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过利用海水养殖闲置车间,使用菌相养殖模式来进行南美白对虾的无公害工厂化养殖,对其关键控制点进行研究探索。现阶段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多以藻相养殖为主,但藻相养殖不易控制,藻类死亡容易产生藻毒素,易对南美白对虾形成危害,从而造成死亡,而且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投放大量的药物来控制病害,而菌相养殖模式全程不需要使用药物,主要依靠活菌来控制水体环境以及病害。1基础设施以对虾育苗池或者海参、扇贝等育苗车间作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小水体养殖取得成效,福鼎市通过引进该技术转变对虾养殖模式。本研究一是利用福鼎市大黄鱼育苗室闲置时段(4-11月)开展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在不增加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提高育苗室利用率,增加了效益。二是利用SPF南美白对虾苗种和小水体大换水将残饵和粪便及时排出,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三是在养殖期间应用微生态制剂保持"菌相"和"藻相"平衡,稳定水质,减少疾病发生。四是工厂化养殖模式在所有条件下都可控,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减少了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及效益,是今后福鼎市要大力推广的养殖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  相似文献   

4.
正本试验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通过60天的养殖,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平均体长为12.8cm,成活率62%。结果表明,甘肃省可以利用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减小气候因素对养殖的影响。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是现今世界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具有肉质鲜美、适应温度范围广、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范围广、抗病力强等特点。通过多年的推广养殖,全国淡水南美白对虾养殖形成了露天池塘养殖、塑料大棚养殖、育苗池养成虾、稻田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5.
沾化县滨海乡新海育苗厂充分利用春季育苗室生产闲置的时机,进行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南美白对虾虽是海水热带品种,但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淡水中正常生活和生长,而且可以提高生长速度。为了探索南美白对虾纯淡水养殖技术,2016年7―10月,笔者利用原罗非鱼育苗池和养殖池塘进行南美白对虾苗淡化和纯淡水养殖试验,16亩池塘,最终收获南美白对虾7960千克,获利9.55万元,现将试验技术总结如下。一、基础条件(一)淡化池利用原罗非鱼育苗水泥池1口,面积15米~2,在排水口处建造出苗口,按目字形铺设增氧管,并  相似文献   

7.
<正>南美白对虾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因其成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目前,南美白对虾的人工育苗一般在海水中进行,需要采取淡化标粗过程才能较好的在淡水池塘中养殖,如何在淡化的过程提高苗种成活率是淡化标粗成功的关键。南美白对虾室内淡化标粗的技术已有前人做过比较多的研究,然而成活率高低各有不同,况且全国各地养殖条件、气候千差万别,长春养殖南美白对虾较少,摸索一套适合长春的南美白对虾的室内淡化标粗技术对于长春的水产养殖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盐范围广(可以在淡水中生长)等特点,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特别是淡水和半咸水池塘养殖,在国内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南美白对虾的苗种生产也蓬勃兴起。笔者进行了多年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现将2012年育苗生产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南美白对虾是浙江省水产养殖主推品种,杭州市和台州市是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区,养殖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浙江气候等原因,露天池养殖南美白对虾,当年10月至翌年3月多是闲置期。加上经多年养殖,对虾池塘底部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对虾发病率明显增加,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如利用虾塘闲置期,在底部淤泥中种  相似文献   

10.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虾种(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之一。1994年我国取得了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养成试验成功,随后陆续完成了南美白对虾育苗和养殖的一系列技术工作,并在我国南方进行规模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到2006年我国南北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是我国海淡水大宗养殖品种,在山东省水产养殖业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迅猛,特别是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中成为主导发展趋势。养殖模式由最初的育苗室改造养殖,扩展到专业工厂化养殖、小棚土池养殖、大棚高位池养殖等多种设施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针对国内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匮乏和生物安全性较低的现状,上海海洋大学承担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南美白对虾野生种虾繁殖生物学研究项目》《南美白对虾良种培育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奉贤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项目协作单位,于2019年5月9日至7月24日在奉贤区庄行镇南美白对虾标准化生态育苗(淡化)场开展了厄瓜多尔引进野生一代虾苗室内水泥池养殖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利用大棚进行养殖成为了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利用大棚,不但可以解决养殖温度问题,也实现了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都可以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增加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提高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产量。基于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的了解,以及春秋季大棚养殖方式的特点,我们应认真总结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经验,并积极探索养殖管理技术,确保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是近年来在江苏如东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产量高、效益好,该模式发展较快,周边地区纷纷仿效,创造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史上的神话,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如东小棚"模式。如东县也因南美白对虾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南美白对虾第一县。一、南美白对虾"如东小棚"模式基本概况小棚模式最早是在2006年如东河丫村村民利用闲置的豆蟹苗培育土池进行改造而演变过来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16.
黄金臣 《齐鲁渔业》2007,24(2):17-18
无论淡水池塘养殖还是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大规格南美白对虾仔虾,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这就要求育苗场要为养殖户提供大规格南美白对虾苗种。一般情况下,规格至少达到1.2cm。但在室内培育条件下,此规格南美白对虾仔虾也是暴发红体病的危险期,病状发生后,不仅每个池内虾苗病情传染速度快,而且池与池之间如不严格控制,稍有不慎,即造成全军覆灭,给育苗生产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唐山市丰南区至少80%以上的育苗场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内陆淡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虾苗主要来源于南方沿海一带,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且经过长时间的运输,成活率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淡水养殖区域开展南美白对虾育苗。我们于2016年在上海市开展了海水晶和盐卤两种方法配制人工海水培育南美白对虾对虾幼体试验,以期为在淡水养殖区域开展南美白对虾育苗提供参考。一、材料和方法1.育苗池育苗池(长5米×宽5米×高1.3米)6口,分别标为  相似文献   

18.
<正> 南美白对虾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试养成功,对环渤海地区的对虾养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新模式,丰南市柳树镇水产养殖协会今年利用稻田进行南美白对虾粗放养殖,一举成功,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来,笔者发现在福建的一些地方已经有多家养鳗场利用闲置养鳗池养殖南美白对虾,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养鳗相比,养殖南美白对虾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投资少,已经过淡化的南美白对虾苗种的价格为120元/万尾~200元/万尾,饲料价格约为3200元/吨;②饲料转化率高,一般在80%~90%;③养殖周期短、风险小,养殖3个月~4个月左右即可出售,且福建地区可养殖2季/年~3季/年;④国内市场需求量大,还可进行深加工。现将养鳗池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经验及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一、养殖池的要求养殖南美白对虾最好保持1.2m~1.5m的水深,这样有利于养殖水体的稳定。现…  相似文献   

20.
<正>台州地区由于气候等原因,露天池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在11月份至翌年5月份都为闲置期,利用闲置期种植莴笋,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二是吸收池塘废弃氮、磷,缓解来年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笔者在路桥金清绿野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莴笋种养轮作试验,现总结如下。一、池塘选择与改造1.池塘选择养殖池塘位于台州市路桥区八塘坦地,面积为5.5亩,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2.池塘改造收获南美白对虾后的虾塘排干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