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高效水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可溶性的小分子还原糖,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纤维素酶为水溶性制剂,在酶水解反应体系中与产物混合,一方面降低产物的纯度,另一方面造成纤维素酶的损失。为此,采用海藻酸钠-聚乙二醇对纤维素酶进行固定,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固定化酶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5%(w/w),酶浓度为5 mg·m L-1,海藻酸钠∶戊二醛为1∶0.3(w∶w)、海藻酸钠∶聚乙二醇为1∶1.5(v∶v),固定温度和固定时间分别为50℃和2.5 h。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和p H值分别为70℃和5.0,米氏常数较游离酶增加1倍,热稳定性和操作稳定较游离酶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鲜的牛蒡作为原料提取菊糖,采用酶法提取牛蒡菊糖,研究了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对菊糖提取率的影响,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加酶量、pH值、固液比、酶作用时间以及提取温度对牛蒡菊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木瓜蛋白酶在加酶量10%、固液比1:15(m/V)、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为50℃和pH值8的条件下菊糖提取率最高,为64.45%。然后采用D202、966、D208、D205、D309和XDA-1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牛蒡菊糖的脱色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966大孔吸附树脂脱色效果最佳,脱色率为93.65%,菊糖保留率为57.72%。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纤维素酶预处理对木糖渣发酵产沼气的影响,试验将经过纤维素酶预处理和未经纤维素酶预处理的木糖渣分别作为厌氧消化的底物,考察其沼气发酵性能。结果显示:按40 FPU·g~(-1)用量添加纤维素酶(酶活力400 FPU·mL~(-1))对木糖渣进行预处理后,酶解液中的还原糖浓度达到30 g·L~(-1),继续增加纤维素酶用量,还原糖含量增加不明显。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总固形物(TS)和挥发性固形物(VS)的利用率分别提高19.47%和21.85%。在20 d试验期内,试验组产气量是对照组的2.34倍。两实验组获得的沼气中甲烷浓度相当,均在60%左右。利用纤维素酶对木糖渣预处理可提高木糖渣的利用率和沼气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工艺,采用木瓜蛋白酶与纤维素酶复合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液料比、复合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酶解温度、pH值和提取时间对金针菇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获得了复合酶法提取金针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即木瓜蛋白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1.1、酶解温度49.2℃和酶解pH值4.4,在此条件下金针菇多糖得率可达2.56%。  相似文献   

5.
香菇多糖复合酶法提取及其脱色工艺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复合酶法提取香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香菇多糖的脱色工艺方法.采用木瓜蛋白酶、纤维素酶复合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酶法提取香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木瓜蛋白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为2,酶解反应的温度55℃,pH值6.5,反应时间3 h,提取率可达16.1%;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脱色温度30℃、酶解液pH值4.0、脱色时间90 min,多糖损失率和脱色率分别为8.09%和71.21%.  相似文献   

6.
基于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水稻秸秆酶解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汽爆水稻秸秆还原糖的转化率,采用纤维素酶对水稻秸秆进行酶解实验.还原糖的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测定.实验选用加酶量、酶解时长和反应温度作为考察因素,以原始水稻秸秆与蒸汽爆破预处理水稻秸秆作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用量占秸秆干物质质量的10%,酶解时长48 h,反应温度50℃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反应条件;原始水稻秸秆最大酶解还原糖产量约为9.7%;蒸汽爆破水稻秸秆最大酶解还原糖产量约为34.3%;蒸汽爆破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秸秆的酶解还原糖产量,并缩短酶解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秸秆的维管柱、皮层和表皮为材料,分别考察固液比、发酵时间、碱性氧化物浓度和预处理时间对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以及FPA酶活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糖化条件,结果表明,在固液比、发酵时间、碱性氧化物、预处理时间分别为1∶20、5d、1%、3d,1∶15、5.5d、1%、3.5d和1∶15、5d、1%、3d条件下,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含量最高,维管柱、皮层和表皮分别为15.92%、12.43%和5.93%;木质纤维素糖化率分别为31.84%、18.65%和8.9%。在糖含量较低时,FPA与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可发酵还原糖转化率,采用膨化技术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进行预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玉米秸秆的纤维束受到破坏,木质素包裹作用减弱,纤维素酶的空间作用面积提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有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木质素水解;X射线衍射测定纤维素结晶度降低了12.68%。通过进一步纤维素酶解试验,与未处理的相比膨化处理后原料酶解时间可缩短16 h,未经膨化处理原料还原糖的酶解产率为13.48%,膨化处理后原料还原糖的酶解产率可达24.91%。结果表明,膨化预处理技术可明显提高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源化利用效率。该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固化滩涂植物大米草的充分利用,本文研究了纤维素酶酶解大米草工艺。研究得出用诺维信DextrozymeDX/1.5X纤维素酶酶解大米草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4.4、温度44℃、酶用量0.2mL/g干大米草和水解时间26h。在此最佳条件下,批量试验得出大米草还原糖得率为201.7g/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73.3g/kg。  相似文献   

10.
以液化后的红薯汁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讨了超声波功率、频率、酶解温度及加酶量4个因素对糖化酶酶解作用,优化出最佳超声波促进糖化酶酶解作用参数为:超声波功率420 W、频率45 kHz、酶解温度65℃和加酶量150 U/g,在此条件下还原糖含量达到1.541 mg/mL,比无超声波促进作用下的还原糖含量增加了24.78%.  相似文献   

11.
丹贝是以豆类为原料,经少孢根霉短时间发酵而成的一种高蛋白食品。综述丹贝的生产原料、发酵微生物,以及发酵工艺和保健作用,展望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为丹贝大规模生产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试验自主设计了一套畜禽舍粪污自动处理装置,该粪污自动处理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清理畜禽粪便,并使粪便和秸秆及时进行发酵处理,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浪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高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是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为国家输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文中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特点,分析当前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教育环节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拖拉机自动驾驶液压转向系统中,经常会使用到多种液压控制回路,通常是通过压力、流量、方向等单个或多个液压控制阀来实现回路功能。将所有液压元件逐个联接起来,中间需要多处过渡管路、连接阀块和连接密封,整个回路系统会很庞大,存在密集管道,安装复杂和维护操作困难以及出现许多泄漏位置等缺陷。在当前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液压元件的集成使用。在文中将对一款新型拖拉机自动驾驶液压转向系统中的部分液压阀进行集成设计。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对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3种地形坡度条件下,开展了施加生物炭后连续两年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试验研究,探究不同坡度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当年和次年对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非饱和导水率K(h)和非饱和扩散率D(θ)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当年和次年均使土壤田间持水率和饱和含水率增大,且随坡度增加其增率变大,生物炭因子两年内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影响显著(P <0. 015),而坡度因子影响不显著(P> 0. 05),即生物炭因子作用更明显;施用生物炭两年内,在各个土壤吸力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均增大,土壤持水性增强,且同地形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同年限呈负相关关系;生物炭在两年内均增大土壤比水容量,使其供水能力加强,最大增量1. 830 207×10-3cm^3/cm^4;地形坡度对K(h)无明显影响,但施加生物炭可使K(h)增大,土壤导水性增强,2016、2017年K(h)最高分别增加239. 61%、164. 04%;施加生物炭可降低D(θ),抑制土壤水分的水平运动,随地形坡度增加抑制效果增强。生物炭施用当年对各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大于施用次年。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农业水土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强  刘巍  刘东  李天霄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27-132
针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地统计学理论,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方向上看,田间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其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大为145 km;灌溉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次之,空间正相关范围为124 km;渠系水利用效率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小,为73 km。大庆、哈尔滨、绥化3地交界处,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与田间水利用效率均出现高值,鸡西的鸡东县3个指标值均出现低值。自然因素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小于人为因素,其中降水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德恩 《农业工程》2012,2(6):11-13
黑龙江农垦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该文从北大荒股份在黑龙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旨在为黑龙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热传质的荔枝预冷果温和质量损失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荔枝预冷过程传热传质规律,以果蔬气调保鲜试验平台为研究对象,依据热力学和水分迁移理论,建立了荔枝果实预冷过程传热传质数学模型,获得了果实在预冷过程中温度、质量损失率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果实质量、初始温度对预冷时间、质量损失率变化的影响。经计算发现,同一堆放方式下,荔枝果实质量越大,果实失水速率越小;当荔枝果实质量为10 kg时,果实平均温度从25℃降至5℃约需350 min,平均质量损失率为2. 16%;果实初始温度低,可以减缓果实质量损失率上升。经试验验证,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对应时刻果实温度最大偏差为2. 8 K,平均相对误差为13. 1%;质量损失率计算值与试验值最大偏差小于0. 3%,平均相对误差为10. 7%。  相似文献   

19.
利用DSSAT模型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模式进行了研究。采用4因素2水平L16(215)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确定了适合宁夏引黄灌区DSSAT模型的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的10个生长参数和7个遗传参数;模拟了16种不同灌水情景的春小麦产量和灌水生产率,结合田间试验对DSSAT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综合分析模拟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 DSSAT模型对春小麦宁春50号产量模拟的相对均方根误差、绝对相对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RRMSE=10.32%,ARE=9.79%,ME=2.23 kg,表明该模型模拟灌水效果较好;灌溉次数和灌溉时间对春小麦的产量和灌水生产率有显著影响。(2)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的节水灌溉模式为降雨正常年份可控三水(A1B1C2D1)或控四水(A1B1C1D2),产量和灌水生产率分别为5 907 kg/hm^2、1.41 kg/m^3和6 102 kg/hm^2、1.45 kg/m^3,较完全灌溉(产量6 635 kg/hm^2,灌水生产率1.30 kg/m^3)减产幅度不大,但灌水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降雨偏多年份可选择只灌2次水(A1B1C2D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灌水生产率(为6 368 kg/hm^2和1.93 kg/m^3)。研究结论可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的节水灌溉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紫薯全粉广泛用作食品加工的原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研究紫薯全粉预处理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紫薯全粉预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浸钙浓度60μg/mg、预煮温度70℃、预煮时间12 min、蒸煮时间12 min、乳化剂添加量2.5%,此条件下得到的紫薯全粉颗粒相对较平整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