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妍希 《福建茶叶》2016,(12):296-297
博白客家采茶戏是音乐的一种,它是客家人民长期生活的智慧结晶,与人们的采茶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音乐内容,而且在旋律上也多种多样。茶腔是我国采茶戏音乐中最古老、时间最长的部分,它的音调醇厚、优美,而且节奏上也十分的明快动人,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彰显了采茶戏音乐艺术的古老气质,从中也表现出了客家人淳朴的性格,呈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许涛 《福建茶叶》2016,(3):380-381
研究采茶戏音乐特点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一古老戏曲种类的发展历程,并找到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明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采茶戏的特点与发展过程,分析了采茶戏的音乐特点,并就其传承与发展提出让地方戏曲走进校园;与现代旅游业充分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雪松 《福建茶叶》2016,(6):304-305
位于广西省东南部的博白是客家的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文化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博大精深,其中,采茶戏独具一格、底蕴深厚,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博白客家采茶戏的内容非常丰富,旋律类型多样,曲调纯厚优美,节奏动感鲜明,是采茶音乐中最为古老的一类,它折射出客家人质朴善良、豁达率性、追求精神超脱的民族性格。本文在广泛调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博白客家采茶戏唱腔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采茶戏的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4.
采茶戏音乐是我国多元化戏剧音乐中衍生出的一种新戏剧音乐类型。不同于我国国粹京剧统一规范的特点,采茶戏音乐的形式更加多变,地方差异更加明显,不同的地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不同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采茶戏音乐的历史、发展和传播、采茶戏音乐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了解我国传统采茶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5.
田冰洁 《福建茶叶》2016,(6):329-330
采茶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采茶戏音乐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茶事活动的频繁,茶叶产业的繁荣。本文从采茶戏音乐的含义着手,分析了采茶戏音乐地域色彩鲜明、种类繁多以及流传范围广的特点;重点阐述了阻碍我国采茶戏音乐发展的五个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采茶戏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块瑰宝,本文通过简要介绍采茶戏的发展历程,以及采茶戏在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举措,最后列举赣州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和高安采茶戏的案例,论述了采茶戏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范明磊 《福建茶叶》2016,(3):354-355
本文介绍了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博白采茶戏音乐的演出特点与艺术特色,提出传承策略如下:打造"客家采茶戏音乐"传承基地;在校园中推广客家采茶戏音乐。  相似文献   

8.
段成瑶 《福建茶叶》2016,(5):325-326
阳新采茶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亟待拯救与传承的宝贵资源。阳新采茶戏音乐是基于当地民间文化与民众生活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区域民俗文化的构成部分,大众审美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特征存在影响。本文通过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赣南采茶戏音乐承载着赣南客家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性格,是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将赣南采茶戏音乐应用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对于赣南采茶戏音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赣南采茶戏盛行于赣南客家聚居区,又称"灯子戏"、"茶蓝灯"、"三脚戏",是客家文化滋养出来的戏剧形式。戏中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明的音乐是赣南采茶戏的一绝,在全国有很大的知名度。本文以赣南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视角,在阐述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征。同时,提出了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助推赣南采茶戏复兴发展,创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以茶文化为核心的采茶戏音乐具备一定观赏价值且蕴含着丰富历史学、民俗学知识是学界研究的共识。我国采茶戏广泛流行于西南地区,最早发源于江西茶区并逐渐向周围茶叶种植省份辐射,兼具地方文化特点和茶文化共性,现存超过三十种不同的表演腔调。采茶戏音乐内容主要以茶农的劳作活动为主体,由民间艺术家进行艺术加工,采茶音乐中鲜明的地域特色,客观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茶叶生产及茶农生活状况,是人文学科研究开展的重要参考。采茶戏音乐的产生、传播与发展影响深远,涉及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由于市场萎缩、专业人才不足、剧目陈旧等原因,采茶戏的传承和发扬还存在一定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对采茶戏音乐的产生发展和特点进行介绍,其次就现代采茶戏音乐传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展开分析,以期对传统采茶戏音乐的传播发展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红英 《福建茶叶》2017,(12):299-300
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传承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艺术元素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寻找到很多与其本地区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的音乐艺术元素。本文拟从赣南采茶戏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展现特点分析入手,结合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的具体价值,通过分析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具体价值内涵,结合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要求,进而探究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地方音乐和民族音乐中,能够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批文化项目中就有采茶戏的身影。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采茶戏深受欢迎,然后采茶戏在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分别以不同地区的地名加以区分。尽管受到百姓的欢迎,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这样一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地方戏剧音乐的发展受到了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原因的限制。想要传承和发展采茶戏,可以探索一条创新发展采茶戏的道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采茶戏音乐。本文通过分析采茶戏的相关概念,提出传承与发展采茶戏的意义,并找到发展采茶戏遇到的困难,最后探索采茶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得出对改革探索高校音乐教育的方式和传承、发展采茶戏文化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常 《福建茶叶》2016,(7):336-337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博大精深,自始至终就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以其明媚张扬的特点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采茶戏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今后如何发展引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谈论了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它的发展问题,采茶戏即以赣南采茶戏为主,而赣南采茶戏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塑造人物或者是表达唱腔特色方面有很多规律可循。本文首先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概况,其次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规律,以备后人能更好地将采茶戏音乐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5.
广西采茶戏音乐是整个传统茶文化机制中重要的诠释和表达。可以说,整个采茶戏音乐机制,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其关键在于,始终能够将其他各种元素融入与诠释其中,从而为其具体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拟从茶文化机制的内涵及表现状况认知入手,结合广西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历程认知探究,通过分析茶文化与广西采茶戏音乐艺术的传承关联,从而具体分析广西采茶戏音乐的具体特征与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金鑫 《福建茶叶》2016,(9):322-323
博白客家采茶戏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音乐文化溯源。本文对采茶戏音乐剧的渊源进行了剖析,并对博白客家采茶戏剧的曲体声腔、采茶曲调、乐器使用、剧目创作等方面梳理采茶戏音乐剧文化的精髓,针对采茶戏音乐文化发展困境提出"封闭性"的保存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精神、民族历史差异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加,地方音乐资源开发日益受到关注。音乐美学是独立艺术学科具备完整理论体系,通过对音乐艺术进行多项美学特性分析,确定不同特性间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赣南采茶戏是传统客家劳动人民思想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和两江文化烙印,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研究有助于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地方音乐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高校自发开设专门地方音乐课程,增加对传统民俗音乐介绍,但是由于现代采茶戏受众较少,相关作品艺术价值探讨还很不足,学生无法充分理解采茶戏的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针对赣南客家采茶戏展开,首先概述音乐美学视域下采茶戏发展现状,其次分析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及音乐美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以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远轶 《福建茶叶》2016,(6):323-324
桂南采茶戏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由于采茶戏的节奏感较强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十分的喜爱。在现代采茶戏之中,融入了较多的喜剧形式,因此具有浓厚的喜剧感。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茶戏也越来越复杂,桂南采茶戏的整体结构比较完整,而且其中唱腔音乐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分析了桂南采茶戏唱腔的音乐形态及变化,关注唱腔音乐对桂南采茶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鑫 《福建茶叶》2016,(10):301-302
采茶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昌采茶戏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查,对南昌采茶戏音乐本体的声腔、曲牌板式、器乐伴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梳理采茶戏音乐形态及特征,并以《渔网会母》、《南瓜记》、《磨豆腐》为个案,探索采茶戏中音乐文化形态的表现,以期推动传统采茶戏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贾丹妮 《福建茶叶》2016,(1):222-223
采茶戏自明朝中叶发展至今,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其艺术表现具有很强的张力。采茶戏中的舞蹈和音乐元素更是丰富了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它是起源于江西赣州的一个民间地方剧种,蕴含着文化的精髓,从采茶戏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客家文化和茶文化。采茶戏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以及采茶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和创新。本文将对采茶戏中的舞蹈与音乐元素内涵进行分析,紧扣采茶舞蹈中的时代特征以及其发展现状、采茶戏音乐唱腔与客家民间小调,充分挖掘采茶戏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