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来自欧洲和中国的 6个抗 (耐 )、感病品种 (系 )为材料 ,用双列杂交和火柴棒接种法研究油菜菌核病抗性的遗传属性与配合力。结果表明 ,油菜菌核病抗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但存在一定的母性效应 ,核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和加性基因作用。油菜菌核病抗性表现为部分显性 ,不同抗 (耐 )病品种的抗性显性程度存在差异。抗病品系 0 2 0的抗性相对显性率较高 ( 2 2 .0 8% ) ,Norin9的抗性相对显性率较低 ( 6.0 1 % )。亲本0 1 8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 ( 4.4 6) ,Cobra较低 ( -1 0 .54) ,Cobra× 0 1 8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并具有良好经济性状 ,为试验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遗传决定度高达97.68%,狭义遗传力为90.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可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可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4.
甜玉米南方锈病抗性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玉米南方锈病抗性配合力及遗传特性进行分析,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从6个遗传差异较大的自交系,按照GriffingⅡ双列杂交设计,通过Photoshop CS5软件进行叶片病斑识别和病斑面积分割,分别得出叶片和病斑的像素值,以穗三叶病斑叶面积比作为鉴定指标,对南方锈病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识别叶片病斑可相对精确地进行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鉴定与量化。6个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小排序为:M114-1>M3-1>M4-1>M55-1>M119-1>M5-1,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一般配合力及效应值与其他亲本杂交后的特殊配合力遗传变量,对自交系利用价值综合评价,表明自交系M119-1能将抗南方锈病的性状稳定地遗传给所有的组合,是较为理想的抗南方锈病自交系,在育种中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南方锈病以非加性效应为主,甜玉米南方锈病广义遗传率为89.88%,狭义遗传率为6.70%,说明抗南方锈病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加性效应很低,应在高代选择。本研究克服了传统抗性鉴定只能获得分级间断型数据的缺点,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以相对连续、精确、客观地统计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并对南方锈病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提高育种实践的选择效果与效率。  相似文献   

5.
陈阳  吕香玲 《玉米科学》2012,20(4):135-138
以6个灰斑病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Ⅱ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叶片病斑覆盖度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6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较大,齐319表现高抗;其次是鲁9801、B84和8112;9046和掖478表现感病。结合杂交组合实际表现与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分析,齐319所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均较好;掖478与8112、9046、B84组配的各组合抗性差;由9046所组配的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好。进一步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该性状广义遗传力为64.49%,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抗菌核病育种的研究结果和笔者的工作经验,论述了菌核病的类型,菌核病抗性的遗传机制、抗菌核病育种的途径、方法以及抗菌核病育种的成就等。抗菌核病育种通过系谱、轮回和混合选择程序应在早期世代开始坚持代代鉴定,代代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菌核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大豆菌核病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的第二大病害,近十几年在我国尤其是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大豆主产区发病日趋严重.综述大豆抗菌核病遗传育种领域的相关研究,即抗性鉴定方法、抗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与QTL和抗性基因工程等4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大豆抗菌核病遗传育种研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抗锈病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宇俊  孙永亮 《大豆科学》1991,10(2):104-109
本研究利用4个对锈病抗性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双列杂交,并采用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F_1、F_2、B_1C_1、B_1C_2、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抗锈病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锈性遗传基础显著不同,抗病品种PI459025的抗锈性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耐病品种的耐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并有超显性作用存在。抗性的回交效应明显,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抗性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重要,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芸薹属植物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芸薹属植物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侵染过程及侵染方式,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芸薹属植物的抗病机制等方面,以油菜为例综述菌核病的抗性遗传及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双桑  阮颖  彭冬平  刘春林 《作物研究》2006,20(Z1):552-556
综述了油菜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各种生态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侵染过程及侵染方式,菌核菌致病机理及油菜抗菌核病机理等方面,介绍了油菜菌核病的抗性遗传及抗菌核病的育种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油菜抗倒伏性的遗传规律,本文利用抗倒伏性差异显著的2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含280个株系的DH群体,采用作物茎秆强度抗倒测量仪等考种工具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倒伏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倒伏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都受到0对主基因 + 9对微效多基因控制,茎秆抗折力和单株生物量的基因间无互作,茎秆抗折强度的基因间有互补作用,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两年的平均遗传率在50%左右,而茎秆直径两年的平均遗传率为69.338 %,单株生物量两年的遗传率分别为52.198%和69.284%,遗传率都较低,性状受环境影响都较大,因此对于茎秆抗折力、茎秆抗折强度、茎秆直径和单株生物量,在育种选择的早期阶段都不宜太严格。同时茎秆抗折强度相比茎秆抗折力更能说明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因而在抗倒伏选择育种时应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优选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种,是水稻杂种育种的关键。基因组选择基于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和样本的表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品种更加可靠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组基于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的水稻数据集,考查其多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基因组预测能力。并比较了不同训练群体构建方法对杂交种表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8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预测能力由其遗传率主导,从0.3888到0.7367。杂交种特殊配合力的预测能力较低,但是直接预测杂交种的表型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测能力。【结论】基因组预测水稻亲本一般配合力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育种家实现对亲本的科学选择。如果要选配杂交种,直接预测杂交种表型是最有效的手段。此时让更多的亲本均衡地参与杂交种训练集的组配,有利于获得更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优选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种,是水稻杂种育种的关键。基因组选择基于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和样本的表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品种更加可靠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组基于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 设计)的水稻数据集,考查其多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基因组预测能力。并比较了不同训练群体构建方法对杂交种表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8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预测能力由其遗传率主导,从0.3888 到0.7367。杂交种特殊配合力的预测能力较低,但是直接预测杂交种的表型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测能力。[结论]基因组预测水稻亲本一般配合力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育种家实现对亲本的科学选择。如果要选配杂交种,直接预测杂交种表型是最有效的手段。此时让更多的亲本均衡地参与杂交种训练集的组配,有利于获得更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5.
选用6个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3×3),研究了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1)同一自交系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不同,不同自交系同一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也不相同。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受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穗行、秃尖长、穗粗、轴粗受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也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不同组合同一性状和同一组合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不尽相同。一般配合力不能够完全决定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都高的双亲配组,得到高特殊配合力组合的概率较大:(3)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顺序是: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轴粗、秃尖长、穗长、穗粗、穗粒重。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穗行数、轴粗、穗粒重、秃尖长、穗长、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其中,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的性状有穗行数和轴粗,均在75%以上,它们可以作为进行早代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给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个感白粉病、4个抗白粉病大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的双列杂交法Ⅰ配制20个杂交组合,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大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白粉病抗性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5个亲本中,木石港3号和CM72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S096的一般配合力中等,也表现为负向效应,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因而这三个品种在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大麦白粉病抗性的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相似文献   

18.
 选用10个优质的或抗稻瘟病的品种,通过双列分析研究了稻瘟病抗性、有效穗、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遗传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每株分蘖数、穗数、穗长和株高既受加性效应也受非加性效应控制。外选35是具有抗稻瘟病、粒形美观和高配合力和抗性遗传力强的品种,但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上不佳。试验还发现,二八占抗性和米质性状结合较好,其抗性和米质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较显著,可以作为新的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19.
A total of 550 maize inbred lines collected from global breeding programs were evaluated for drought resistance under both well-watered and water-stressed environments. The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multiple measurements of biomas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he drought stress was applied us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long with other selection criteria including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 leaf senescence, chlorophyll content, root capacitance, final grain yield, and grain yield components. Kernel weight was the most stable trait under drought stres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imary trait (grain yield) and the secondary traits, except the root capacitance and ASI under water-stressed condition, were all significant. Root capacitance had relatively low heritability and low genetic correlation with other drought resistance criteria, and is not recommended as a drought resistance criterion.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NDVI values measured in the afternoon when the leaves became rolling, compared to those measured in the morning when the leaves were open, provides a reliable index for leaf rolling, which howev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NDVIs measured acros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most of the secondary traits as well as, grain yield, indicating that NDVI can be used as a secondary trait for large-scale drought resistance screening. Regression models built based on non-yield drought criteria and yield components explained about 40% and 95% of the variation for the grain yield, respectively. Some maize lines developed in China for temperate regions showed strong drought resistance comparable to tropical maize lines when tested under tropical condition, indicating that temperate lines with a wide adaptability can be used in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for both temperate and tropic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