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GB/T18645-2002方法,应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对某县境内各个乡镇牛结核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检测牛只为1 283头,阳性率为25.57%.对PPD阳性牛的细菌学检验也征实了其中的约31.10%确实存在牛结核分支杆菌的感染.其中,部分乡镇,如A、G、H、J镇与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相临,养殖户零售或送奶制品公司都非常便利,养殖发展较其他镇起步早、规模大、牛只流动频繁,因此其场内结核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多数镇.从2001~2005年该县防疫监督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对结核病检疫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牛结核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人的发病情况与牛的感染情况呈平行发展相关性.本实验的检测结果有利于该县结核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控制结核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集2015-2019年阿勒泰地区8个乡镇的牛只进行牛结核病的监测,通过抽样(N=156)对比γ-干扰素ELISA试验及PCR方法与牛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PPD)进行对比,PCR检测阳性率为17.31%;γ-干扰素ELISA检测为16.67%,PPD检测为16.03%,综合分析,最终决定用PCR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015-2019年牛结核病试验结果显示:5年内共监测64 442头牛,阳性114头,平均阳性率为0.18%,从2015年的0.22%降至2019年的0.09%;其中,2015年阳性检出率最高,达到0.22%(27/12 155)。对2015-2019年阿勒泰地区不同乡镇牛结核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得知,C乡镇的阳性率为0.02%(1/6 531);其余乡镇阳性率分别为0.16%~0.25%不等。此次结果可为今后牛结核病的有效控制和逐步净化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部分省份牛结核病(bTB)的流行情况,我们在山东等14个省份34个历史上疫情较重的县共129个场户采集牛全血2 201份,采用CO2培养箱或蜡罐方法进行bTBγ-干扰素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个体阳性率为6.4%,群阳性率为42.6%。饲养模式对bTB感染影响的统计显示较大规模场的个体阳性率(6.9%)和群阳性率(60%)均高于散养户(分别为5.7%和35.6%)。而牦牛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个牛群的禽型PPD阳性统计结果显示牛型PPD阳性率越高,则禽型PPD阳性牛在牛型PPD阳性牛中的所占比率越低。在所有阳性牛群中,阳性率≥10%的牛群所占比例高达81.8%(45/55),bTB感染呈现出一个"群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解青海省牛结核病流行情况,确保供应城镇奶源的安全。有学者对青海地区部分县城的牦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做调查汇总,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监测的牦牛中,检出阳性牛阳性率达2%。而且,汇总各方数据调查,近些年随防控意识到增强,青海地区牦牛结核病感染率逐渐降低。尤其,在2009-2015年这段时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考虑到此病的危害性,科学防治此病仍然不能忘。文章就综合防治牛结核病的调研做要点阐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青海省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确保供应城镇奶源的安全,于2009—2014年对青海地区23个县的634 904头奶牛及牦牛进行了调查,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监测牛175 707头,抽检率为27.67%,检出阳性牛106头,平均阳性率为0.06%。奶牛阳性率为0.06%(103/170 203),牦牛阳性率为0.05%(3/5 504)。采集了屠宰及病死牛、羊组织样品1 960份,使用PCR方法检测牛结核病抗原,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青海地区奶牛及牦牛结核病感染率低,2009—2014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控制和净化北流市奶牛结核病,采用提纯牛型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诊断,开展奶牛结核病流行学调查。结果表明,厩棚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无露天运动场,长期圈养,久而容易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诱发奶牛结核病,11个奶牛养殖户中,有6户因如此环境饲养被检测有结核阳性牛共14头;4个奶水牛养殖户共奶水牛360头无一感染结核病,表明奶水牛更能适应北流市自然环境和对结核病不易感。  相似文献   

7.
充分了解本地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预防人畜共患病,采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996~2006年对武威市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1年间共检奶牛17 049头,检出阳性牛255头,平均阳性率为1.49%。该期间武威市奶牛结核病在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和凉州区均有发生。从奶牛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分析,11年间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四川不同地貌、不同海拔地区牛结核病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体外检测IFN-γ法分别对四川省5个地区15个牛场的413头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方法中,PPD皮内变态反应有较高的检出率,其阳性检出率为3.87%,体外检测IFN-γ法的阳性检出率为2.91%,两者的阳性符合率为78.57%;大型规模养殖场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小型养殖场;奶牛的阳性检出率与牦牛相近,略高于肉牛。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新疆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牛结核病的流行趋势,逐步控制包括人在内的结核病的发病率,促进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对乌鲁木齐县9个乡镇的奶牛进行了结核病监测。在被检的1052头奶牛中检出结核阳性牛5头,阳性率为0.47%。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牛易感程度不同,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及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牛结核病感染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疆边境地区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国标(PPD)进行检测,对阳性牛开展进口牛型、禽型结核菌素(PPD)试验,同时进行γ-干扰素试验等验证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各地相应流行菌株,有条件地开展血清学试验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每年在定点4个牛场检测样品数为700份,三年项目执行期间去检测奶牛5406头。国产PPD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牛59头,阳性率为1.09%,欧盟PPD比较试验检出阳性牛47头,γ-干扰素试验检出阳性牛24头,国产(PPD)试验与γ-干扰素试验的比较符合率为41%。实验结果显示,国内产结核菌素敏感性较高,进口结核菌素敏感性适中,可以看出PPD试验特异性较低,会出现一定比列的假阳性,造成误判,而γ-干扰素试验有较强的特异性。通过这三年对定点地区定点牛群奶牛结核病的连续检测,无害化处理阳性牛,使定点牛群的阳性感染率同比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牛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结核病的交叉传播是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1]。牛与人类关系密切,10%以上的人类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该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着养牛业的发展,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2]。检测牛结核病的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菌素变态反应(PPD),该法在牛结核病诊断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分析奶牛的健康状况,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际应用建议。[方法]同时采用单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使用国产PPD简称国产TST、使用进口PPD简称进口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唐山市某奶牛场存栏的115头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15头(其中5头为牛型、禽型双阳性)、阴性100头(其中1头为禽型阳性),牛型结核阳性率13.04%、禽型结核阳性率5.22%、二者混合感染率为4.35%。试验表明,对于伴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牛群,仅靠一种活体检测方法难以做出牛结核病准确诊断。[结论]因此,可采用进口TST初筛,阳性和可疑牛用IFN-γ-ELISA复检以排除部分假阳性,对于早期感染牛场可直接采用IFN-γ-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3.
巴州辖区内某奶牛场为根除牛结核病对该奶牛场的威胁,技术人员根据该奶牛场情况制定了检疫计划,选用皮内变态反应与γ干扰素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检疫的目的。初筛检疫使用牛型结核病PPD(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出现阳性或可疑牛之后,再对其接触较为密切的同群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的在于检出与患病动物接触的牛群是否处在牛结核感染的潜伏期。检测结果:皮内变态反应全检150头奶牛后,出现1例阳性牛和1例可疑牛,之后将阳性、可疑与同属一个圈舍的其他13头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检测,出现1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4例阴性。表明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结合γ干扰素ELISA可以有效提高牛结核病检疫的准确性,节省检疫时间,减少因单纯使用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出现假阳性而造成的不必要扑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某区奶牛场牛型结核分支杆菌的流行状况及风险因素。本研究于2016年9月~10月通过全群抽样策略,对某区27个奶牛场3月龄以上的所有牛只(15 903头)采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结核病感染状态进行检测,同步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 infoTM 7软件对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 0.2,Fisher确切检验x2;并将筛选出p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该区奶牛结核病Logistic预测模型。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结果显示,结核病阳性牛(皮厚差≥4 mm)0头,可疑似牛(2 mm≤皮厚差4 mm)37头,分布于9个奶牛场。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其中危害性风险因素9个,保护性风险因素2个,最终进入该区奶牛结核病Logistic预测模型的风险因素有病死牛深埋点位于场内、牛舍消毒频率≤3次/周和隔离结核病可疑牛只。结果表明,本市某区奶牛场结核病阳性率处于极低水平,未出现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的状况,基本具备全面净化的条件。但该区部分奶牛场仍然存在牛只引进、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严格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阻断牛结核病传染给人的传播途径,逐步控制牛结核病,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奶,新疆温宿县动物防疫监督站于2001年开始,调查温宿县牛结核病的感染状况及感染人群情况,以便对全县牛实行以净化检疫淘汰阳性牛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利用了6年时间对全县4乡5镇、4个农林场共计97642头牛逐头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法进行了检疫,使温宿县牛结核患病率降至0.047%,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为全面了解菏泽市牡丹区奶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2016年3月份开展了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1523头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显示:奶牛结核病检测,检出阳性牛3头。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因其易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呈世界性流行,且能通过奶制品传染给人和犊牛,危害严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B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应用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牛结核病的试验结果。2010~2011年度,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分3批次对5156头奶牛和奶水牛实施监测,监测阳性数57头,阳性率1.11%。采集该57头牛抗凝全血,应用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3份,阳性率5.26%。对14头第一批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进行病理检验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3份样品分离培养呈阳性,其中1份PCR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份为非分枝杆菌。PCR方法检测的14份组织样品中,2份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份为牛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合病理剖检和病原PCR诊断,分析比较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PPD纯度、非特异性反应、结果判定的主观性等因素,导致PPD皮内变态反应监测检出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2018年以全省规模奶牛场为研究对象,采用估计流行率的抽样策略,开展奶牛结核病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全年共对152个监测场点的12417头活牛进行牛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全省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为8.55%,个体阳性率为1.36%;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最高,达8.91%,豫南地区无阳性活牛检出,其他地区个体阳性率介于0.05%~0.21%之间;存栏量≤100头的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最高,存栏量>2000头的规模奶牛场无阳性检出。结果表明,河南省规模奶牛场存在一定程度的牛结核病感染,豫西地区奶牛场和小规模奶牛场流行情况尤为严重,因此需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场群,制定相应的防控、净化措施。本研究掌握了河南省奶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点,对于河南省奶牛结核病净化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青海省湟中县家畜包虫病的感染情况,笔者于2011年9月26日至2011年10月25日对该县6个乡镇的牛、羊、猪包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检查羊477只,感染率为6.7%;检查牛222头,感染率为3.2%;检查猪148头,感染率为3.3%。调查结果显示,包虫病在湟中县的家畜中存在流行,其感染率不高,但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该病的定期检疫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IFN-γ)ELISA试验,对扬州市的892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31头牛型结核阳性牛和可疑牛中,经IFN-γELISA试验检测仅检出9头禽型结核可疑牛。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出现了较高的假阳性率,其原因可能与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其他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