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养殖品种之一。克隆了仿刺参profilin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基因的表达规律。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787 bp,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205 bp,3′-UTR长204 bp,开放阅读框378 bp,编码12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13.4 kDa。仿刺参Profilin蛋白的PROF保守结构域中含有肌动蛋白互作位点、多聚脯氨酸结合位点和PIP2互作位点。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仿刺参Profilin与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和囊舌虫(Saccoglossus kowalevskii)相似度最高,为46%。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rofilin mRNA在仿刺参未受精卵、受精卵、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型幼体、五触手幼体和稚参11个发育阶段及幼参的体壁、体腔细胞、肠道和呼吸树中均有表达;在仿刺参的不同发育阶段中,未受精卵至原肠期profilin mRNA表达量低,从小耳状幼体至稚参表达量增高;在仿刺参的不同组织中,profilin mRNA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经过棘皮动物免疫系统有效激活物脂多糖LPS的刺激,体腔细胞中profilin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为仿刺参养殖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仿刺参耳状幼体和稚参阶段的体长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为每个雄性仿刺参配3个雌性仿刺参,每个雌性个体产生若干幼体,建立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9个半同胞家系和27个全同胞家系。对仿刺参中耳幼体的27个全同胞和稚参阶段的23个全同胞幼仿刺参的体长分别进行了测量,中耳幼体阶段共测量810个个体,稚参阶段共测量640个个体,并用MTDFREML软件中的混合动物模型对其进行分析,估计仿刺参早期生长发育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仿刺参中耳幼体阶段的体长生长性状遗传力为0.29,稚参阶段的体长遗传力为0.49。在仿刺参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体长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度遗传力范围,说明仿刺参的体长生长性状是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对仿刺参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长发育,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刺参腱生蛋白基因、胶原蛋白α2基因、整合蛋白αV基因和整合蛋白βL基因等4个候选功能基因不同月龄的组织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12、13、14月龄时,腱生蛋白基因在刺参肠、管足、呼吸树、皮肤、体壁、体腔液细胞、疣足和纵肌等8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体腔液细胞和呼吸树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P0.05);胶原蛋白α2基因在刺参管足、呼吸树、体壁、疣足和纵肌组织中的表达量随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在呼吸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纵肌、疣足、体壁、肠和体腔液细胞等组织中的表达量逐渐降低;整合蛋白αV基因在纵肌组织中的表达量随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整合蛋白βL基因在皮肤、体壁、疣足和管足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刺参这4个功能基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2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DD104基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中以及低盐胁迫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D104基因在仿刺参管足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体腔液、触手、呼吸树中的表达水平次之,在体壁、肌肉和肠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仿刺参在受到低盐胁迫后,体内DD104 mRNA的表达随盐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呈现波动性增减,胁迫72 h时DD104基因的表达最强,在肌肉和管足中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胁迫48 h时肠组织中的表达量最大;胁迫24 h时体腔液中的表达量最大.研究表明,低盐胁迫后DD104基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不同,低盐胁迫下DD104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渗透胁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免疫反应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用添加梅奇酵母C14(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红酵母H26(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和芽孢杆菌BC26(浓度为1×10~7cells/g饲料)的混合益生菌饲料,投喂体质量为(0.54 g±0.06 g)的幼参,记为益生菌组,并设只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幼参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腔细胞吞噬活力和呼吸爆发,体腔液(CF)和体腔细胞裂解液(CLS)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除CF和CLS酚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免疫指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CF、肠道和体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F、CLS、肠道、呼吸树和体壁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肠道和呼吸树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呼吸树和体壁SOD活力,所有组织CAT活力,CLS和肠道T-AOC,CF、肠道和呼吸树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免疫反应和影响其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仿刺参过氧化氢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免疫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为仿刺参养殖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克隆了仿刺参过氧化氢酶(catalase)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全长1 885 bp,其中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76 bp,3′\|UTR长30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56.56 kDa。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仿刺参Catalase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的相似度最高,为75%。仿刺参catalase 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过氧化物酶定位信号PTS2、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 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及与其它物种高度保守的Catalase近端血红素配体签名序列(351RLFSYSDTH35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仿刺参处于无脊椎动物分支中,和紫海胆位于同一小支上。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atalase mRNA在仿刺参肠、体壁、肌肉、呼吸树、体腔细胞和管足中均有表达,在肠中表达量最高。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4 h,体腔细胞中catalase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仿刺参的catalase基因在应对外来病原菌刺激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低盐转录组数据库中选取肌腱蛋白-R1 (TN-R1)、肌腱蛋白-R2(TN-R2)、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3(CHRNA3)、脂肪酸结合蛋白6(FABP6)、单羧酸转运蛋白2(SLC16A7)、纤维胶凝蛋白1 (Fcn1)、黑素转铁蛋白(Mfi2)共7个盐度调节相关基因, 利用 qRT-PCR 技术分析这7个基因在低盐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表达丰度。结果表明TN-R1基因在仿刺参体腔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呼吸树次之,肠表达较低;TN-R2基因在仿刺参体腔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肠中表达较低,呼吸树中不表达。SLC16A7、FABP6、Fcn1、CHRNA3和Mfi2均在体腔液中表达最高。Mfi2基因在体腔液中明显上调表达,在呼吸树组织和肠组织中下调表达,且与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差异。Fcn1在体腔液中的表达量在胁迫后1.5 h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669倍,在胁迫48 h之前均呈明显上调。低盐胁迫下这7个基因表达丰度的变化,说明这些基因或作为功能基因直接参与机体的盐度适应的代谢调节,或作为调控基因调节盐度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来提高仿刺参对低盐胁迫的耐受能力。上述结果表明仿刺参的盐度适应过程是一个需要多基因参与的应激反应信号转导网络,为仿刺参盐度调节适应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水体中镉(Cd~(2+))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内金属硫蛋白(MT)的诱导效果,以刺参幼参(体质量8.87 g±1.12 g)为研究对象,在水温16~18℃下,探讨水体中不同浓度Cd~(2+)(0.005、0.025、0.050、0.250、0.500 mg/L)胁迫下幼参体内MT含量随Cd~(2+)胁迫时间(0、12、36、60、84、108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d~(2+)胁迫时间的延长,幼参肠道、呼吸树和体壁中MT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且在36 h时各组织中MT含量最高或相对较高;Cd~(2+)胁迫36 h时,幼参体内MT含量依次为肠道呼吸树体壁,且Cd~(2+)胁迫后幼参各组织间M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下,Cd~(2+)浓度试验组幼参肠道、呼吸树和体壁中MT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Cd~(2+)胁迫各时间点,幼参肠道和呼吸树中MT含量随Cd~(2+)浓度的升高呈显著"阶梯式"升高(P0.05),体壁中MT含量则随Cd~(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d~(2+)浓度为0.025、0.050 mg/L时,体壁中MT含量相差不大(P0.05),但均显著低于Cd~(2+)浓度最高组(0.500 mg/L)(P0.05)。研究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刺参组织合成金属硫蛋白,其中对肠道和呼吸树的诱导效果最明显,36 h即可达到较为显著的诱导效果,因此,刺参肠道和呼吸树组织中的MT含量可作为评价水体中重金属Cd~(2+)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幼体变态附着率低是制约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温22.0~26.0℃和盐度为28.0~31.0条件下,在玻璃钢水箱中放入接种圆筛藻Coscinodiscussp.、舟形藻Naviculasp.、双肋藻Amphipteurasp.及其等量组合的波纹板和樽形幼体,研究了仿刺参幼体对底栖硅藻的附着选择性和摄食器官的发育。结果表明:在12 d的培育中,波纹板上稚参的附着数量初期较低,中期较高(6月25日,即第5天),后期又降低,未附着的浮游幼体胃部萎缩成棒状,边缘溃烂,无法附着变态。试验初期,附着在接种双肋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但附着高峰时急剧减少;后期接种舟形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接种双肋藻的最少。附着在波纹板上的稚参数量均随硅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1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只有圆筛藻+舟形藻+双肋藻组在密度为25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刚附着的稚参触手顶部具有可收缩的笼形结构(称摄食笼),笼呈中空状,孔径为(6.7×3.9~17.8×10.2)μm,套住食物后,经"寻食→定位→摸索→靠近→调整和选择→固定→拽拉→吞食"等过程将食物摄入。摄食笼的孔隙间有丰富的黏液状分泌物,具有黏附作用。幼参体长达8 mm时,触手顶端的摄食笼变为4个瓣状结构,瓣的表面上有均匀分布的花瓣状突起;体长为25 mm时,触手顶端由20个环绕口的触手组成,每个触手的顶端有多个瓣状结构,伸展形成"手"似结构,可扫抓兼滤捕食物。文中还讨论了仿刺参摄食器官结构的发育特点和划分稚参及幼参的形态界限。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为14.0~8.0℃、盐度为31~32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1.30~1.68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饲养在塑料水槽(40 L)中,投喂蛋氨酸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的饲料6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15头仿刺参。试验结束后饥饿24h,测定仿刺参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SGR),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体壁干物质和肠干物质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为100%;当蛋氨酸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硒添加量为1.0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值最小;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对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仿刺参体壁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蛋白质含量最高;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幼参肠中的硒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幼参体壁中的硒含量最高,其次为0.6 mg/kg硒组;除硒添加量为1.0 mg/kg外,各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SOD、CA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分别为0.8 mg/kg和0.4 mg/kg时达到最高,其次是0.6 mg/kg组;各试验组仿刺参AC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仿刺参幼参饲料中蛋氨酸硒的适宜添加量为0.4~0.6 mg/kg。  相似文献   

11.
刺参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MnSOD对于增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和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与生物体抵御病毒细菌等能力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在脂多糖刺激下MnSOD基因的定量表达情况,分析MnSOD在刺参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nSOD基因的表达量由肠、肌肉到管足逐渐降低,体壁的表达量与体腔液基本一致。当刺参暴露于脂多糖中时,除肠以外其他的四种组织中MnSOD基因均出现过表达。其中,体腔液和体壁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峰值;肌肉和管足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48 h达到峰值;体腔液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对照组的4 115倍,而肠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的实验过程中呈波动性降低。总体上来说,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各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呈规律性波动。实验结果表明: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抗氧化反应以保护刺参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作为海洋底栖生物能在高浓度病原体微生物环境中生存有其特有的免疫机制。海参的免疫应答是由参与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体腔细胞和多种体液免疫因子共同介导的。体腔细胞通过吞噬、包囊、降解等方式抵抗病原入侵,同时体腔细胞还会释放免疫因子到体液中对外来物质进行识别和攻击。对目前海参免疫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同一养殖池塘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为:小规格刺参的体腔细胞数和体腔液的溶细胞活性显著大于大规格刺参(P〈0.05);随着刺参的生长,小规格刺参的溶菌酶活性逐渐增加,但与中、大规格的刺参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免疫指标包括吞噬杀伤、COP、ACP及NOS活性等都与体重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虽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仿刺参β-actin基因的克隆及在各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海葵Nematoste Uavectensis在GenBank中的β-actin基因mRNA部分序列(XM_001630533)设计引物,对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进行特异的PCR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分析,再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仿刺参专用β-actin引物ACT1/ACT2,对不同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该基因RT-PCR产物进行了对比。本研究中首次克隆了仿刺参的β-actin基因,为今后仿刺参目的基因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瓜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全长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黄瓜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的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乙烯利诱导黄瓜茎尖SSH文库的筛选,采用RT-PCR 和电子克隆技术,获得黄瓜CsSAHH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NCBI编号:HQ444960, CsSAHH)。运用半定量RT-PCR,分析CsSAHH基因在乙烯利诱导后的茎尖和雌雄花不同部位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sSAHH基因的蛋白结构。【结果】黄瓜CsSAHH基因的cDNA全长1 545 bp,编码485个氨基酸,其理论上的等电点pI=5.66,分子量MW=53.1 kD。CsSAHH基因在黄瓜茎尖受乙烯利诱导增强表达,在黄瓜雄花中的雄蕊表达较弱。CsSAHH理化性质表明,该蛋白无明显的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loop 环和α螺旋构成,含少量的β折叠,预测发现该蛋白分别在85-99 氨基酸残基和262-279氨基酸残基处各有1个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活性功能区。CsSAHH基因氨基酸序列与苜蓿的同源性为63%,与水稻、玉米、拟南芥等作物同源性较低。【结论】成功克隆黄瓜CsSAHH基因cDNA序列,在85-99 氨基酸残基和262-279氨基酸残基处各有1个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活性功能区。该基因在茎尖受乙烯利诱导增强表达,在雄蕊中表达较弱。在未处理的雌雄花芽发育不同阶段,雌花芽中表达强于幼果和雄花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源克隆和半定量RT-PCR方法,对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 NLR家族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将紫球海胆S. purpuratus的9组NLR家族聚类的编码区序列进行比对后,根据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虾夷马粪海胆中相应的基因,通过测序获得了9组不同NLR聚类基因片段,每组各10个测序结果,通过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存在长度及序列结果上的差异,这说明每组NLR家族聚类都存在多个家族成员。同时选取虾夷马粪海胆的不同组织提取RNA,反转录后使用同样的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 NLR基因在虾夷马粪海胆的管足、肠、围口膜、体腔细胞、性腺中存在高效表达,且在围口膜及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表明NLR基因在虾夷马粪海胆中普遍表达,并存在表达差异。研究表明, NLR基因在海胆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