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安装已运行7年,期间,运用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指导人工增雨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研究两次大范围稳定性降水的速度场演变情况,得出系统加强、维持、消散的图像特征。这两次降水过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与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可以作为该地区增雨作业识别增雨催化的时机和潜力区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沈南  刘伟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23-17225
首先阐述了碘化银高空成核催化的理论依据,然后应用雷达探测的回波资料就2004年6月18~19日、2008年3月12日2次成功的火箭增雨的个例进行分析,依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多普勒雷达和713数字化雷达PPI/RH的回波演变过程,为碘化银火箭焰弹增雨效果提供了佐证,作业实况演示说明了利用火箭实施人工增雨的有效性;此外,还阐述了利用天气雷达跟踪探测积雨云、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云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及利用雷达探测资料检验增雨作业效果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天气雷达起着监测天气系统、选择催化云和观测催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天气雷达的配合就成为人工增雨工作中减少盲目作业、增加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宁南山区的“三七”高炮人工防雹和增雨工作最早是于70年代在固原、西吉进行的,其后逐渐发展到整个固原地区,1975年配备了“711”型天气雷达,2004年又配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别是1982年以来,宁夏的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已普及全区,并且人工增雨与防雹又使用了飞机与火箭,目前我区已有三部天气雷达在进行着对全区天气的预警与监测,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的三部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  相似文献   

4.
刘文新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63-164
从商丘市夏季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人工增雨作业时段、作业区域等方面,结合增雨作业的时间和效果,分析了适合增雨作业的天气条件、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条件,利用雷达的速度方位风廓线产品预测回波移动影响区域,为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湖南省夏秋干旱期的天气形势,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得出该时期湖南省人工增雨外场作业有利天气形势,并且对人工增雨有利条件给出了宏观、微观判别指标。针对积云的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分析有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得出指挥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判别指标。研究表明,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对象主要是积状云,尤其是有利天气形势背景下积层混合云中夹杂的对流云。  相似文献   

6.
白先达  陈日华  李玉书  邓肖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30-5832,5835
收集近10年的漓江增雨作业资料,通过作业效果的评价,分析漓江补水的作用,对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在漓江上游开展人工增雨,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是漓江补水最有效的措施;抓好汛末旱前的时机进行人工增雨,充分利用雷达观测进行作业指挥,合理布置作业点,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王吉宏  韩江文  房彬  胡伟  张维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747-2748,2789
利用1980~2008年辽宁省雷达资料,分析了辽宁不稳定天气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统计出辽宁不稳定天气的雷达判别指标。结果表明,辽宁的不稳定天气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年中不稳定天气出现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一天中出现最多的时段是在11:00~20:00,因此在这个季节和这一时段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时应特别注意不稳定天气的出现。用雷达判别不稳定天气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一般在强度〉35 dBz的回波部位、中气旋、辐合线、逆风区和VIL值〉15 kg/m2的区域基本为不稳定区域,不适宜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技术获取面雨量资料,采取了非随机统计方法,对比区根据地形相似和时间相似方法选择,统计计算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相似程度,建立作业区与对比区的自然降水关系回归方程。分析作业后对比区和影响区的3小时累计降水量的变化,即用作业区的实际雨量减去用对比区雨量计算出的作业区雨量,得出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结合桂林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规定各作业区与对比区,检验分析发现,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总量有明显差异,多年统计平均,增雨率达到15%左右。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利用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国内属于较为前沿的一门科学,WR-98型增雨火箭弹中所含有的碘化银催化剂具有成核率高、播撒范围大、发射高度高等特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碘化银高空成核催化的理论依据,然后应用雷达回波资料就2008年3月12日一次成功的人工火箭增雨的个例进行分析演示,依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气象雷达PPI/RH的回波演变过程,为WR-98型火箭焰弹作业效率增强了论证,增雨实况演变图说明了碘化银人工降雨的效果性,阐述了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云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层状云系是我国北方春秋季降水的主要云系,也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利用卫星云图的云团演变、云顶亮温,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等产品,结合自动站逐时资料,对层状云系人工增雨作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董晓明  刁军  刘凤芝  刘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2-9613,9622
采用数理统计、归类分析沈阳地区人工增雨案例。结果表明,增雨天气系统主要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华北低压、高压后部和冷锋云系。增雨的适宜高度在云层的中上部约3 000~6 000 m,增雨时机要在雷达监测下,系统移动缓慢或稳定维持且处于发展或成熟阶段。稳定深厚云层宜飞机增雨,不稳定移动快宜火箭高炮增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2014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雷达资料,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2种类型云的地面增雨作业,分析了作业云体(或对比云体)催化前后的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雷达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状云地面增雨作业后各雷达参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上升趋势,第5~7个体扫时达到最大,之后才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可考虑对此类降水云系的重复作业时机应选择在作业后第5~7个体扫,即作业后30~40 min。在对流云增雨过程中,通过对照对比云,增雨作业有助于延长对流单体的生命史,具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胡振菊  欧阳也能  张东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78-4879,4891
2006年7月7日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指导桃源县山丘区进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就其作业条件与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依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山丘区迎风坡地形对云系的招升作用,适时开展火箭作业进行人工催化,可以取得显著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邢俊江  丁锦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5-11646
利用2007年8月7日下午实施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通过雷达回波的效果检验,来说明高炮和火箭作业的明显效果区别。说明选择作业时机和增雨设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统计分析2012年~2016年,近五年的阜新地区夏季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形势,总结出夏季(6月~8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判别指标,为科学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阜新地区6月份e-Ei0区域高度位于3~4km,7~8月份高度位于4~5.5km;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在25dBz~55dBz、液态水含量LWC0.15g/m~3、回波顶高6km,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对流云火箭增雨技术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饶彤华  张成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5-7076
基于2003年6~9月进行的宁夏火箭人工增雨试验,对宁夏南部山区对流云火箭增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利用雷达和探空资料,结合火箭性能特点,提出了包括雷达监测、目标云选择、增雨潜力判断、作业判别指标、作业时机、催化部位等对流云增雨作业技术方法,旨在提高固原市火箭人工增雨业务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19年5月5日,受高空槽、地面冷锋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铁岭市出现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在全市范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本文利用天气形势图、气象雷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此次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铁岭市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沈阳棋盘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4~2006年在辽宁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及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并总结出对积层混合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部位、时机和方法等新一代天气雷达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德CINRAD S/B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雷达资料中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分析了柘溪水库库区不同季节降雨云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和面积值,并将VIL值与降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液态含水量各个量级的覆盖范围均比较广,且最大液态含水量可达30 kg/m2,对应降水区域广、降水总量大,降水效率为20%左右,增雨潜力大,是开展人工增雨的首选云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业临界判据为组合反射率因子> 25 dBz、强中心强度>30 dBz、回波顶高>4.5 km、水平尺度>5 km、VIL>8kg/m2、持续时间> 10 min.  相似文献   

20.
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3月21日河南层状云降水过程中飞机观测的云微物理资料及多普勒雷达、加密探空等资料,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特征和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云顶高度在7.6km左右,云顶温度为-24.7℃,回波负温层厚度为6.1km。地面出现明显降雨时高空存在有较深厚的饱和层或准饱和层,且云中存在e-Ei〉0的有利于冰晶增长的"冰水转化区"。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FSSP-100探头观测的大于2μm的粒子总浓度为21.1~145.0个/cm3,平均值为77.0个/cm3,过冷液态水含量为0.0075~0.1020g/m3。2D-C探头所观测的大云粒子浓度值取值范围为0.374~19.500个/L,平均值为7.170个/L。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