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花椒流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花椒树受益早,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是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年来,由于花椒流胶病的危害,导致花椒树大面积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症状 花椒流胶病多发生于有积水、阴湿地方栽植的椒树。主要危害主干。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只在发病部位出现红褐色,随着病斑的扩大,呈湿腐状、表皮凹陷,有流胶产生,病斑变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樱桃流胶问题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樱桃产业的健康发展。走访调查得知,导致樱桃流胶的原因主要有病虫害侵染、环境不适、管理不当等原因,通过分析,总结樱桃流胶的防治办法,减轻流胶对樱桃树体的影响,以保障樱桃产量及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花椒窄几丁虫,又名花椒小吉丁,是陕西、甘肃椒区新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在渭北地区尤为猖獗,致使花椒树大量死亡,产量下降,损失严重,严重发生区成龄花椒树被害株率达90%以上,株均虫口34条,最多达255条.该虫主要以幼虫取食韧皮部,以后逐渐蛀食形成层,老熟后向木质部蛀化蛹孔道,成虫取食椒叶进行补充营养,被害树干大量流胶,直至软化、腐烂、干枯、龟裂,最后脱落.严重时将树干下部一尺左右树皮和形成层全部蛀成隧道,从而破坏输导组织,中断树体营养、水分供应,最后导致椒树死亡.椒树被害后叶片变小,果穗粒数减少,果实千粒重下降,韩城市每年因该虫危害损失花椒25万~30万kg,造成经济损失500万~600万元.  相似文献   

4.
以三年生的桃树"瑞蟠21"为材料,于生长季7月在桃新梢不同状态下,通过乙烯利(Eth)及茉莉酸(JA-Me)处理,研究对桃新梢流胶的影响。结果表明:桃新梢在机械损伤(针刺)状态下,第5天发生轻微流胶,涂抹JA-Me (1%)或Eth (1%)会加速流胶的发生;桃新梢在无机械损伤状态下,涂抹JA-Me (1%)第5天,桃新梢出现轻微流胶现象,涂抹Eth (1%)第5天,处理部位出现轻微流胶,且比JA-Me (1%)处理组流胶严重,两者混合涂抹第3天出现轻微流胶,其后逐日加重。以上研究表明,JA和Eth诱导桃新梢流胶的发生,Eth比JA-Me对流胶的影响更大,且两者混合涂抹会加重流胶的程度和缩减流胶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选树龄、树势、品种一致的甜樱桃树。对流胶病株人工刮除病斑,分别喷真菌性杀菌剂、细菌性杀菌剂和不喷药3种处理,同时对伤口采取密封式、透气式包扎和不包扎3种方式,对健株机械造伤并采取同样方式处理。结果表明,对健株机械损伤只造成少量植株伤口流胶,而且胶质很快便会干燥、止住,伤口自动愈合。对已流胶病株刮除病斑造成的伤口,易流胶而且不易止住,伤口愈合不好。在不同处理方式中,对伤口喷洒新灵和农用链霉素效果均不明显,透气性包扎效果较好,密封式包扎会增加流胶树伤口的流胶比例和流胶量,妨碍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为桃园的流胶病防治提供参考,在雨后用木质材料等软性材料清除枝干胶块后,对流胶点进行不同药剂的涂抹处理,观察处理后桃树流胶点的复发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药剂都能对桃树流胶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以用生石灰涂抹流胶点后再涂抹煤油的防治效果最好,流胶点的复发率为8.9%~13.3%;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流胶点,然后抹上煤油和用50%退菌特与清水1∶10的混合液涂抹流胶点,然后抹上煤油的处理效果也较好,流胶点的复发率为15.6%~23.3%。  相似文献   

7.
正在黄瓜生产中,尤其是保护地栽培,黄瓜植株发病后常见流胶的现象。黄瓜茎蔓流胶后,其上方逐渐萎蔫直至死亡。瓜条流胶后,其商品性差,甚至出现畸形或软腐而无食用价值。轻者减产20%~30%,重者绝产,严重影响瓜农的经济效益。流胶是黄瓜叶片的光合产物,是黄瓜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植株发病后,韧皮部的输导组织被切断,导致光合产物溢出而产生流胶。  相似文献   

8.
果园用生石灰粉对桃、各、李、樱桃等果树的流胶进行防治,效果明显,治愈率可达100%。该法具有省工、省钱、方法简单的优点其操作要点是:1时间防治果树流胶的最佳适期为果树树液开始流动时此时流胶正处于始发期,及时防治后不影响果树养分消耗。  相似文献   

9.
1.流胶原因 引起黄瓜瓜条流胶的病害很多,以蔓枯病、菌核病及黑星病最为常见,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以及蘸花药使用不当也会引起瓜条流胶发生。①黄瓜蔓枯病在瓜条上发病时,初期在瓜条顶部溢出白色胶状物,表现为瓜头干缩发白,并有小黑点附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月对新疆库车县杏树流胶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杏园的田间平均发病率为95.6%,最高100%;平均病情指数为58.9,最高85.0。流胶主要有皮孔流胶和伤口流胶两大类型,其中伤口流胶又可分为机械损伤、虫口、树皮裂缝等情况,其所占比例因果园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异。一般当年新出胶液随时间的延长颜色逐渐加深变褐色,由虫口流出的胶液初为透亮淡黄色最后变为白色。胶体质地逐渐变硬并出现龟裂,遇雨后变软;解剖流胶病斑组织,可见发病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褐变腐烂,胶液由韧皮部和木质部间的形成层流出。  相似文献   

11.
桃树流胶病的流胶生理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树流胶病(peach gummosis)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按危害部位可分为主干流胶、新梢流胶和果实流胶等。流胶在桃树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能发生,但以春季为盛。枝干发病时局部膨胀,然后分泌出粘稠、透明的树脂,树脂遇空气后,逐渐变褐成晶莹、柔软的胶块,且随时间的延长变为茶褐色硬质胶块。病部的皮下组织和形成层变为褐色腐朽状,易遭腐生菌侵染。流胶发生在幼嫩的木质部时,病部的形成层停止产生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向水平方向增生特大的后壁细胞,其内含物为淀粉堆积而成。树脂是由细菌作用产生的酶溶化细胞膜而成的烷酸胶。若果实受蚜虫和食心虫危害即发生果实流胶。这种胶体初为无色透明,后变褐变硬污染果  相似文献   

12.
<正> 2001年我市大小果园李树流胶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果园外围树、老龄、弱树、散放型树发病重、枝条的外侧比内侧发病重,主干发病比侧枝发病早,并且严重,主干早春就明显发病,侧枝是在春季后期大雨过后大量发病。个别树果实流胶现象也较多,李树流胶严重影响了我市李子的产量与品质。 一、李树流胶的症状 李树流胶的部位,主干主要以龟裂,老皮处剪枝的伤口为主,侧枝除了伤口外,还有皮孔,枝条与枝条  相似文献   

13.
流胶病是南方桃树栽培中最易碰到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有十桃九流胶之说。桃树一旦流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与农业防治措施都见效甚微,且流胶程度会逐年加重,造成树势加速衰退,经济利用年限减少,有些桃树在严重流胶后不到十年即枯败而死,严重影响了桃树生产的经济利用年限,且流胶桃树果形明显变小,光泽度变差,降低了经济价值与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桃花品种的流胶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的22个桃花品种对流胶病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成年植株平均流胶点数为66.7个/株,嫁接繁殖的4 a生植株平均流胶点数为7.1个/株。其中,单红、单二乔具有较强的流胶病抗性,寿粉具有一定的耐性。  相似文献   

15.
花椒流胶病病原疫霉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花椒流胶病病组织中分离得到3个疫霉菌株,致病性测有明,3株疫霉对花椒致病性极强,对柑桔不致病。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与柑桔褐腐疫霉标准菌株菌丝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比较,这3株花驻胶病病原疫霉为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citrophthoraLeonian。  相似文献   

16.
<正>杏树流胶病在主干、枝条和果实上均有发生,尤以主干发病较重。每年4~10月均可发病,6~8月流胶尤为严重。初期病部肿胀,并流出半透明黄色树胶,树胶逐渐变褐,成为晶莹柔软的胶块,最后变成茶褐色硬质胶块。病部皮层及木质部逐渐变褐腐朽,严重削弱树势。果实流胶多在伤口处发生,流胶粘在果面上,使果实生长停滞,品质下降。该病病原菌为几种真菌,因杏树生理病变造成流胶后而侵入,又使流胶现象加重。防治该病要采取综合措施,才  相似文献   

17.
在黄瓜生产中,尤其是保护地栽培,黄瓜植株发病后常见流胶的现象。现将几种常见的黄瓜流胶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流胶病害症状诊断1.黄瓜黑星病。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  相似文献   

18.
桃树流胶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尚伟 《农家参谋》2008,(12):16-16
1.症状桃树流胶病又名桃树脂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枝干上表现为从病斑中渗出胶液,不久变成黄褐色的冻胶状,干燥后成坚硬的琥珀状胶块,流胶部位木质部变褐腐烂。当年生嫩枝表现为从伤口、裂口、芽腋处流出乳白色半透明胶体黏液。果实上从伤口处也易发生流胶,和食心虫、桃蛀螟蛀孔流胶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一)李树流胶病李树流胶病是近几年李树发生较多的病害,影响树势和果实品质。1.发病症状:主要是因枝干受冻、虫伤和机械伤等伤口造成的,也有报道认为是因真菌危害造成的。枝干受害后病部隆起并流出浅褐色黏液,干燥后凝结成茶褐色胶质状物。病斑多时,大量流胶可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枯死。果实发病后,果面流出黄褐色胶质状物,病部变硬,后期龟裂。2.病害发生规律:流胶的诱因很多,秋后多雨易引发流胶,地势低洼,土壤黏重以及结果过量易引发流胶。一般雨后流胶较重。3.防治措施:(1)防其它病虫及防冻:防治蛀干害虫及枝干病害。栽培较抗寒的品种,树干…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冷冻和电导率的测定,对8个不同种源的大红袍花椒的抗寒性进行测定,并探讨其抗寒机制。结果表明,各种源花椒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为-1.06~-2.14℃,涉县花椒的LT50最低,汉源花椒LT50最高。当温度由2℃下降到-2℃时,平顺花椒、涉县花椒和韩城花椒叶绿素含量降低,而武都花椒、凤县花椒、泰安花椒、循化花椒和汉源花椒叶绿素含量升高。4~-2℃条件下,随温度的降低,不同种源花椒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SOD、POD等酶促防御系统活性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8个种源大红袍花椒的抗寒性顺序为涉县花椒平顺花椒韩城花椒武都花椒凤椒泰安花椒循化花椒汉源花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