最高,抑制率可达到64.55%;其相对抑制效果也达到最大,为11.49;其它3个菌株的相对抑制效果在对峙培养74 h时也达到最大,介于1.77~4.1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