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2月下旬新乡持续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大量的降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使进入初冬的地面湿度条件比较好,雾霾持续期间偏东气流将沿海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有利于提高近地面的湿度条件;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天气睛好,导致晚上地面辐射冷却增强,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雾霾天气发生时段整个华北地区地面风力较小,同时深厚逆温层的存在也不利于地面尘埃向上扩散,从而容易在地面聚集,易形成雾霾天气。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13日~2月5日,娄底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在此通过天气形势及各物理量分析,研究发生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欧亚大陆长时间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有利中高纬度冷空气南下,中纬度地区长时间维持浅槽天气形势,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为娄底市冰雪天气提供充沛的水汽来源,对流层中低层冷暖气流形成的辐合带是影响娄底市冰雪天气稳定的天气系统;湖南中南部对流层中低层长时间存在次级环流、深厚的逆温层、逆温层中低层的水汽辐合,这些对娄底市长时间维持冰雪天气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郑州气象站的地面和探空资料,从逆温层、地面要素场等方面分析了郑州市2013年1月5日~31日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特点、雾霾生消前后气象要素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环流形势、逆温层、能见度、相关的气象实况要素以及PM10和PM2.5的变化特征针对鸡西在2016年12月18—20日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雾霾天气出现的指标:对提高雾霾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空气中水汽层结变化、大雾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及BJ-RUC模式在大雾期间的预报性能,对北京2012年3月16~l7日大雾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液态水含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生消前后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变化明显,因此通过不同时刻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对比分析,对大雾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地面高压底部偏东风为大雾维持提供良好的水汽,大雾期间风力的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持续的偏东风则有利于水汽的维持;辐射降温触发了华北雾区的形成;逆温层的存在是此次大雾发生的条件之一;近地面层系统性的偏东风、相对湿度和温度均在BJ-RUC模式中有很好的反映,模式探空的预报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越接近实况,特别是逆温层和近地面偏东风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由此导出产品的能见度预报也能给预报员很好的指示参考性.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开原市持续性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辉 《北京农业》2013,(27):156-157
笔者结合辽宁省开原市2013年1月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此次雾霾天气重污染的直接诱因,其中阿留申强度和位置的异常对出现雾霾有重要影响,近地层出现逆温层有利于雾霾生成并维持;东北地区高低空环流形势呈纬向型,地面弱辐合不宜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前期降水致使空气湿度偏大,更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城市特殊地形及污染物排放大均是空气重污染、污染物难以扩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自动站数据和大气环境监测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12月23—25日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中低层弱的冷暖平流的交替出现以及持续稳定的地面均压场分布,为此次严重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在持续较低气压和较小地面风速的大背景下,PM_(2.5)浓度稳定升高,以及入夜后气温降低而相对湿度增大的地面气象条件,是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逆温的长时间存在是这次严重雾霾天气得以维持近60 h的重要原因,雾顶高度与逆温层顶的高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维持、消散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受地形阻挡作用,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分股扩散南下,造成华北平原气压梯度小;能见度下降和持续性污染与PM_(2.5)和PM_(10)浓度增长有关,较高的PM_(2.5)、PM_(10)值的同时出现和长时间维持是导致严重雾霾天气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5年7月21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贺兰山山区出现强雷暴天气。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永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计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  相似文献   

9.
使用东营市MP-3000A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期间东营市发生的降水及大雾天气。结果表明,暴雨与大雨降水前1 h水汽含量V值和液态水含量L值变化具有双峰结构,并且跃增值与量级成正比,而中雨及小雨不具备双峰结构;在大雾发生前,逆温层厚度在400 m左右,并且逆温层的温差刚开始都较小,水汽密度在200~500 m厚度和大雾发生前1 h有不同程度的跃增现象,跃增层高度在逆温层顶附近,并高于初始逆温层,大雾发生过程中,逆温层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再分析资料、鄂西站探空资料,对张家界市2014年3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实况、天气背景、环境条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出张家界市出现雨夹雪或纯雪的气温指标值,张家界站、慈利站气温≤2℃,桑植站气温≤1℃。通过分析临近张家界的鄂西T-log P资料得知,降雪前中低层存在逆温层,降雪后在高空冷平流的影响下降温,其逆温减弱直至消失。逆温层的厚度、强度与降雪的强度和维持时间正相关。雨雪的大小,除了考虑水汽条件外,还要综合考虑动力抬升的强弱和降水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冬季雨雪相态转换研究可明确雨雪分界线及转换时间,为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侯铖 《北京农业》2013,(12):148-14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等对2011年11月28日上午盐城市机场出现的大雾天气进行天气学分析,得出: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此次大雾出现范围广、影响强度大,具有平流雾特征,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输送使机场低层全部为湿层,为盐城市机场出现大雾天气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至机场低层冷地面并经辐射冷却达到饱和,形成一个薄的平流逆温层,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机场近地面层上空,阻碍了空气对流,有利于大气颗粒物和水汽不断集聚,形成大雾天气并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12.
主要利用深泽县1990~2018年雾霾天气观测资料,对深泽县近29年来雾霾气候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8年深泽县雾霾日数整体上呈现波动性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是-19.99d/10a。29年来平均年雾霾日数约为47.7d,年雾霾日数最多为88d,出现于1990年;年雾霾日数最少为10d,出现于2010年。深泽县全年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出现于9月至次年2月,该时间段累计出现雾霾日数1094d,占年累计雾霾日数的78.9%。深泽县雾霾天气大部分集中于冬季和秋季,分别占全年的40.3%和38.7%;春季和夏季出现雾霾天气的概率较小,分别占全年的10.8%和10.2%。深泽县雾霾天气的影响因子除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环境污染因子之外,还和当地静稳天气现象、垂直方向逆温现象的气候背景形势具有十分紧密联系。深泽县冬季、秋季降水稀少,空气十分干燥,近地面特别容易产生逆温层,大气层结较为稳定,机动车尾气、地面灰尘以及其他废气难以扩散稀释,所以促使秋冬季节成为深泽县雾霾天气高发的季节。  相似文献   

13.
欧阳周  刘翀 《北京农业》2013,(18):136-137
2008年2月1-4日,江西省永丰县出现了一次连续大到暴雪过程,最大积雪深度超过8cm。通过对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雪发生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配置下,中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西南气流及其冷下垫面的共同作用为大雪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温度条件,而逆温层的存在加大了风垂直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和强降雪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德安  王凤娇  刘慧  徐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7-1120,113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对滨州市2011年12月3-7日和2012年3月16-17日2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雾天气产生的环流形势及其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垂直运动特征、温湿条件等。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风力小,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低层西南气流是大雾形成并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近地层形成逆温层,使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层垂直运动较弱,对水汽的扩散不利,有利于雾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生成;探空资料显示,大雾发生过程中,低层出现多层逆温且较为深厚,对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热力结构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示地面辐射冷却为水汽的凝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辐射雾的特征;温度平流表明,在大雾发展和维持阶段,低层有暖平流输入,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水汽条件表明,前期的降雪天气、地面积雪融化以及沙湖地区靠近水域,都为本次次大雾天气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表明,在大雾发展维持期间高层存在稳定的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雾消散期间存在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16.
陈锋立  王春明  任思衡  陈光泽  邓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81-9085,9153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大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在夜间的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的入侵共同作用下,西安地区形成冷气垫,造成逆温产生,逆温的存在为大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地面湿度大,逆温层结稳定又有效地抑制了水汽向高空传输和能量交换,为大雾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大雾产生和维持期间,微风有利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使辐射冷却作用扩散到适当高度,也可使水汽垂直输送到一定高度,有利于雾的产生和发展。而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造成的逆温层抬升是引起大雾减弱和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要素场、T-lnp图、水汽及物理量场方面对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形成和持续原因。[结果]此次大雾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纬度较平直的偏西气流、中低层高压脊以及地面高压底部弱气压场控制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前期的强降雪过程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空的暖湿气流和近地面的偏东气流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大雾期间,风速一直1~3 m/s;过程前期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中后期变化不大;在近地面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存在,同时在大雾强盛期间在700~800 hPa有明显的低空逆温层存在,这些均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发展。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低层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存在弱的辐散下沉运动,这些也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大雾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1月2日至3日我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能量条件、天气成因等方面对此次雾霾天气进行分析,找出预报着眼点,为雾霾天气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月初驻马店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形势来看,本次暴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hPa西风槽、700hPa急流以及低涡切变线。暴雪主要发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以及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形势下,500hPa中高纬贝加尔湖西侧区域分布着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东侧区域则分布着宽广槽区,中低纬孟加拉湾有1南支槽位置,再配合着北方的冷空气和以及源于南方的暖湿气流,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从物理量场来看,丰富的水汽输送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东风气流的持续增强,西南暖湿气流在深厚冷垫上的爬升,为强降雪的发生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温度场上700hPa处有逆温层分布,850hPa处存在着显著的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较强,暴雪区主要处在低层冷平流以及高层暖平流中心叠加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资料和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湖南所遭遇的50年一遇的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长时间维持的中高纬亚欧大陆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活动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偏北和南支槽的旺盛发展和维持有利于暴雪区的水汽输送和辐合;高层强辐散与低层强辐合的耦合形势以及强上升运动为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深厚而稳定的对流层中层逆温层和低层冷层的存在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