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峻地区开展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起始于六十年代。几十年来防治工作先后经历了感染率调查、菌苗免疫和免疫效果考核三个阶段 ,于 1990年全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效果达到“控制区”标准。  为进一步考核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效果 ,从 1993年至1995年 ,在天峻地区 4个乡开展了牛羊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和防治效果考核。连续三年用血清学试验凝集试管反应和细菌学检查。共血检羊 6669只 ,检出阳性 5只 ,阳性率 0 .0 8% ;血检牛 3 2 15只 ,检出阳性 4头 ,阳性率 0 .12 %。菌检羊流产胎儿94例 ,牛流产胎儿 71例 ,均未分离出布鲁氏菌。 2 0 …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布鲁氏菌病(俗称"布病")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如今,实施布鲁氏菌病免疫已1年有余,为了解布鲁氏菌病免疫政策实施后,牛羊免疫情况、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临床发病率等,本试验调查了20个县(区),85个牛场、90个牛散养户、96个养羊场、98个羊散养户、192个养猪场(户)。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布鲁氏菌病防制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控制和减少布鲁氏菌对养殖业的危害 ,促进畜牧业发展。2 0 0 1年 12月 18日 ,由青海省畜牧厅组织 ,邀请省、地畜牧兽医和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 ,组成考核验收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农业 (1992 )卫地字 2 1号文和农业部、卫生部 (1992 )农发字 4 3号文的规定 ,对海东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 )防制效果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考核 ,海东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防制效果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海东地区牛羊布病防治工作 ,在 1995年全区牛羊布病防制效果达到卫生部、农业部“控制区”标准的基础上 ,…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REV-1、A19、M5布鲁氏菌弱毒冻干活疫苗的牛羊免疫安全性和效果,选取农区和牧区两个调查点的10组牛羊,分别以皮下注射、结膜囊点眼方式接种,并分别于接种后30、90、180、240 d采集血清样品,用国标方法进行抗体检测,比较阳转率变化,同时在接种疫苗后48 h内,观察和记录免疫牛羊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接种48 h内,接种牛羊未见不良反应;接种30 d后,各组牛羊均产生较高的抗体;不同饲养方式下,阳转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0 d最高,240 d时大多降至0;皮下接种的转阳率普遍高于点眼接种。结果表明,3种疫苗均安全有效,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牛羊免疫30d后都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且皮下注射方式效果优于点眼。本研究掌握了3种疫苗在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畜种、不同接种方式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不同地区布鲁氏菌病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县50%以上乡镇对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抽检的规模化牛羊养殖场(户)占被调查乡镇牛羊规模化养殖场(户)的30%以上,抽检的牛羊数量占规模化养殖的30%以上;抽检的牛羊散养户占被调查乡镇牛羊散养户的10%以上;抽检的散养牛羊数量占散养牛羊的10%以上。调查清楚本地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现状和流行规律,分析查找出当前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流行的原因,制定并建立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验区在2015年全面开展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连续3年布鲁氏菌病M5和A19弱毒苗的强制免疫和新生畜、孕畜等未免畜补免工作的实施,"以点带面、集中连片",逐渐向全区净化过渡。2018年按照布鲁氏菌病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对试验区布鲁氏菌病免疫期间隔10个月以上的牛羊逐群逐片按比例进行畜间布鲁氏菌病阳性检测,与2015年试验区域牛羊布鲁氏菌病摸底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牛布鲁氏菌病阳性感染率由2015年的4.27%下降到2018年的3.04%,羊布鲁氏菌病阳性感染率由2015年的6.24%下降到2018年的3.24%,试验区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试验区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传播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达坂城区实行家畜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的免疫效果和疫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措施。[方法]对达坂城区5个乡镇17个村的牛羊养殖户,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形式开展调查,并对结果利用SSP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达坂城区实施家畜布鲁氏菌病免疫后,牛羊流产率由12%下降到6%,下降显著(P0.001);对布鲁氏菌病的知晓情况,非感染人群高于感染人群,总体个人防护意识增强。[结论]开展家畜布鲁氏菌病免疫对降低畜间和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山东省牛羊疫病的流行及免疫现状,汇总2020年山东省牛羊疫病报告数据以及监测数据等信息,分析牛羊疫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病种分布;结合监测情况,分析牛羊疫病的免疫状况和暴发风险。2020年山东省牛病以新生犊牛腹泻、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为主,突发输入性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病以沙门氏菌病、绵羊疥癣和布鲁氏菌病为主;牛病主要集中在鲁北和鲁西北地区,羊病主要集中在鲁中、鲁西、鲁南及半岛北部地区;牛羊疫病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7—9月份牛病暴发较频繁,6—9月和12月羊病发病率较高;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免疫水平较高,整体暴发风险可控,但仍存在一定的牛羊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布鲁氏菌病免疫水平偏低,感染抗体阳性群体内个体感染情况较严重,羊群感染程度高于牛群。分析提示:鲁北和鲁西北地区应重点加强新生犊牛腹泻、牛病毒性腹泻等牛病的防控,鲁中、鲁西、鲁南及半岛北部地区应加强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等羊病的防控,继续推进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县)创建工作;对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等防控效果较好的疫病以及新传入的牛结节性皮肤病,应持续加强免疫和监测,防止疫情传入或复发。  相似文献   

9.
湟中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的考核工作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置和大力支持下 ,1999— 2 0 0 1年对全地区 18个乡镇开展了全面考核 ,共抽调组织 16 8名兽医技术人员深入村户采集血清和牛羊流产病料及正常产胎盘 ,三年共采集羊血清 6 0 36份、牛血清 174 0份 ,收集羊流产材料及正常胎盘组织 97份 ,牛 6 0份 ,经血清学诊断和细菌学诊断 ,三年送检的血清和组织材料化验结果全部为阴性。根据卫生部、农业部(1988)卫地字第 2 1号文件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和 (1992 )第 4 3号文件 (关于修改补充《布鲁氏菌病的诊…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阳谷县牛羊养殖结构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从而为该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本底调查,了解全县牛羊养殖、调入和免疫情况;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采集牛羊血清进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组合检测,了解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结果显示:阳谷县牛羊规模场所占比例为26%,散养户所占比例为74%,集约化程度不高;外地调入为零;牛羊未实施布病免疫;牛羊群中均未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结果表明:阳谷县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水平极低,利于净化;对其防控,应积极引导牛羊规模场开展国家级或省级牛羊布病净化创建场工作,对散养户应加大布病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江苏省牛羊养殖结构和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从而为该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借鉴,采用预设表格登记方法,了解全省牛羊养殖、调入和免疫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每县随机抽取24个牛羊场,每场24份血清样品,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组合检测,了解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江苏省牛规模养殖占比83.06%,羊规模养殖占比52.47%,规模化程度较高;外地调入数量较少,但来源地较广;部分牛羊实施了布鲁氏菌病免疫;牛群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为2.93%(95%CI:1.01%~4.84%),个体阳性率为0.28%(95%CI:0.21%~0.35%);羊群中未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结果表明:江苏省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水平较低,利于净化;对其防控,须阻断活畜从一类地区调入,禁止布鲁氏菌病免疫。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是国家二类动物疫病,2004年将布病纳入国家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每年5月和11月对乳用牛羊及重点地区牛羊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布病检测工作主要在兽医实验室完成。本文对适合兽医实验室操作的布鲁氏菌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有严重危害。至今,布鲁氏菌病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在环青海湖地区曾广泛流行。1952年对牛羊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绵羊自然感染率为29.36%,牦牛自然感染率为13.3%,人感染率15.39%,人发病率4.76%。为有效控制本病,从60年代初开展了牛羊布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采取布病19号苗预防注射、M5号苗气雾免疫等,经过20多年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防治效果考核,牛羊布病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95年到1997年又对牛羊进行了大面积的布病检测工作,3年共检测牛羊血清9360份,阳性率为0.053%,经有关部门考核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从1998年起连续3年没有进行布病检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流动频繁,奶牛饲养量日益增大,增加了疫情传入和传播的机会。为此,2002~2006年对辖区的牦牛、奶牛、绵羊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流行地域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和复发地区的报道。布鲁氏菌的感染主要缘于其有效的宿主免疫逃避机制,论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布鲁氏菌抗原和毒力因子等病原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免疫布鲁氏菌疫苗的牛羊开展抗体检测,掌握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抗体变化规律,为制定牛羊布鲁氏菌病合理的免疫监测方案提供技术参考。试验选取布病阴性的牛开展S2和A19疫苗的免疫试验,免疫后第15、30、45天采血,分离血清。选取布病阴性的羊开展S2疫苗免疫,在免疫后第7、15、30、45、135天采血分离血清。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此外,对使用S2疫苗免疫的6个试点县牛羊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并应用RBPT方法和c ELISA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建水地区近几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虎红平板及试管凝集试验对2017-2019年期间采集的150份牛血清、450份羊血清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牛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为0.67%,羊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为0.22%。其中2017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均为0%;2018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均为0%;2019年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分别为2%、0.67%。本研究为促进本地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养殖户效益增收以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12月 3 0日 ,经省州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鉴定验收 ,海北州牛羊布鲁氏菌病经多年的综合防制和监测考核 ,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现就其考核验收结果报告如下。1 考核方法 按照卫生部、农业部 ( 1988)卫地字第 2 1号文和农业部、卫生部 ( 1992 )农 (牧 )字第 43号文规定的布病诊断方法 ,疫区判定标准和控制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2 考核结果 在 1992年牛、羊布鲁氏菌病防制同步达到“控制区”标准后 ,海北州在继续加强动物检疫、病畜淘汰和部分地区畜间免疫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了布病监测和防制效果考核。19…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茵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流行地域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和复发地区的报道。布鲁氏菌的感染主要缘于其有效的宿主免疫逃避机制,论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布鲁氏菌抗原和毒力因子等病原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属国家布病防控二类地区,是非免疫县区。是国定贫困县和典型的贫困山区,辖区面积1620平方千米,森林面积9666余公顷,森林覆盖率56.7%,具备得天独厚的牛羊产业发展自然优势。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对朝天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性发展牛羊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方式很多,一旦感染会对人畜造成危害。因此需要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危害性,重视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宣传工作,加大对牛羊的检疫力度,重视养殖环境卫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和对患病牛羊及时捕杀等工作。本文对如何预防和治疗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