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姜青枯病,是生姜最为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一旦染发病,就很难控制,易导致植株枯死,并迅速蔓延。危害损失率20%~30%,重病田损失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姜瘟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性青枯假单胞杆菌(图1),其次罗尔青枯菌也易引发的此类病害。青枯假单胞杆菌单细胞的菌  相似文献   

2.
<正>马铃薯干腐病作为一种在田间和窖储期常发性块茎病害,既能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发病直接造成作物大幅减产,也可以通过收获后块茎间感染造成损失。其常年发病率达到10%~30%。发病原因: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有茄病镰孢(图1)、茄病镰孢蓝色变种、串珠镰孢、串珠镰孢中间变种、串珠镰孢浙江变种和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3.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数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发生,局部受害,全株显病。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图1),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多数为3个分隔。也会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的厚垣孢子。如果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或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或有机肥没有充  相似文献   

4.
<正>黄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壤传系统性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0%~30%,严重时可达80%~90%,常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发病原因:引起黄瓜枯萎病的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图1),此病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无色透明,顶细胞圆锥形,有的微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或  相似文献   

5.
正梨炭疽病又名苦腐病,是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的真菌病害,在各梨产区普遍发生,感病后大多在成熟期发病,引起果实腐烂和早落,采后随果实生活力降低而逐渐发病;在运输、贮藏期间可继续扩大甚至造成大量果实腐烂,对产量影响较大。梨炭疽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其无色分生孢子梗单胞栅状排列(图1),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正>姜细菌性叶斑病又称姜腐烂病、细菌性叶枯病,或烂姜病。姜细菌性叶斑病是生姜的一种重要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发病原因:引发姜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图1),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的好氧性细菌,其短杆状的菌体上极生单根鞭毛,有荚膜,不产生芽孢,28℃左右的适温条件下,在  相似文献   

7.
<正>姜软腐病又称姜根腐病,是一种种姜带菌所导致的真菌性病害,种植以后种姜腐烂,种姜萌发的茎叶变黄,不久植株枯萎死亡。发病原因:引发姜软腐病的病原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结群腐霉(图1),其丝状或瓣状的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无色的泡囊,后从泡囊中释放出游动孢子。无色至浅黄色藏卵器球形,壁薄且平滑,柄直。呈曲颈状的雄器异丝生,具柄,以颈端与藏卵器接触。无色或浅黄色的卵孢子近球形不满器,内生贮物球多个。  相似文献   

8.
正葡萄灰霉病又叫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不仅是春季引起花穗腐烂的主要病害,流行时发病品种花穗被害率达70%以上,且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并可造成葡萄酒颜色与质量的改变。发病原因:引发葡萄灰霉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图1),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分生孢子梗自  相似文献   

9.
正桃树腐烂病又称桃树干枯病、桃树胴枯病,在各桃产区均有发生,桃树被害后能引起枝条枯死,在大枝和树干形成溃疡病斑,若不及时治疗,会很快造成整株死亡。发病原因:引发桃树腐烂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核果黑腐皮壳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壳囊孢菌(图1)。子囊壳扁球形或球形,子囊纺锤形,其子座上部由细密的浅橄榄色菌丝组成,下部由菌丝组织和寄主组织混合组成,黑色基部由褐色组织包围。子座中有1~6个分生孢子器,每个孢子器1~3室,但有1个共同孔口。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呈香蕉形。核果黑腐皮壳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座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也可在支架、支棍树  相似文献   

10.
<正>姜斑点病又称生姜白星病,是目前逐年加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山东曾报道出现高达100%病株率的情况。姜斑点病一般能造成50%左右的减产,较重地块减产率可达80%以上,严重影响大姜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姜斑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姜叶点霉菌(图1),其球形至扁球形的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具孔口。椭圆形的单胞分生孢子无色,当孢子成熟后从分生孢子器孔口涌出时,分生孢子团常呈带状或卷须状。  相似文献   

11.
正葡萄褐斑病又名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或角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两种类型,广泛分布于各葡萄产区,可引起葡萄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浆果产量、品质和树势,特殊情况下可造成毁产。发病原因:引发葡萄大褐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假尾孢(图1),引发小褐斑病的病区则有葡萄座束梗尾孢霉、葡萄明针尾孢霉两种菌源。葡萄假尾孢从寄主  相似文献   

12.
<正>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种植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各地西瓜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严重地块达8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枯萎病是造成西瓜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原因:引发西瓜枯萎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图1),其分生孢子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快速产生于气生菌丝中的无色、单胞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渐尖的无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图2),有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  相似文献   

13.
正桃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点病或黑痣病,是普遍发生于各桃产区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时病果表面出现黑点甚至发生龟裂,严重影响商品价值。一般的发病率在20%~30%之间,严重时则可达60%左右。发病原因:引发桃黑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丝孢纲丝孢目嗜果枝孢菌(图1),其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嗜果黑星菌(Venturia carpophilum Fisner.),其暗褐色具分隔的弯曲分生孢子梗至多分枝一次,并单生或成短链状产生无色或浅橄榄色的椭圆形或瓜  相似文献   

14.
<正>枣树腐烂病又称枣树枝枯病,近年来扩大蔓延的趋势已使其上升为枣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常造成新栽幼树大量死亡。枣树受害后,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结果晚,产量低,暴发的枣园病株率可达70%左右,死亡株率在20%以上,造成枣树大幅度减产托和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发病原因:引发枣树腐烂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弱寄生真菌壳囊孢菌(图1),其多室、不规则形的分生孢子器生于黑色子座内,香蕉形或腊肠形的分生孢子小而无色。一般以菌丝体或子座在感病树皮内越冬。翌年形成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经伤口侵入后,先在枯枝、死节、干桩、坏死伤口等组织上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近年来引种带菌等问题,导致黄瓜炭疽病近年来发生不断趋重,春秋两季均有发生,防治难度较大,对生产影响巨大。发病原因:引起黄瓜炭疽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刺盘孢菌。此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图1),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图2),成为黄瓜炭疽病的初侵染源。图1刺盘孢菌分生孢子盘图2显微镜下刺盘孢菌的孢子和尖端刚毛。  相似文献   

16.
<正>白菜白锈病普遍发生于十字花科蔬菜产区,在我国主要严重发生在东北、长江流域和云南一带,病株率一般在15%左右,流行时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白菜的产量和质量。发病原因:引起白菜白锈病的病原有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白锈菌和大孢白锈菌两种,白锈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的孢子囊梗短棍棒状,无色的孢子囊卵形至球形,萌发时可产生5~18个双鞭毛游动孢子。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较白锈菌均较大,褐色、近球形的卵孢  相似文献   

17.
<正>香蕉冠腐病又称白霉病,是香蕉采后及运输期间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部分地区达86%的发生率,高居采后病害之首。即便是在施用防腐剂、密封包装条件下,香蕉冠腐病仍然是最常出现的病害。发病原因:引发香蕉冠腐病的病原较为复杂,国内外已报道有10多个属,而国内报道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为串珠镰孢(图1)、亚粘团串珠镰刀、半裸镰孢霉和双胞镰孢(图2)等4种伤痍菌类镰刀菌,其中半裸镰孢霉致病力最强。采后贮藏半月左右,病菌最先从果轴切口等伤口  相似文献   

18.
正葡萄蔓割病又名蔓枯病,原属西北产区的一种重要葡萄病害,现已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等各葡萄产区。在部分地区的感病葡萄上,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枝蔓死亡率达10%左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葡萄蔓割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葡萄生小隐孢壳菌,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  相似文献   

19.
<正>黄瓜靶斑病也叫棒孢叶斑病、"黄点病"等,是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栽培的不断发展,病情逐年加重,已成为保护地黄瓜生产的重要叶部病害,并且可能对番茄等多种蔬菜造成为害。在严重时发病情况下,落叶率可达90%,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发病原因:黄瓜靶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多主棒孢霉菌(图1)引起。多主棒孢霉可以随种子,包括嫁接南瓜种子传播,但更多的是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滴飞溅传播,在温暖、高湿的条件下引发黄瓜靶斑病。  相似文献   

20.
正柑橘疮痂病是柑橘重要真菌型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柑橘产区,在我国各柑橘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在浙江、江西地区发生比较严重。新梢若生长不良,严重时易引起大量幼果、嫩叶脱落,未落果也会变小和畸形,从而影响品质和价格。发病原因:引发柑橘疮痂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痂囊菌属真菌类的柑橘痂圆孢菌(图1),其无性阶段称为柑橘痂圆孢菌,但有性阶段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