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对近年来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1 600余个杀菌剂产品进行了梳理,重点对其中含新有效成分的19个杀菌剂产品进行了整理,其中化学农药13个,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各3个,按照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及试验结果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2.
第十九届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技术交流会上,杀虫剂组重点评价了38个杀虫剂新品种,包括新有效成分19个、新混配制剂10个、新剂型4个和新使用范围5个。  相似文献   

3.
第十八届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暨技术交流会于2012年10月23-25日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杀虫剂专业组对2011-2012年度完成的杀虫剂新产品田间药效试验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价。两年来,在全国开展的杀虫剂农药试验总数超过3 400个,其中杀虫剂新产品有28个,包括24种化学农药和4个生物农药,单  相似文献   

4.
乐斯本是含毒死蜱为有效成分的杀虫剂,据知对害虫有高选择性,1987年受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委托,我们在田间进行了乐斯本4E(480克有效成分/公升)防治水稻害虫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速收(有效成分:丙炔氟草胺)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的环状亚胺类除草剂,它具有活性高、用量低等特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药剂对大豆安全性及田间药效,2006年我们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度杀虫剂新产品田间药效试验评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十七届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暨技术交流会上杀虫剂组对2009-2010年度完成的杀虫剂新产品田间药效试验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价。评价的农药新品种共有31个,包括30种化学农药和1个植物源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1982年元月8—13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工作会议”。化工、农业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13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分成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个小组,就1981年供试的65个新农药品种进行了两级评议,总结归纳出以下三类:第一类有:杀灭菊酯、中西菊酯、氧化乐果、杀虫双、杀草丹、阿特拉津胶悬剂、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009年5月19~2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第十六届全国卫生、仓储用杀虫剂药效试验总结暨技术交流会.会议重点讨论评价了2007~2008年度进行试验的部分新有效成分、新剂型、新用途的卫生、仓储用杀虫剂产品防治效果、使用技术、环境安全性及推广应用前景等.现将本届会议的产品评价结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价了3种用于美洲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认为作物被害程度分级法不但可以评价不同种类的杀虫剂对该害虫的药效 ,而且可以判断各类农药的初效和残效 ,较现行的其他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0.
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办,广西农药检定管理所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暨技术交流会于2012年10月23-25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除草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专业组对2011-2012年开展的除草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新产品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进行了认真评议。本届会议评议了除草剂新有效成分、新混配制剂、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州稻田纵卷叶类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结构,利用LED灯和扫网法调查了稻纵卷叶螟与其近缘种宽纹刷须野螟的成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稻田中,在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与宽纹刷须野螟共同存在。其中,水稻拔节期至抽穗前期以稻纵卷叶螟为主,水稻抽穗后期至成熟期以宽纹刷须野螟为主,特别是在成熟期宽纹刷须野螟代替稻纵卷叶螟成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广泛、重复使用,导致抗药性杂草不断发生和发展。其中,抗ALS抑制剂杂草最多,约占抗药性杂草总量的三分之一。抗药性杂草严重威胁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概述了抗ALS抑制剂杂草的发生现状和抗性机制,以期为抗药性杂草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构建了cry8E基因上游的启动子(Porf18E)和其上游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融合lacZ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分析,发现PΔorf18E的转录活性高于Porf18E。分别用PΔorf18E和Porf18E指导cry1Ac基因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启动子指导表达的Cry1Ac蛋白均可形成双锥形晶体;通过总蛋白定量分析发现,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高于Porf18E启动子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Δ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高于P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本文获得的强活性的启动子PΔorf18E是目前已报道的转录活性最高的cry基因启动子,该启动子为Cry蛋白的表达和遗传工程菌株构建提供了重要元件。  相似文献   

15.
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作物种植覆盖面广、分散度高,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区域性发生规律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效率、能力与精度方面均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重大病虫测报要求。针对这一实践需求,以测报灯下害虫图像数据库(约18万张)、田间病虫害图像数据库(约32万张)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病虫害种类特征自动学习、特征融合、识别和位置回归计算框架,并研发了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和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近2年的精确度和实操运行效率检验,该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对16种灯下常见害虫的识别率为66%~90%,对38种田间常见病虫害(症状)的识别率为50%~90%。随基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神经网络深层特征提取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田间病虫害识别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