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研究蜂胶提取物对肉鸡的免疫调节作用。AA肉鸡在免疫的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1‰、0.2‰和0.4‰的蜂胶提取物5 d。于14(D_(14))、21(D_(21))、28(D_(28))、35(D_(35))和42(D_(42))日龄采血,采用β-微量法测定新城疫和流感特异性抗体,14(D_(14))和28(D_(28))日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显示,0.2‰和0.4‰剂量蜂胶提取物可明显提高肉鸡血清ND和AI特异性抗体、血清IgG、IL-2和IFN-γ含量。蜂胶提取物就有很好的增强免疫作用,是一种很好调节免疫的饲料天然产物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1971年(Crabo和Einarson,1971;Graham等,1971 a,b;Pursel和Johnson,1971 a,b,c)第一次报告,用冷冻公猪精液进行子宫颈输精,相继获得成功的受精。此后Crabo等(1972),Paquignon和Du Mesnil du Buisson(1973),Pursel和Johnson(1972a,b),Richter和Liedicke(1972),Salamon和Visser(1972,1973),Vicente(1972),和Wilmut及Polge(1972)等均曾报告其他成功的冷冻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样品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常见21种豆科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豆科饲用植物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平均达到18.46%,最低的是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野大豆(Glycine soja),分别为9.81%和10.75%;最高的是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分别为27.67%和27.14%(P0.05)。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58%,最低的是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野豌豆(Vicia sepium)和葛(Pueraria lobata),分别为1.35%、1.55%和1.73%;最高的是野大豆和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分别为4.14%、4.12%(P0.05)。粗纤维含量平均为25.04%,最低的是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嫩叶,仅为10.51%(P0.05);最高的是长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equax)和胡枝子,分别为38.00%和35.79%。粗灰分含量平均为7.43%,最低的是老虎刺和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分别为4.77%和4.79%;最高的是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黄花槐和白三叶,分别为10.34%、10.18%和10.09%。钙含量平均为1.87%,最低的是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紫荆(Cercis chinensis)和杭子梢,分别为1.04%、1.10%和1.17%(P0.05);最高的是胡枝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花槐和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分别为2.57%、2.60%、2.63%和2.79%。磷含量平均为0.34%,最高的是黄花槐和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分别为1.38%和0.82%(P0.05)。贵州豆科饲用植物以多年生灌木和草本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国标法(GB 5413.27)检测了新疆生产的6份驼乳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驼乳粉平均总脂肪酸(TFA)含量为35.2g/100g。从驼乳粉中共检出3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种,含量分别占TFA的(63.91±4.25)%、(32.78±4.37)%和(3.31±0.78)%,不饱和脂肪酸(USFA)和SFA的比值为0.56。驼乳粉中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分别占TFA的(1.56±0.18)%和(1.22±0.59)%,婴幼儿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占TFA的(0.135±0.015)%、(0.07±0.023)%和(0.03±0.006)%。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发酵豆渣对建鲤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FSR_0,作为对照)、6%(FSR6)、12%(FSR_(12))、18%(FSR_(18))和24%(FSR_(24))发酵豆渣替代豆粕,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8.49 g的建鲤9周。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结果显示:FSR_(12)组建鲤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其摄食率(FI)和饲料系数(FCR)最低。随着饲料中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增加,建鲤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而肝体比(HSI)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各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无显著差异(P0.05)。FSR_(12)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FSR_6组和FSR_(24)组(P0.05),而与FSR_(18)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而血浆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建鲤饲料中发酵豆渣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2%,添加水平过高会抑制建鲤的生长,但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约克夏(Y)、皮特兰(P)、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YPTH)及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BTH)杂交猪生产性能,试验测定了这几个杂交组合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约×皮×太×花(YPTH)猪和巴×太×花(BTH)猪的屠宰率分别为76.72%和76.67%,瘦肉率分别为55.58%和42.00%,平均背膘厚分别为3.31 cm和0.27 cm,眼肌面积为60.68 cm~2和46.67 cm~2,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67和3.50,系水力分别为89.33%和83.00%,剪切力分别为0.49 kg和0.51 kg。说明YPTH猪表现出了比较优越的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研究微囊化三丁酸甘油酯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135头(19.8±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按体质量相近和性别比例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CON组),添加有效含量2 000 mg/kg液态三丁酸甘油酯(TB组)饲粮和微囊化三丁酸甘油酯(ME-TB组)试验饲粮,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头猪。试验30 d后,称质量和取样,测定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菌群数量。结果表明:ME-TB组仔猪平均日增质量(ADG)较CON组和TB组分别显著提高10.53%(P0.05)和8.01%(P0.05),日均采食量(ADFI)分别显著提高4.59%(P0.05)和4.75%(P0.05),料重比分别下降5.37%(P0.05)和2.97%(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增加17.21%(P0.05)和8.89%(P0.05),尿素氮(SUN)含量显著下降14.42%(P0.05)和4.65%(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9.22%(P0.05)和8.01%(P0.05),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8.97%(P0.05)和10.57%(P0.05);粪便中乳酸菌的数量分别增加17.52%(P0.05)和10.97%(P0.05),大肠杆菌数量分别减少17.74%(P0.05)和12.66%(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微囊化三丁酸甘油酯可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改善机体抗氧化水平,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菌增殖。  相似文献   

8.
Bussard(1959)应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测定抗原和抗体系统。后来,此技术应用于各种病毒病包括传染性肝炎(Gocke和Howe,1970;Prince和Burke,1970;Graham和Aldendrefer,1972)、柯赛奇(Coxsackie)和肠变胞病毒(Echo Virus)(Macwilliam和Cook,1975)的研究。最近,Centeno等(1979)用CIEP试验检测了口蹄疫病毒非结构病毒特异性蛋白VIA抗原的抗体。本文报告  相似文献   

9.
分别在乳仔猪饲料中添加0、0.05%和0.10%单宁酸,替代部分酸化剂、氧化锌和黏杆菌素,研究其对乳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及相关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提高9.09%(P0.05)和13.64%(P0.05);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5.35%(P0.05)和37.51%(P0.05)、22.90%(P0.05)和44.03%(P0.05)及64.37%(P0.05)和34.45%(P0.05);腹泻率分别下降32.74%(P0.05)和71.86%(P0.0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2.60%(P0.05)和4.14%(P0.05)及8.12%(P0.05)和10.08%(P0.05)。试验结果表明:单宁酸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断奶仔猪日粮中适宜添加量为1 000 mg/kg。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81头体重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和NAC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9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 000 mg/kg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NAC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 NAC。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和NAC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显著提高9.34%(P0.05)和7.52%(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6.5%(P0.05)和7.0%(P0.05)。各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和NAC组的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性变化(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分别显著提高18.99%(P0.05)和26.97%(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18.35%(P0.05)和16.51%(P0.05);一氧化氮(NO)含量分别降低15.24%(P0.05)和19.48%(P0.05);过氧化氢(H_2O_2)的水平分别显著降低31.40%(P0.05)和30.34%(P0.05);抑制羟自由基的能力(IHR)分别增加9.64%(P0.05)和2.51%(P0.05)。3)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和NAC组血清的IgM含量分别增加39.21%(极显著,P0.01)和9.03%(P0.05);IL-2含量分别增加19.92%(P0.05)和18.22%(P0.05);IL-6含量分别降低23.56%(显著,P0.05)和7.85%(P0.05)。与NAC组相比,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组血清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IL-2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和NAC均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在增强仔猪免疫能力方面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磺酸(Tau)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比Tau和谷氨酰胺(Gln)的添加效果。选择(17±2)日龄断奶、平均体重为(5.17±0.04) kg的健康"(长×大)×荣昌"早期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Tau(T组)和1.0%Gln(G组)。试验期17 d,其中预试期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Tau和Gln能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腹泻率,Gln的效果优于Tau。2) T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和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4) T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组(P 0.05); T和G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组效果较好。5)与对照组相比,除色氨酸(Try)、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和谷氨酸(Glu)外,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血清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饲粮中添加Tau对血清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优于Gln。6) 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 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空肠和回肠黏膜的β-连环蛋白(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组最低。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0.1%Tau或1.0%Gln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发育,添加1.0%Gln的效果略优于0.1%Tau。  相似文献   

12.
常用粗饲料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定不同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并比较其组成差异,结合粗饲料品质评定预测公式评定其饲用价值。结果表明,1)黑麦草、甘薯蔓与牛鞭草的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可溶性粗蛋白质(SCP)和非蛋白氮(NPN)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稻草,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和稻草。 2)黑麦草和甘薯蔓的糖类(CA)、快速降解真蛋白(PB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甘薯蔓、黑麦草和牛鞭草淀粉和果胶(CB1)、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和慢速降解真蛋白(PB3)显著高于稻草和玉米秸秆。稻草的可利用纤维(CB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玉米秸秆的碳水化合物(CHO)、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C)和中速降解蛋白质部分(PB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3)不同粗饲料氨基酸(AA)组成差异大,提供限制性氨基酸的潜力不同,黑麦草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限制性氨基酸(LAA)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玉米秸秆和稻草最低。4)黑麦草的可消化干物质量(DDM)和粗饲料相对值(RFV)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甘薯蔓的干物质随意采食(DMI)和RFV显著高于牛鞭草,玉米秸秆和稻草的DMI、DDM和RFV均为最低,且两者差异不显著。因此,黑麦草的营养价值最高,其次为牛鞭草和甘薯蔓,玉米秸秆和稻草最低。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447.78±2.53)kg、15~17月龄安格斯去势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1、2、3和4组分别饲喂含有0、2.0%、4.0%和6.0%过瘤胃不饱和脂肪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正试期分为前期(27 d)和后期(40 d)2个阶段。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4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和2组(P<0.05),1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4组(P<0.05)。试验前期、后期和全期,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前期和后期,2和3组的血清胰岛素(INS)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胰高血糖素(GC)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试验前期,3组的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试验后期,2、3和4组的血清GH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3)试验前期和后期,各组之间血清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s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4)试验前期和后期,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期,4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3和4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试验后期,3和4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P<0.05),2和3组的血清AST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5)4组的背最长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试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对血清ATGL、CPT-Ⅰ和AACase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提高了血清GC和INS含量,促进了背最长肌PPARγ的基因表达。综合以上结果,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过瘤胃不饱和脂肪适宜添加量为4.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影响绵羊精子胞质内显微受精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操作液中PVP浓度分别为8%和5%时,卵裂率为(83.6±2.98)%和(72.0±2.53)%,囊胚发育率为(30.5±1.95)%和(16.0±1.33)%,均差异显著(P0.05)。2、操作液中添加CB和不添加CB,卵裂率为(77.5±3.17)%和(74.7±2.09)%,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CB的囊胚发育率(29.2±2.81)%却显著高于对照组(14.3±1.99)%(P0.05)。3、在培养液(IVC)中添加VEGF和不添加VEGF,卵裂率为(78.7±3.34)%和(83.9±1.95)%;囊胚发育率为(27.7±2.76)%和(23.6±1.29)%,差异不显著(P0.05)。4、在ICSI过程中恒温和室温条件下,卵裂率为(80.1±3.18)%和(90.6±3.02)%,差异显著(P0.05),囊胚发育率为(31.3±3.87)%和(28.2±3.34)%,没有显著影响(P0.05)。5、在4 h以前注射卵裂率分别为(84.7±3.62)%、(86.0±2.89)%、(80.6±3.04)%,没有显著差异(P0.05)。0~1 h注射的囊胚发育率(33.6±3.37)%,要显著高于1~2 h注射的(P0.05),并极显著高于3~4 h的(P0.01)。1~2 h与3~4 h注射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8.3±2.52)%和(13.0±2.04)%,没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磺酸(Tau)替代部分谷氨酰胺(Gln)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40头早期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Gln)、Ⅰ组(0.1%Tau+0.4%Gln)、Ⅱ组(0.1%Tau+0.6%Gln)、Ⅲ组(0.1%Tau+0.8%Gln)。饲养试验为期21 d,其中预试期3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Ⅰ组、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4.96%(P<0.05)、12.84%(P<0.05)和7.54%(P<0.05),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14%(P>0.05)、4.33%(P<0.05)和1.28%(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4.64%(P<0.05)、8.25%(P<0.05)和6.19%(P <0.05)。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0. 1%Tau替代0.6%、0.4%和0.2%Gln后日均纯利润分别提高了30%(P<0.05)、42%(P<0.05)和26%(P<0.05)。Ⅱ组肝脏指数、胸腺指数、空肠重量指数和回肠重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Ⅱ组和Ⅲ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Ⅱ组和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Ⅱ组和Ⅲ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Ⅱ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Ⅱ组和Ⅲ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必需氨基酸(EAA)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精氨酸(Arg)、半胱氨酸(Cys)、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和苏氨酸(Thr)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非必需氨基酸(NEAA)中丙氨酸(Ala)、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浓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Ⅰ组、Ⅱ组和Ⅲ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空肠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复合添加Tau和Gln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Gln,其中以0.1%Tau替代0.4%Gln(Ⅱ组)时效果最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山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药山楂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选择120只体质量及产蛋率相近的60周龄健康罗曼蛋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山楂。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平均蛋质量、平均采食量和平均产蛋率分别提高0.89%(P0.05)、0.11%(P0.05)和1.54%(P0.05);软破壳蛋率和料蛋比分别下降5.06%(P0.05)和0.99%(P0.05);蛋壳厚度、蛋黄指数、蛋形指数和蛋壳颜色分别提高3.39%(P0.05)、9.33%(P0.05)、1.69%(P0.05)和2.39%(P0.05);蛋黄颜色、哈氏单位和蛋的比重分别提高2.68%(P0.05)、11.85%(P0.05)和0.08%(P0.05);蛋壳比例和蛋白比例分别提高1.68%(P0.05)和1.98%(P0.05),蛋黄比例下降4.97%(P0.05);鸡蛋中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降低0.05%(P0.05)、4.05%(P0.05)和3.41%(P0.05),蛋白质含量提高10.20%(P0.01)。表明山楂能在一定程度改善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和血根碱(sanguinarine,SAG)对2~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用54头5日龄,体重为42kg左右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18头。处理分别为:代乳粉(milk replacer,MR)组(MR组),作为基础饲粮;血根碱组(基础饲粮+SAG 0.05mg·(kg BW)-1,SAG组)和白藜芦醇组(基础饲粮+RES 4mg·(kg BW)-1,RES组)。在56、90、120、150和180日龄测定犊牛体重和体尺;在60和180日龄采集血液,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MR组相比,添加RES显著提高180日龄犊牛体重(P0.05),SAG对180日龄犊牛体重的提高达到显著的趋势(P=0.081 2);2)体尺方面,SAG对150和180日龄犊牛体高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对180日龄犊牛十字部高也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3)与MR组相比,60日龄时,RES和SAG显著降低犊牛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胰岛素(INS)浓度(P0.05);RES显著提高60日龄犊牛血清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Ⅰ)浓度(P0.05);SAG和RES显著提高60日龄犊牛免疫球蛋白A的浓度(P0.05);SAG和RES对免疫球蛋白G(IgG)影响不显著(P0.05);60日龄,SAG组犊牛血清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高于MR组(P0.05);RES和SAG对犊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犊牛饲粮中添加RES和SAG分别提高了犊牛180日龄体重和体高,均具有改善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全舍饲大跨度奶牛舍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全舍饲大跨度奶牛舍两种粉尘(PM_(2.5)和PM_(10))浓度在全天不同时段的变化和月变化规律。采用尘埃记数器对奶牛舍内外的PM_(2.5)和PM_(10)浓度进行连续12个月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月份舍内PM_(10)浓度均显著高于舍外(P0.05);12个月的舍内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8~53.5和84.9~308.5μg/m~3。大多数月份表现为早上或晚上PM_(2.5)和PM_(10)浓度高于中午的规律性,尤其2月份和11月份,2月份早、晚的PM_(2.5)分别是中午的9.5倍和5.5倍,11月份早、晚的PM_(2.5)是中午的2.0和3.5倍;而2月份早和11月份晚的PM_(10)分别是中午的2.1倍和3.4倍。从月变化规律看,舍内两种粉尘浓度自7月或8月份开始呈现增加趋势,于12月份达最高值,为41.8μg/m~3(PM_(2.5))和308.5μg/m~3(PM_(10)),而1~6月份PM_(2.5)、1~7月份PM_(10)平均浓度分别仅9.2μg/m~3和109.0μg/m~3。本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的标准化建设及通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Hisardale雄性绵羊(24只,4~5月龄)饲喂1个月,使体内矿物质水平基本一致。6只羊在饲喂1个月后屠宰,体内器官抽样测定矿物水平。剩下18只羊根据体重分为3组,每组6只。3组试验日粮矿物水平(Ca、P、Zn和Mn)分别是NRC(1985)的100%(T1)、110%(T2)、120%(T3),饲喂120d。每月采集血液和羊毛。试验后期,进行5d的代谢平衡试验研究矿物元素在体内的沉积,T2组T3组钙、磷、硫、锌、锰的有效摄入量分别是T1组的111%和120%、110%和122%、112%和129%、112%和126%、109%和123%。额外补充矿物元素对干物质采食量无明显影响。T2组T3组日增重明显高于T1组(P<0.01)。T2组(8.72Kg)和T3(8.47Kg)的个体采食干物质量比T1组(10.81Kg)低。T2组和T3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比T1组明显提高(P<0.05)。各组平均每只每天沉积钙(g)1.14、1.68和1.67,磷(g)1.70、1.95和2.18,硫(g)0.54、0.92、和1.11,锌(mg)22.56、25.30、28.71,铜(mg)7.94、5.71和5.53,铁(mg)33.19、32.94和31.03,猛(mg)8.24、14.40和16.07。由于T2组和T3组补充了矿物元素(钙、磷、锌和锰),吸收率提高(P<0.01),铜吸收率降低(P<0.01),硫和锰摄入量增加,吸收率提高,铜的吸收率降低。矿物元素(钙、磷、硫、锌和锰)供应量超过推荐水平可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因此,在传统饲养水平下,额外补充缺少的元素(钙、磷、硫、锌和锰)10%对Hisardale雄性绵羊有利。  相似文献   

20.
4种诱食剂对杂交鳢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鱼溶浆、酵母膏、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和复合诱食剂对杂交鳢的诱食效果,配制了1种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鱼溶浆、2.0%酵母膏、0.1%DM PT和0.1%复合诱食剂的4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均重(17.30±0.03)g的杂交鳢8周。5种饲料等氮等能(粗蛋白质42%,总能18 MJ/kg)。结果显示:添加诱食剂组杂交鳢的终末均重(FA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酵母膏组和复合诱食剂组杂交鳢的FABW、WGR、SGR和摄食率(FI)显著高于鱼溶浆组和DMPT组(P0.05)。各组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差异(P0.05)。同对照组相比,鱼溶浆组、酵母膏组和复合诱食剂组杂交鳢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脾体比(SSI)显著升高(P0.05)。而复合诱食剂组杂交鳢的脏体比(VS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鱼溶浆组、酵母膏组和复合诱食剂组杂交鳢的血清胆固醇(CHO)、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球蛋白(GLOB)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可以提高杂交鳢的摄食量,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而促进其生长,以酵母膏和复合诱食剂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