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夏豆30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190003。2016—2017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153.4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29.7%;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109.6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6.8%。籽粒粗蛋白质含量50.1%,粗脂肪含量17.5%,属超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感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2019年参加四川省春玉米套作大豆品种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1 555.8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10.4%,增产显著,适宜套作。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南夏豆35是川渝地区育成的第一个夏大豆中早熟大豆新品种,于2019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主要突出特点:一是早熟性好,平均生育日数120.6天,较对照贡选1号早熟12.2天;二是丰产性突出,在2016—2017年四川省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282.85公斤/公顷,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37.3%;在201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462.25公斤/公顷,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24.6%;三是品质优,籽粒粗蛋白含量46.0%,属于高蛋白品种。该品种的育成解决了川渝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小春茬口衔接难、机械收获难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贡秋豆5号是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贡选1号作母本,贡秋豆3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08—2010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产量1 560.0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贡选1号增产12.5%;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817.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贡选1号增产24.1%。该品种具有高产、高蛋白、耐荫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南夏豆46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2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223003。2019—2020年参加四川省特殊类型套作大豆自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451.7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3.0%;2021年参加套作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462.05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4.5%。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5.4%,粗脂肪含量16.7%,属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感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种皮黑色,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套作审定的黑皮大豆新品种。2021年参加四川省净作大豆品种展示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 227.5 kg·hm-2,较对照南夏豆25增产9.2%,增产显著,适宜净作。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套作和净作种植。  相似文献   

5.
贡秋豆8号是四川省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复合杂交选育的高蛋白夏大豆晚熟新品种。2010—2011年参加四川省夏播大豆晚熟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 477.5公斤/公顷,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0.2%。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766.9公斤/公顷,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5.9%。在生产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合玉米/大豆套作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间套种植。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播种,平均种植密度为8万株/公顷。  相似文献   

6.
贡夏豆9号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高产、稳产、抗性好、不倒伏,适合玉米/大豆套作等特点的新品种作等特点的新品种,20110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505.08公斤/亩亩,较对照品种贡选1号增产88.7%。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种植,一般6月下旬播种为宜,平均种植密度为8 000株/亩。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西南地区3个常用大豆品种为材料,比较净作和套作条件对大豆籽粒发育及后熟过程中异黄酮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成熟期按总异黄酮积累速率可分为初始积累期和快速积累期;受田间小气候影响,套作条件下大豆较晚进入快速积累期;田间采收时,贡选1号品种净作总异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套作,南豆16和贡秋豆3号净作与套作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籽粒后熟期套作条件下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净作,总异黄酮含量套作均显著高于净作;后熟期不同品种异黄酮各组分及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净套作对3个大豆品种的异黄酮积累动态及总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品种间籽粒异黄酮的积累对种植条件的反应不同。相对净作而言,后熟过程更利于套作大豆籽粒异黄酮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8.
贡豆23具有抗逆性好、籽粒较大、蛋白和油分含量均较高、产量较稳等特点,2012—2013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2 473.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南豆5号增产8.4%;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456.7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天隆一号增产4.3%。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贡春豆24为有限结荚习性,早熟、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具有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倒伏、籽粒较大、品质较好等特性;2012—2014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产量2 426.7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55.8%;2015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505.0公斤/公顷,较对照天隆一号增产55.9%。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大豆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中经历了荫蔽期和光照恢复期,本研究比较了两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桂夏3号)在带状套作荫蔽期和光照恢复期的生长特性及产量,以期为选择适宜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套作荫蔽期大豆表现为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降低,干物质分配呈"茎增叶减"趋势;贡选1号的干物质在叶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桂夏3号,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的反应指数均低于桂夏3号。在光照恢复期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快速增加,干物质"茎增叶减"的分配趋势减弱;贡选1号的地上部干物质、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叶面积均高于桂夏3号。两个大豆品种在套作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桂夏3号显著低于其单作对照。套作大豆产量与光照恢复期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呈正相关。大豆产量在套作下的降低程度与两个时期的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受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光照恢复期能积累较多干物质,形成较大叶面积,且荫蔽期生长状态受影响程度低的品种适宜带状套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波兰小麦籽粒及其品质性状,对52份波兰小麦品种籽粒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波兰小麦籽粒千粒重变异系数最高为42.27%,其次为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47%和11.74%;较高原448,10号的籽粒千粒重提高46.95%,20号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05.83%,2号的湿面筋含量提高94.31%,这些品种可以作为较高千粒重和籽粒品质的重要种质资源;供试小麦籽粒长度、宽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大小可以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指标。(2)主成分分析表明,波兰小麦面粉的形成时间对其品质影响的权重最高(W=0.24),其次是稳定时间对品质的影响(W=0.23);面粉的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与籽粒含水率、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粉形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可选择千粒重较大、籽粒含水率较低、粗蛋白含量适宜的波兰小麦作为我国小麦遗传基础拓展和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麒麟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引进40个大豆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说明,黑龙44号、黑龙46号、黑龙62号、黑龙53号和黑龙57号建议作为当地高产稳产品种进行扩大示范种植,贡选1号和南豆12号生育期较长,不适宜在麒麟区种植。其余品种可进一步试种观察。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适宜的氮肥施用模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和中麦998),在总施氮量为210 kg·hm-2的前提下设置4种施氮模式(CK:底肥50%+拔节肥50%;N1:底肥30%+起身肥20%+拔节肥50%;N2: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N3:底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花前氮素积累量及其转运量。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因品种和处理而异,津农7号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CK最高,中麦998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高。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显著增加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2个强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N2处理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的20%后移至孕穗期可提高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N2处理可使津农7号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中麦998在N2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N3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给新疆春小麦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386份新疆春小麦材料(55个地方品种、207个自育材料和124个引进材料)的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春小麦材料的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各有优劣。386份供试材料的千粒重为37.48 g,容重为737.76 g·L~(-1),籽粒硬度为54.71,粒径为2.88 mm,籽粒蛋白含量为15.95%,出粉率为53.06%,灰分为0.54%,L~*值为96.86,a~*值为-1.16,b~*值为9.83。整体而言,籽粒蛋白质含量、L~*值较高;籽粒硬度较低,a~*值和b~*值较高,三者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2.26%、25.86%和15.67%,具有较好的改良潜力。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关系密切,其中千粒重、粒径与灰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硬度、籽粒蛋白含量与灰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粒径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籽粒硬度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容重、粒径与b~*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昌春3号、伊春4号、中作8131、新春26号、新春33号等可用于新疆春小麦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改良的优选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耐热性好的小麦种质材料,通过开花期至成熟期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了新疆近30年来审定的春小麦品种的相对耐热性,并分析了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长相比,高温胁迫条件下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宽度的变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籽粒长度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间耐热性存在很大差异。综合三年千粒重热感指数(HSI)分析,耐热性相对较好的品种有17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1个,其中新春37号、新春2号、新春38号在高温胁迫条下千粒重变化较小,产量较稳定,为强耐热品种;对高温敏感品种有26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3个,其中新春13号、新春18号、新春33号耐热性相对较弱。高温胁迫影响小麦籽粒的品质,其中13.95%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6.98%的品种湿面筋含量降低,其他品种高温胁迫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较自然生长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新育成大麦品种(系)籽粒的营养品质状况,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云南省22份大麦新品种(系)籽粒的水分、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含量等品质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大麦新品种(系)籽粒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水分含量9.58%,蛋白质含量13.67%,淀粉含量49.26%,粗纤维含量5.28%。参试品种(系)籽粒的蛋白质、粗纤维含量整体较高,水分含量较低;淀粉平均含量与对照S500差异不显著,低于对照的品种(系)有15个。4个品种(系)14BL1-86、云大麦12号、滇青1号及川12259达到饲用大麦一级标准。所有参试品种(系)粗纤维含量过高是作饲用大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云大麦12号、川12259、滇青1号3个品种达到饲料大麦的标准;蛋白质含量过高是作啤酒大麦应用的主要问题,22个参试品种均达不到一级啤酒大麦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施氮量对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2021年和2022年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两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和200 kg·hm-2 3个施氮水平,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燕麦叶片光合指标、粒叶比、茎鞘NSC积累量(TMNSC)、NSC表观转运量(ATMNSC)及其对籽粒产量表观贡献率 (ACNSC)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对2个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具有增加效应,其中在施氮10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100 kg·hm-2施氮处理下,坝莜1号的旗叶面积、SPAD值、Pn和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57.57%、80.70%、101.68%和40.15%,定莜8号分别提高43.70%、44.33%、69.49%和37.36%;坝莜1号的ATMNSC、ACNSC和粒叶比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增加767.25 g、1.96倍和54.55%,定莜8号分别增加859.52 g、8.26倍和43.25%。综合以上结果,增施氮肥对两品种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坝莜1号表现出更优的源、库活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穗粒数,达到增产目的;定莜8号则表现出更优的源-库关系,增大库器官对源物质的“拉力”,促进NSC由茎鞘向籽粒的转运,弥补生育前期光合能力较弱导致的同化物质生产的不足,从而促进源库协调,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啤酒大麦嘉陵三号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用88-8834为母本,81-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新品种,1994年、1995年参加省区试,1996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同时在武胜、遂宁等地大面积示范繁殖.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秆矮、抗倒、千粒重高等优良农艺性状,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优质我所于1995年将嘉陵三号(代号92-4372)样品寄至广州麦芽有限公司,对其籽粒和麦芽品质进行检测,看其是否符合国家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共检测24项指标。其中几项主要指标分别为:籽粒蛋白质含量9.7%,麦芽总蛋白蛋含量为8.9%,千粒…  相似文献   

19.
阿青 5号是四川省阿坝州农科所青稞研究室和甘肃省甘南州农科所青稞研究室联合选育的高原优质青稞新品种 ,2 0 0 2年 10月 2 1日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0年甘肃省甘南州农科所用自育品系 83- 93- 7- 2 - 1作母本 ,四川省阿坝州农科所育成品种川 83- 5 319作父本组配杂交 ,组合为 83- 93- 7- 2 - 1×川 83- 5 319,经 7年 8代系统选育而成。阿青 5号系春性中晚熟青稞品种 ,属四棱裸大麦 ,长芒、勾头、全抽穗 ,穗脖弯垂 ,全生育期 12 2d。株高 85~90cm ,株型半紧凑型 ,幼苗绿色 ,半直立型 ,长势强 ,分蘖多。种子锥型、黄褐色、腊质 ,腹沟浅 ,千粒重 4 0 8g ,穗长 6 0cm ,每穗粒数 37 0粒 ,小穗密度 6 2粒 /cm。籽粒品质好 ,蛋白质含量 8 4 % ,容重 80 5g/L ,粗淀粉 (干基 ) 78% ,氨基酸总量 8 4 9%。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中抗云纹病和网斑病 ,轻感散黑穗病、斑点病 ,抗倒伏。州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康青 3号增产 11 4 9% ;多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3139.5kg/hm2 ,较对照品种康青 3号增产 19 2 %。生产示范平均产量 4 0 95kg/hm2 ,较对照品种康青 3号增产 33 6 % ,适宜在我州青稞主产区种植 ,也适宜在海拔 2 6 0 0~330 0m之间的云、甘、青、藏等青稞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比例下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小麦品种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铁、锰、铜和锌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川育12籽粒铁含量显著高于川麦39和川农麦1号,川麦39籽粒铜含量显著高于川育12和川农麦1号。氮肥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影响不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川麦39锰含量及川农麦1号锌、铁、锰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川农麦1号籽粒铁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川育12籽粒铜、铁、锰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3个小麦品种籽粒各微量元素产量与氮肥用量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适当推迟施氮时期,川麦39和川育12小麦籽粒各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而川农麦1号则表现为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产量降低的趋势。综合而言,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分别为: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为6∶ 2∶2∶0,6∶3∶1∶0和6∶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